..續本文上一頁行、十回向、十地,叁賢十地的果。「如草木成根,漸生華果也。」
《會閱筆記》
信根四料揀
一、有信無根,謂隨他言信。
二、是根非信,謂余進、念、定、慧根。
叁、亦信亦根,謂此中所辨,見理成信。
四、非信非根,謂邪見人及其余法。
「信根四料揀」,「料揀」,料理揀別:
「一、有信無根,謂隨他言信。」
信心有了,沒有生根,人家說到哪裏,我們相信到哪裏,隨便信,不是信到心裏,這樣的信心靠不住。等于拜佛一樣,人家拜我也拜,人家不拜我也不拜,這樣拜佛功德很少,因爲不是從心裏要拜,隨衆起倒。只要人家說,我就信;人家不說,我就不信,這樣有信沒有生根。
「二、是根非信,謂余進、念、定、慧根。」
根有五根,除了信根以外四種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上面四種是根,但不是信根。
「叁、亦信亦根,謂此中所辨,見理成信。」
這就說到信根的正題上,有信心而且生了根。「謂此中所辨」,這是《大乘起信論》所辨明的。「見理成信」,先要明白大乘之理,由了解大乘之理成就的信心,才算是信根。信、解、行、證是學佛的四個次第,先發信心,而後求解,再修行,再證果。但這四法是互攝互融,你最初發了信心,那信心不成根,你求解是依文解義解理,理明白了以後,信心就增加,解理以後生的信心就深了。「見理成信」,不是依文解義解的理,是親證開悟,悟到理,見到真如實相之理,成了信心。這信心一生出來就生了根,永遠不會動搖。
「四、非信非根,謂邪見人及其余法。」
不是信也不是根,這一種就是邪見的人,他不起信心,怎麼會生根?「及其余法」,佛教其他大乘法多得很,不是講信,不是講根,但它還是佛法,是指信根以外的佛法。
乙二、正陳所說(分叁)
丙初、標數
說有五分。
「乙二、正陳所說」,正面陳明所說的《大乘起信論》,分叁科。「丙初、標數」,先把數目標出來。「說有五分」。
丙二、列名
雲何爲五?一者、因緣分。二者、立義分。叁者、解釋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勸修利益分。
《大乘起信論》是馬鳴菩薩自問自答,假立賓主,彼此問答,發明真理。「雲何爲五?」假設有人問:哪五分?下面就答複他:「一者、因緣分。二者、立義分。叁者、解釋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勸修利益分。」
第一、因緣分,一切法從因緣生,先說明造《大乘起信論》的因緣。第二、立義分,建立大綱的義理。第叁、解釋分,大綱的義理衆生不了解,必須廣爲解釋,《大乘起信論》的解釋分最多,就是要解釋立義分的綱要之理。第四、修行信心分,廣爲解釋其理,解釋明白了,還得修行信心,信心不成就,怎麼能入十住、十行、十回向?叁賢位不成就,怎麼能入十地?十地不圓滿,怎麼能成佛呢?所以要先修行信心。第五、勸修利益分,衆生的根機不等,上根衆生,一聽就發心修行,中根衆生帶點勉強,也修行了。下根衆生,解釋道理他聽明白,怎樣修行他也聽了,但他還是不願意修,要勸他不修有大損失,修行得大利益。
《會閱筆記》
《起信論》五分之次第
一、因緣分者,菩薩造論,非率爾操筆,故必有其因緣也。「分」者,章別余段也。
二、立義分者,因緣既興,次當略標綱要,令衆生起信也。
叁、解釋分者,宗要既略,次宜廣釋,令其生解也。
四、修行信心分者,釋既生解,次宜依解起行,有解無行,是所不應也。
五、勸修利益分者,雖示行儀,鈍根懈慢,故宜舉益勸修也。
再講《起信論》的次第,爲什麼有這五分?
「一、因緣分者,菩薩造論,非率爾操筆」,「率爾操筆」,就是很輕率隨便拿起筆來就寫一篇文章,這文章絕對沒有價值,所以菩薩造論,並非率爾操筆。「故必有其因緣也」,一定有他造論的因緣,就是爲何事來造《大乘起信論》?五分的分怎麼講呢?「『分』者,章別余段也。」一分,就是一章。爲什麼要立章呢?「別」于「余段」,余段就是余章,這一分,就是這一章,也就是這一段,別于其他章、其他段。
「二、立義分者,因緣既興」,因緣既然興起來要造論,「次當略標綱要」,次于因緣分,應該簡略標明論文的大綱、要義。「令衆生起信也」,上根利智的衆生,看見立義分,就能生起信心。
「叁、解釋分者」,必須要有解釋分,這是什麼道理?「宗要既略」,立義分的綱要既然簡略,「次宜廣釋」,次于立義分,應當廣爲解釋。「令其生解也」,令衆生能生起了解,把立義分的綱要了解。
「四、修行信心分者,釋既生解」,解釋分既然能生起衆生的了解,「次宜依解起行」,次于解釋分,應該依著所了解的道理來起修行。「有解無行,是所不應也。」有了解沒有修行,是不應當的。所以一定要有修行信心分,解行要並重,等于足目相資。目就是眼睛,人有眼睛就能認明哪是邪路,哪是偏路,哪是正路。凡夫的路是邪路,二乘的路是偏路,大乘佛菩薩的路才是正路。你了解,等于眼睛認明正路,你得用你的足,行這條正路,這樣叫依解起行、行解並重、足目相資。有解無行,如同有目無足,解的都是空解,冤枉費力,因爲沒有修行,走不到正道上。反之,有行無解,如同有足無目,不認識正道,前面有個大坑,會墮落下去;前面是個大溝,會跌落下去,佛教爲什麼會衰落?修行的人很多,了解道理的人很少,盲修瞎練,結果修到外道去,墮坑落塹還不知道,他胡說八道害衆生,瞎衆生的慧目,講出來全是外道的道理,不是佛的道理。所以我常說:佛法可以講多,可以講少,不可以講錯。這些盲修瞎練的修行人,還要勸導衆生修行,講錯了自害害人,所以有足無目,會墮坑落塹更危險!
「五、勸修利益分者,雖示行儀」,雖然開始顯示修行的儀軌,下面把六度法門,改成五種行門,就是修止觀,有這五種止觀叫你修。「鈍根懈慢」,下根衆生,根機很遲鈍,懈怠我慢,成了他的習性。第一、懈怠成性,你叫他修行,他怕累倒。第二、貢高我慢,好像他不必修,就可以成佛,我慢煩惱,把他障住了。「故宜舉益勸修也」,所以應當標舉出來修行的利益,勸導鈍根衆生修行。
丙叁、依章辨相(分五) 丁初、因緣分(分二)
戊初、標
初說因緣分。
「丙叁、依章辨相」,章就是分,依著這一分來辨明它的法相,分五科。「丁初、因緣分」,再分二科,「戊初、標」,把它標舉出來。「初說因緣分」,最初先說因緣分。
戊二、釋(分四)
己初、問
問曰:有何因緣而造此論?
「戊二、釋」,解釋什麼叫做因緣分?分四科。「己初、問」,假設賓主,往複問答,本來沒有人問,假立一個賓客,「問曰:有何因緣而造此論?」有何等因緣,你要造這一部《大乘起信論》呢?
己二、答(分叁)
庚初、舉數
答曰:是因緣有八種。
「己二、答」,再分叁小科,「庚初、舉數」,舉就是標,標出數目。「答曰:是因緣有八種」,我造《大乘起信論》,有八種因緣。
庚二、辨相(分二) 辛初、總
雲何爲八?一者因緣總相,所謂爲令衆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
「庚二、辨相」,辨明因緣之相,都是什麼因緣呢?分二科。「辛初、總」,總因緣之相。八種因緣,第一種因緣是總因緣,下面七種因緣,是別因緣。「雲何爲八?」有哪八種因緣?「一者因緣總相」,第一是因緣總相,就是一切佛法的因緣,佛說的一切經都是這個因緣。佛爲什麼要出世、說法,目的何在?菩薩造論,有什麼因緣?目的何在?「所謂爲令衆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這就是佛法以慈悲爲本,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平常講慈悲,先有慈後有悲,實際跟衆生打交道,真正利益衆生,是先拔苦,後與樂。衆生在受苦,你不把他的苦拔除,給他樂,他接受不來。譬如小孩子生病,你給他好吃的東西,他不能吃,一定先看醫生,把病治好,你再給他好東西吃,他才能領納接受,這就是先拔苦,後與樂。
再講《會閱筆記》,筆記所講的,都是佛教的普通常識,可是因爲太普通,反而沒有記到心裏。說來說去就是說衆生苦,佛法以苦作對象,衆生沒有苦,佛不出世說法。因爲衆生有苦,才需要佛來度,比如你有病,才需要看醫生、吃藥。但是衆生受苦,有個愚癡煩惱,他不知道在受苦,所以佛初轉*輪,先說四谛法:苦、集、滅、道。第一、叫衆生要知苦,知苦才能斷集,因此,佛經上開始就說衆生苦。《會閱筆記》上所講衆生苦,都是普通常識,但是它是基本法相,你一定要記在心裏,並且背熟,一者,可以隨時講給衆生聽,利益衆生。二者,你要觀察到你自己真正苦,可以覺到我這個衆生是真正在受苦,你才肯發心了生死,才肯發心度衆生的生死。
《會閱筆記》
離一切苦,得究竟樂。
「離一切苦」者,離二種生死苦也。
一、叁界以內之「分段生死苦」。謂叁界四生,身有形「段」,命有「分」限,時極必終也。觀叁界爲叁苦:
(一)、欲界爲「苦苦」,謂受有漏之身,已名爲「苦」,于…
《大乘起信論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