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说法,能令诸马悲鸣,垂泪不食,因此为名也。」
诸马听到他说法,不但悲鸣,还流眼泪,不吃食物,所以叫马鸣。《马鸣菩萨传》里记载,国王听了不相信,把宫殿里养的马饿了几天,来试验马鸣菩萨的功德。国王请马鸣菩萨来说法,把饿的马牵出来,用好吃的东西喂马,马一听到马鸣菩萨说法,悲鸣不已,垂泪不食。
「马鸣」有上面三种解释,就是他的功德,不但能度人,而且能度马。
「菩萨」两字也有三种解释,这三种解释是根据《会阅》摘录的,和一般的解释有点不同:
「一、若具言之,应云菩提萨埵。菩提,此云大觉,即所求也。萨埵,此云有情,即所度也,从境为名耳。若从心说,即唯悲与智也。」
「若具言之」,把菩萨具足的说。「应云菩提萨埵」,菩萨是中国简略的翻译,按梵音应称「菩提萨埵」。「菩提,此云大觉,即所求也。」菩萨上求觉道,就是大觉。「萨埵,此云有情,即所度也,从境为名耳。」能求的是菩萨的心,所求的大觉是境。能度的是菩萨的心,所度的有情是境,都是心外之境。「若从心说」,前面是从境解释,若是从心解释,「即唯悲与智也。」只有悲与智两个心,所度的众生,因为你心内有悲心;所求的大觉,因为你心内有智慧心,就是悲心与智心,悲智双运。
「二、菩提是所求法,萨埵是能求人,心境合明,人法双称,故云菩提萨埵也。」
「菩提是所求法,萨埵是能求人」,第一种解释,讲萨埵是有情,有情是所度的。这里不讲所度的众生,讲能求的菩萨。菩提是所求的法,能求菩提法的人叫萨埵。「心境合明」,能求的人是你有能求的心,所求的法是个境。「人法双称,故云菩提萨埵也。」能求的人,所求的法双称,所以叫菩提萨埵。
「三、菩提名大觉,萨埵名勇猛,谓有志有能,于大菩提,勇猛求故,立此名也。」
「萨埵名勇猛」,萨埵前面翻有情,也翻勇猛。「谓有志有能,于大菩提,勇猛求故,立此名也。」菩萨发心,他有大的志愿,而且有能力,于大菩提法,有勇猛心去求,才能精进。没有勇猛心,说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他就退了心。
「『造』者制作也。」这部论是马鸣菩萨造的,也就是马鸣菩萨制作的。
《会阅笔记》
造论时节
依《摩耶经》云:「如来灭后,六百岁已,九十六种诸外道等,邪见竞兴,毁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七百岁已,有一比丘,名曰龙树,善说法要,灭邪见幢,燃正法炬。」以此经文为定说,当知马鸣菩萨造论时节,即在佛灭后,六百余年间也。
再讲「造论时节」,在什么时候造的论?依《摩耶经》说:如来灭度后,过了六百岁,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都是心外求道,统统是邪见。「邪见竞兴」,一个外道比一个外道的邪见厉害。「毁灭佛法」,九十六种外道有一个总原则,都是起了邪见,总目的是要毁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有一位比丘,名叫马鸣,善说一切法的要义。「降伏一切诸外道辈」,把九十六种外道都降伏了。「七百岁已」,释迦世尊涅槃七百岁后。「有一比丘,名曰龙树,善说法要,灭邪见幢」,把外道最高的邪见灭掉。「燃正法炬」,把正法的火炬点燃起来。「以此经文为定说,当知马鸣菩萨造论时节,即在佛灭后,六百余年间也。」由此经证明,马鸣菩萨弘法、造论的时间,是在如来灭度后六百余年。
再讲翻译的年代,马鸣菩萨造的《大乘起信论》是印度的梵文,什么时候翻成中文呢?
《会阅笔记》
翻译年代
梵语波罗末陀,此云真谛,西印度优禅尼国人。于梁元帝承圣三年九月十日,在衡州建兴寺所译。
「梵语波罗末陀,此云真谛」,是真谛三藏法师翻译的,「西印度优禅尼国人」,印度分成东、西、南、北、中,五个印度,西印度的国家很多,他是优禅尼国的人。「于梁元帝承圣三年九月十日,在衡州建兴寺所译。」梁,是南北朝的梁朝,这时候中国天下大乱,常被兵乱所苦,真谛三藏法师,心想与此土无缘,欲回印度,因为坐海船风不顺,又被吹回来,于是留在中国译经,就在现在湖南省建兴寺翻译。真谛三藏法师译的《大乘起信论》叫梁译,我们讲的经本,和《会阅》注解的都是梁译。另有一种翻译叫唐译,其注解有蕅益大师的《大乘起信论裂网疏》。
唐朝翻译《大乘起信论》时,贤首国师参加译场,后人认为他既然参与唐译,应该注解唐译,怎么注解梁译呢?有人说贤首国师没有我执,所以不注解唐译。我觉得这个道理不太究竟,因为参加译场的职务很多,一、度语,先把印度话翻成中国话。二、笔受,用笔受写到纸上。三、证义,查证笔受后的文义和梵文的义理是否一样。四、润文,用中国文法润饰通顺。上述翻译过程各项职务不只一人负责,可能贤首国师不能完全作主。而唐朝的译本,不见得比梁译本高明,所以他才注解梁译,这是我的见解,也不敢说对。
唐贤首国师义记科判
此论三分 甲初、序分 甲二、正宗分 甲三、流通分
甲初、序分(分二) 乙初、明归敬三宝(分二)
「科判」是一部经的纲要,一定要把科分清楚,科分不清楚,纲要抓不住。《大乘起信论义记》的科,分得很细,有的两个字就分一科,有的一句话分一科,「科」是简明的注解,「判」是分开,一科一科把它分判开。依唐朝贤首国师《大乘起信论义记》的科判,分三大科,甲初、序分, 甲二、正宗分, 甲三、流通分。甲初、序分,分二科,乙初、明归敬三宝,分二科,要造论文,先要归敬三宝。
丙初、显能归诚至归命丙二、明所敬深广(分二)丁初、明所敬分齐尽十方,丁二、辨所敬三宝(分三)戊初、明佛宝最胜业徧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戊二、名法宝(分二) 己初、标及彼身体相,己二、释(分二)庚初、释体大法性真如海,庚二、释相大无量功德藏,戊三、明僧宝如实修行等。归敬三宝竟
丙初、显能归诚至
归命
「丙初、显能归诚至」,「诚至」,就是诚恳到了至极,把这二字反过来,就是至诚。能归的心,是至诚的心,就是归命这两个字。为什么要归命呢?能归的心,诚挚到了极点,所以才要归命。每逢要作一篇论文,都要先归依三宝,因为我们是三宝弟子,要表示恭敬,有一分恭敬,就有一分至诚。至诚之心是最妙求法的心,菩萨给我们留榜样,马鸣菩萨造《大乘起信论》,是依着一百部大乘经造的,一切三藏他都贯通了,他造论,还要归敬三宝,因为三宝是我们的师父。
归命是梵语「南无」的翻译,「南无」一般都翻译为归依,此处翻为归命,为什么不翻为归依?因为它不只是归依的意思,还含有「能归诚至」,就是诚恳至极的意思。诚恳至极到用自己的生命来归依,有归命的意思。所以「南无」不能翻为中文,念南无阿弥陀佛,有归依、归命的意思。这里就是把诚恳到了极点,翻成归命。为什么归命叫诚至,诚恳至极呢?因为人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世间的功名财富失去了,还可以得回来,譬如做官失去了职位,还有机会再次当官;钱财失去了,还有机会赚回来。而生命是唯一无二的,人身一失,没有机会再回来,所以世间上最尊贵的莫过于生命。用自己最尊贵的生命来归依三宝,就是不顾生命的来归依,表示能归的心,诚挚至极!
丙二、明所敬深广(分二)
丁初、明所敬分齐
尽十方,
「丙二、明所敬深广」,所归敬的三宝,是甚深的三宝,是广大的三宝,分二科。「丁初、明所敬分齐」,「齐」念「ㄐㄧˋ」,同「际」字,就是界限的意思。你所归敬的三宝界限在什么地方呢?「尽十方」,就是甚深甚广,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都有三宝,尽十方的三宝我都归依。讲是有分际,实际尽十方,没有分际,就是尽虚空徧法界,所有的三宝我统统要归依。
丁二、辨所敬三宝(分三)
戊初、明佛宝
最胜业徧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
「丁二、辨所敬三宝」,辨明所敬的三宝,分三科。「戊初、明佛宝」,明归敬佛宝。归敬佛宝,就是归敬佛的身口意三业。「最胜业」,是总说佛的身口意三业最胜。「徧知」,佛的意业,徧知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无所不知,所以佛的意业最胜。「色无碍自在」,佛的色身是无碍的,因为无碍才得到自在,所以佛的身业最胜。「救世大悲者」,这是佛的口业最胜。「救世」,佛要救度世间的众生,他要讲经说法,是依着他的大悲心讲的。「者」是指人之词,就是指佛。「救世大悲者」,就是救世大悲的佛,这样就把文消通了。
接着讲《会阅笔记》,前面已经把文消通了,为什么还要讲《会阅笔记》呢?你们是来求学的,多了解一点道理,不是很好吗?你们看古人注解是怎么注的?消文是怎么消的?
《会阅笔记》
佛宝
「最胜」者,标佛位也。过小曰「胜」,超因曰「最」,以障尽德圆,果成极位,故云「最胜」也。「业」者佛之三业也。「徧知」者意业也。「色无碍自在」者身业也。「救世大悲」者口业也。
讲佛宝,先解释「最胜」二字。「『最胜』者,标佛位也。」「最胜」二字,是标示佛的地位最胜。他超九界以独尊,没有哪一个众生超过佛的地位。等觉菩萨上面是佛,佛的上面再没有位了,佛…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