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B>相宗),說明萬法皆是「唯識」變現,然雖空境而執心。
(二)、般若宗(空宗),廣破諸相,說明心境俱空,然尚執空。
叁、終教,轉權成實,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當成佛,大乘終極之理也。說明有非實有,空非斷空,以破空有二執,而入中道真實之理也。
四、頓教,轉漸成頓,一念不生,即是如來。即禅宗不依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也。破空執、有執,及空有俱存之執。
五、圓教,轉偏成圓,說明一法即一切法,圓融無礙,圓滿無缺,故謂之圓教也。
「總佛四十九年所說之法,分爲五教」,這是題目,佛說法四十九年由淺至深,分成五教。
「一、小教,又分爲二:(一)、人天教,轉惡爲善。」「教」是聖人被下之言。聖人是指佛,佛加被以下九界衆生的語言叫做「教」,就是佛說的法。下面一步一步轉下去,「人天教」,指人乘教、天乘教。人乘教就是叁歸五戒,天乘教就是十種善法,再加上二界的四禅八定。爲什麼佛要說五戒十善呢?「轉惡爲善」,轉衆生的惡法,叫他修善法。
「(二)、二乘教,轉凡成聖。」人天乘是轉惡爲善之教,二乘教是轉凡成聖之教。你修善法來生轉人,或者來生生了天,還是凡夫,未脫六道輪回,不出叁界,還在受輪回之苦。二乘教也叫小乘教,就是聲聞、緣覺之教,能使凡夫超出叁界,脫出輪回,轉凡成聖之教。「然執心境俱有」,「然」是轉語之詞,轉凡夫成聖人,然而沒有究竟,他執著內心、外境統統有。小乘聖人超出叁界,脫出輪回叫聖人,不叫凡夫,但是,他執著心也有,境也有,我空了法不空,心法不空,境法不空。
全世界一切的宗教都是人天乘,比不上佛教的小乘。佛教的小乘轉凡成聖,超過一切外道,將來你們有時間去看《四阿含經》,完全是對凡夫外道說法。世界上的宗教最有名的耶稣教、回教統統是人天教,就是說做一個人很苦,生天上就得快樂,以生天爲究竟。天在哪裏?天是什麼樣子?統統不知道。憑理想說有一個天國,生到天國就好了,不曉得生到天國,也不出叁界,還是個凡夫。要注意!小乘教超過一切宗教、一切外道,但是它不是大乘,執著有心法、境法,就是法執不空。
「二、始教,轉小成大」,前面轉凡成聖,我執空了,法執沒有空,再說大乘始教,轉小乘教成大乘教。從始教起,始、終、頓、圓四個教都是大乘教,對小叫大。「大乘之初門也。」爲什麼叫始教?始者初也。小乘教等于六年小學,始教等于初中,比小學高,但只是大乘的初門,始教又分爲二種:
(一)、唯識宗(相宗),又叫法相宗,簡單說叫相宗。「說明萬法皆是『唯識』變現」,大乘唯識宗要破外面的境界,說明萬法都是唯識變現出來的,唯識無境,唯者獨也,獨獨有一個心識,沒有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都是虛幻不實,是我們自己唯識變現的。拿作夢爲比喻,作夢不是什麼境界都有,一切萬法都有嗎?作夢的那些境界,一切萬法從哪兒來的呢?完全由夢心變現出來的。「然雖空境而執心」,唯識宗把外面的境界空掉,卻執著唯識的心,就是境界的法執破了,心法還是沒有破。
(二)、般若宗(空宗),也叫空宗。「廣破諸相」,外面境界相破了,裏面心的相也破。「說明心境俱空」,說明外面的境界空,裏面的心也是空的,所以叫做空宗。「然尚執空」,然而尚且執著心空、境空那個俱空是有的。把空法當成最高的法,起了一種法執,叫空執。我執破了,法執破了,空執沒有破。
「叁、終教,轉權成實」,注意!每一個教有個轉,始教是轉小成大。始教就是大乘,終教也是大乘,跟始教的不同,始教是權教大乘,終教是實教大乘。始教的二個宗∣∣唯識宗、般若宗,絕對不承認這樣的判教。學唯識的人,認爲唯識教是叁時教,是最高的教。學般若的人,認爲般若智慧是最高的智慧,不承認四教家、五教家的判教。這是五教家判的,始教的般若宗沒有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當成佛。唯識宗講得更死板,把一切衆生分爲五大分,一分半能成佛,叁分半不能成佛,那不是權教是什麼?「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當成佛,大乘終極之理也。」這才是大乘真實之教。怎麼叫終教?大乘終極之理,說到究竟處了。「說明有非實有,空非斷空,以破空有二執」,學大乘始教,不是執有就是執空,你要曉得,有,不是實有,你不應該執著有;空,不是斷滅空,你不應該執著空,破空有二種執。「而入中道真實之理也」,怎麼叫大乘實教呢?先悟後證,要衆生悟入證入中道真實之理。有,不是實有,是妙有;空,不是斷滅空,是真空,即有即空。先是非有非空,再即有即空,再會歸中道,中道叫第一義谛,這才是大乘實教。
「四、頓教」,比終教道理還高的,叫頓教。「轉漸成頓」,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都屬于漸教。「漸」者漸次,一步一步來,等于上樓,一層一層爬上去。但是頓教,一超直入,轉漸次的大乘教成頓超的大乘教。「一念不生,即是如來。」漸教,斷煩惱,一步一步斷;證法身,一步一步證。頓教,怎麼頓超呢?「有念是衆生,無念即如來。」你爲什麼是衆生?爲什麼是凡夫?因爲你有妄念,你一念不生,就是如來。「即禅宗不依文字」,天臺宗分成四教:藏、通、別、圓,到了賢首宗加了頓教,分成五教。不是天臺智者大師的智慧不夠,因爲智者大師是南北朝陳朝的人,圓寂在隋朝,而禅宗大興于唐朝,達摩初祖在南北朝梁武帝時來到中國,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後來傳了二祖、叁祖、四祖、五祖,頓教禅沒有傳開。一直到六祖慧能大師,他是廣東韶關人,他在五祖弘忍那兒接了法,到曹溪大弘頓教。五祖大師門下有一位神秀禅師,到北方弘揚禅宗,那是漸次的禅。等到南方頓教禅宗大興起來,把北方神秀禅師的漸教禅宗消滅,徧天下都是頓教禅宗。賢首國師判五教的時候,頓教禅宗徧于中國,什麼寺院都取名禅寺,只有一、二間,保守老祖門庭還叫寺,比如天臺宗的國清寺,不叫禅寺,保持天臺的道場。實際禅宗徧天下,也就是禅宗統一了佛教,可是它不依文字。判教得依文字,依著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的道理,得有經作根據。小乘教,依《四阿含經》作根據;大乘始教,依唯識宗的經典作根據;空宗,依般若經典作根據。頓教禅宗不依文字,怎麼叫衆生成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也。」認爲人的心就是佛的心。「直指」,沒有轉彎的地方,你認識人的心,就見了佛性,就成了佛。直截了當,一超直入。「破空執、有執,及空有俱存之執。」頓教禅宗,執著空,執著有,給你破;執著空有俱存,給你破;執著空有俱空,也給你破,沒有什麼法不給你破掉。因爲你有一法存在,你念頭不會不生,你存了有,有一個有的念;你存了空,有一個空的念;你存了空有俱存,又存了空有俱存的念。有念就有執,所以告訴你:「一念不生,即是如來。」什麼執都給你破竟。
「五、圓教,轉偏成圓」,始教、終教、頓教,是大乘之教都有偏,都不圓融、不圓滿。「說明一法即一切法」,圓教的道理,你只要說一個法,就具足一切法,這叫「隨拈一法,無非法界。」你隨便拈起一個法,整個法界都在裏面。比如黃金造出來各式各樣的莊嚴器具,但是金戒子、金項鏈是人工造的假相,黃金的本體只有一個,你只要認識了黃金,金戒子、金項鏈的黃金就都認識了,所以一法具足一切法,隨拈一法,無非法界。金戒子雖然很小,一切莊嚴器具的黃金,都包括在金戒子裏面,沒有兩樣。
「圓融無礙,圓滿無缺」,因爲這兩個道理,故取名圓教。它圓融無礙,一法即一切法,有法即空法,空法即有法,不相妨礙。不僅始教、終教、頓教,到了圓教都成了圓法,連小教人天乘的法到圓教裏來,都是圓融無礙,叫「圓人學法,無法不圓。」你是圓教的根機,是個圓人,你去學什麼法都是圓教的法。反過來說,你是個外道,則《法華經》是圓教,《華嚴經》是圓教,被你講成全是外道的道理,外道學佛法,佛法變外道。還有一個道理,「圓滿無缺」,圓教的道理再沒有缺欠,沒有缺少,一切法都圓滿了。「故謂之圓教也」,以是之故,圓融無礙之故,圓滿無缺之故,叫做圓教。
以上把五教簡單說明了,再簡單說明《大乘起信論》在五教中屬于哪一教?
《會閱筆記》
大乘起信論判教
此論說明衆生心即如來藏心,既有此心,皆當成佛,故判此論,屬于終教也。亦兼圓頓二教﹕初以一心爲本源,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即屬圓教。心真如門,不生不滅,即屬頓教也。
「此論說明衆生心即如來藏心,既有此心,皆當成佛」,真如在纏,名字叫如來藏。就是真如心在衆生心中,纏就是煩惱,在煩惱之中,取個名字叫如來藏心。只要有如來藏心,那就是真如,那就是佛性。「故判此論,屬于終教也。」以是之故,分判這部《大乘起信論》屬于終教。前面講過,終教的道理,是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一切衆生皆當成佛,《大乘起信論》講的正是這個道理,所以把《大乘起信論》判爲終教。「亦兼圓頓二教」,不是全部的圓、全部的頓,兼帶有圓教、頓教的道理。「初以一心爲本源,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即屬圓教。」《大乘起信論》的序文,先說一心,即是一切法的本源,也就是真如門、生滅門的本源,它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世間法||生滅法,出世間法||真如法,統統在一心本源裏面,這是圓教的道理。但是它只有一部分的圓,不是全部的圓。「心真如門」,由一心開二…
《大乘起信論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