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旷」谓德用无边,讲真心功德之用无量无边。「大」则体周法界,讲真心之体,大而无外,周徧法界,真心之外再没有一切法,一切法都在真心之内。「真心廖廓」四字,讲真心,中无妄染,清净不动,德用无边,体周法界。
「绝言象于筌睇」,「言」是语言。「象」是义相,用语言讲义理出来。「筌」是捕鱼之器。「睇」是网兔之具,就是到野外捉兔子的网。「绝言象」,真心廖廓无形无相,不是语言能说出来的,不是道理能讲出来的。「筌睇」二字是比喻,得鱼而忘筌,捉鱼的人目的在得鱼,得鱼之后把筌器忘掉,不再执着筌。得兔而忘睇,捉兔的人目的在得兔,得兔之后不再执着睇。现在我们为什么要讲要说,要有语言?因为不讲不说不明白义理之相,语言义相是用来表明真心,不说根本不明白有一个真心。你得到真心,要离言象,因为真心根本没有语言之相、义理之相。你讲真心,不是真心;你说义相,不是真心,可是不讲不说,不明白真心。讲明白了,你得回光返照,得觉悟,要悟出来真心,你再去修证,证得真心。真心是清净的,没有一切妄染之法。语言义相都属于妄法,真心是断绝一切言象,像捕鱼的人不执着筌,捉兔子的人不执着睇一样。
「冲漠希夷」,「『冲』者深也」,很深的意思。「此明心之体性,竖穷三际,而洞然无底。」真心的体性,竖穷三际,由过去到现在,由现在到未来。「『漠』者广也」,广大的意思。「此显心之德相」,这是显现真心的功德之相。「横徧十方,而旷然无边。」横徧十方,广大无边。「『希』者无声,以心甚深,故听之不闻也。「『夷』者无色,以心甚广,故视之不见也。」希者没有声音,夷者没有颜色,真心是什么样子呢?没有个样子,听之无声,视之无色。
「忘境智于能所」,真心是理体之境,真心有真心之理,理就是真心之体,叫理体,理体就是个境界。我们怎么能证得真心呢?必须启发智慧,智慧是能证,「境」是理境,理境是所证。你有能有所,就证不到真心,要记住这个道理。「忘境智于能所」,「忘」和绝言的「绝」意思一样,是远离的意思,超绝忘怀,心里面不可以有能证的智慧,所证的理境。有能证就有所证,有能有所,就是差别相,真心没有差别相。
「夫真心寥廓,绝言象于筌睇;冲漠希夷,忘境智于能所。」这两句把一心法说明白了。《大乘起信论》先说一心法,由一心法开出二个门,一个叫心真如门,一个叫心生灭门,现在讲「丙二、显真如门」。
丙二、显真如门
非生非灭,四相之所不迁;无去无来,三际莫之能易。
「非生非灭,四相之所不迁」,先讲「四相」,生、住、异、灭,名为四相。一切法都是无常的,正报,我们的身体无常;依报,山河大地世界无常。怎么无常呢?被生、住、异、灭四相所迁动。我们正报的身体,父母把我们生出来,叫生。暂时在世间活着,叫住。但是住不常住,常常在变,叫异相。小孩子变大孩子,大孩子变成大人,变就是异。由大人变老人,老人变死人,灭了。依报,山河大地也是生、住、异、灭,换一个名词,叫成、住、坏、空。成,这个世界成就了,就是在虚空生出来一个星球,暂时住在虚空之中叫住。但是住不常住,要坏,坏到星球爆炸了叫空。真心是常住的,为什么常住呢?因为它不是生灭法,没有生、住、异、灭。生灭包括有住、异二个相在里面。真心既不是生相,也不是灭相,四相迁它不动,因为一迁动,即变成无常法,真心是常住的。
「无去无来,三际莫之能易。」「际」是时间,「三际」即过去、现在、未来,「易」是变动的意思。一切法都是无常的,怎样无常呢?被时间迁动,由过去到现在,由现在到未来,正报如此,依报也如此。如我们人,过去的都已过去,今天是现在,明天是未来,三际要给你变易,变易着、变易着,这个法没有了,被时间变动了。真心没有去来之相,《金刚经》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有来有去,才分三际,它无去无来,怎能分时间呢?「莫之能易」,就是不能够变易它,真心是常住的,「真」者不虚妄,「如」者不变易,故称真如门,上面两句就把真如门说完了,再讲「丙三、明生灭门」。
丙三、明生灭门
但以无住为性,随派分歧;逐迷悟而升沉,任因缘而起灭。
先消文,「派」者,水分流也,一条水流出来分流。「歧」者,路分径也,一条路再分出来岔路。「逐」者,随也。「任」者,从也。「迷悟」、「因缘」,众生在迷中,以无明为因,境界为缘;众生在悟中,以本觉内熏为因,师教外熏为缘。真如门不生不灭,无去无来,怎么会有生灭门呢?「但以无住为性」,「但」是转语之词,真如不是住在真如不动,它以无住为性。「随派分歧」,水就分支流,路就分岔路,于是就有迷有悟。
「逐迷悟而升沉」,随着众生之迷,它就沉沦下去;随着众生之悟,它就超升上去。「沉」,包括六凡法界,沉沦于六凡法界;「升」,包括四圣法界,超出三界,上升于四圣。「任因缘而起灭」,随从因缘,而起而灭。凡夫的因缘,《大乘起信论》正文会详细解释,「无明为因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一个众生九个相都是迷的相,以无明为因,境界为缘。悟呢?悟是以真如内熏为因,真如就是我们的本觉心,「本觉」是本来觉,就是真如换个名字,叫做本觉。本觉有内熏的功能,这就是因,我们怎么会开悟呢?因为本觉有内熏的功能,在内心里给你熏习觉悟。我们听到大乘佛法,人人皆有本觉,本觉都会内熏,那等着开悟就好了,你要是等着它,永远不会开悟。为什么呢?有因无缘,一定要有师教的外熏,这是悟的缘,要遇到善知识给你讲教法,这是外熏的缘,熏动了你内心本觉的因,因缘合和就开悟了。迷、悟都是属于生灭门,就是「起灭」,「起」是生起,「灭」是灭没。
丙四、二门不二(分三) 丁初、法 (分二) 丁二、讲喻 丁三、讲结
戊初、正明不二
虽复繁兴鼓跃,未始动于心源;静谧虚凝,未尝乖于业果。
下面讲「丙四、二门不二」,真如门不是生灭门,生灭门不是真如门,但是真如与生灭两个门,并不是二个。再分三科,丁初、讲法,丁二、讲喻,丁三、讲结。先讲丁初、法,再分二科,先讲戊初、正明不二,真如与生灭怎么会不二呢?按佛法上讲它不二。
「虽复繁兴鼓跃」,这是生灭门,「繁」是繁多,「兴」是兴起,「鼓」是鼓动,「跃」是跳跃。「繁兴鼓跃」是形容一切法的生灭妄动,繁多兴起,鼓动跳跃。「未始动于心源」,「『未始』者,自初即不曾有也。」真心的来源,就是真如,它自初即没有动,真心之体是什么样子呢?就像个大圆镜子,生灭是大圆镜子照的相,大圆镜子照出来很多相,「繁兴鼓跃」,大圆镜子的体动了吗?没有动。这就是生灭不碍于真如,真如不二。
再讲真如不碍于生灭,生灭不二。「静谧虚凝」,「静」者不动也。「谧」音密,寂静也,静之又静。「虚」者无碍圆通也。「凝」音宁,寂而常照也,湛然不动的意思。真如的体,是静而又静,虚凝不动。「未尝乖于业果」,「业」是业因,「果」是果报,业因果报绝不乖违。所以学大乘佛法,把业果拨掉,是学大邪见。真心之体不动,但是随因缘而起灭,不能把业因果报拨掉,它不乖违业因果报,这就是真如与生灭不二。
戊二、释成无碍
故使不变性而缘起,染净恒殊;不舍缘而即真,凡圣致一。
「戊二、释成无碍」,真如与生灭不相妨碍。「故使不变性而缘起」,以是之故,并没有把真如的本性变更,可是它能缘起。随染污之缘,就沉沦于六凡;随清净悟缘,就超升于四圣。「染净恒殊」,「恒」者常也,「殊」者差别也,染法与净法从来不一样。真心的体性无染无净,但是它能随缘生起来染净诸法,染法与净法从来不一样。
「不舍缘而即真」,你懂得此二而不二的道理,真如与生灭不相碍,缘起的是生灭法,不要舍弃生灭法,当体就是真如。不是离开生灭法,另外有个真如,就在缘起诸法上,你只要悟到就是真如。「凡圣致一」,「致」者理也,六凡法界之理与四圣法界之理,没有二个,凡圣之理只有一个,凡圣彼此不相妨碍。「丁初、法」讲完了。
丁二、喻
其犹波无异湿之动,故即水以辨于波;水无异动之湿,故即波以明于水。
「丁二、喻」,真如与生灭怎么不二、不碍呢?这个法很难懂,说一个比喻,使你容易了解,用比喻解释无碍的道理。用水与波来比喻真如与生灭不相碍。「其」指真如与生灭。「犹」是犹如,犹如波和水,水随风的缘起了波浪,湿性并没有变异。「波无异湿之动」,不是起了波浪就与水不同,没有不同,没有异于水之动,波就是水的动相。「故即水以辨于波」,所以你明白水的性,就能明白波的相,波的相就是水的性。
「水无异动之湿」,水以湿为性,它虽然变成动的波相,它的湿性没有变。「故即波以明于水」,水已经变成波的动相,所以你只要认识波的相就认识水了。水变成波,波就是水,在波上就明白水相。这就是说:你明白生灭法没有本体,只是个假相,它的本体就是真如,你就在缘起生灭法中,认识了真如。
丁三、结
是以动静交彻,真俗双融;生死涅槃,夷齐同贯。
「是以」是结词,把以上总结起来,结成不二。「动静交彻」,彻者通也,动的波跟静的水,交相洞彻。「真俗双融」,「融」者和也,好像真如的「真」,与生灭的「俗」,真与俗融和,俗和真也融和。
「生死涅槃」,「生死」就是生灭,「涅槃」是梵语,翻成中国话叫圆寂。成了佛有二个果,一个智慧之果,叫菩提果;一个理…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