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沒有二種義理。
《會閱筆記》
科文:子二、依言辨德,以明生信境。
此科乃明「依言真如」也。「依言辨德」者,謂真如有空、不空,二種義相,可以依言說以辨其德也。既容言說,故得聞者,生于信心。所以說者,亦意令生信也。「境」者,所說真如之德,即生起信心之境界也。
「子二、依言辨德,以明生信境。」解釋科文。「此科乃明『依言真如』也」,離言真如、依言真如,是我加上去的,很容易記得、很容易了解。前面離言真如,這是依言真如,就是依著言說真如。「『依言辨德』者,謂真如有空、不空,二種義相」,依著言說之相,辨明真如的性德,義理之相有二種,一種「空」的義理,二種「不空」的義理。「可以依言說以辨其德也」,可以依言說之相,來辨明真如稱性的功德。「既容言說」,真如本來離言說相,現在爲什麼容許言說呢?不言說衆生不了解,爲利益衆生,所以容許言說。「故得聞者,生于信心。」因爲容許說法的人來言說,就能令聞法的人生起信心。「所以說者,亦意令生信也。」真如離言說相,爲什麼要言說呢?其意在令衆生生信心,不是爲令衆生生信心,就不要言說。爲什麼要說法?爲令衆生對大乘法生起信心,不是爲世間名利恭敬,這個要記著。你爲什麼講經說法?若是爲世間名利恭敬,那大乘法完全變成世間法,它是世間的名、利、恭敬,大乘法是超出世間,所以說爲令衆生生起信心。再解釋「境」字,「『境』者,所說真如之德,即生起信心之境界也。」你明白真如的性德,就是「如實空」、「如實不空」的義相,這就是令你生起信心的境界。真如稱性的功德,就是個境界,不是對著分別妄想的虛妄之法,對著真如真實的性功德,生起信心,能信的心、所信的德,就是個境界。
《會閱筆記》
此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
顯此二義,若離于言,仍唯一味也。今既「依言」,方說有二,不可隨言執取也。
「此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這就是說真如顯這二種義理,「顯此二義,若離于言,仍唯一味也。」注意「依」字,依著分別,才有二種義理,若是離于言說,仍是一個真如,仍然是平等一味,沒有差別。「一味」是無差別之味,這個「味」是義理之味,仍然是平等無二之一味。「今既『依言』」,現在容許我們依言所說,「方說有二」,才可以說有第一空,第二不空。「不可隨言執取也」,你不可以隨著言語之相起執著,說真如有二個相,離言說還是無二之一。說大乘法,一時講空,一時講不空,繞來繞去很難懂,就是這個道理難懂,要說有二,又不許你有二。你要知道,爲什麼要說有二?爲令衆生「生信」,但是你生信,信的是真如。真如本來無二,你不能起執著,懂得這個原則,一切「空」,一切「有」,都是這樣解釋。說「空」、說「有」都是不得已,實際空有皆非,所以依著言說,才有二種義,離開言說沒有個二,不可以隨言起執著。
醜二、開章略辨
雲何爲二?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
「醜二、開章略辨」,分開章段略爲辨明,是個總綱。「雲何爲二?」這是假設問答,你說有二種義,哪二種呢?
「一者如實空」,「如」是真如,「實」是實體,真如實體是空的,真如實體沒有了,這樣一解釋就起誤會,而且大錯特錯。應該解爲真如實體,空無妄染才對。「以能究竟顯實故」,這一句解釋很重要,恐怕你落到豁達空、斷滅空,以爲真如實體是空的,就完全解錯,因爲它空無妄染,能究竟顯出真如實體。如實空的義理,把妄染之法空掉,才能把真如實體顯出來。比如一面鏡子落滿灰塵,照什麼都不清楚,就是真如的本體看不見,真如的相隱覆了,真如的用也失去了作用,爲什麼?那些灰塵就是無明煩惱,都被無明煩惱蓋住。現在要「如實空」,鏡子裏面沒有灰塵,灰塵都在鏡子外面,你把它擦掉就對了。「空無妄染」,就是把那些虛妄染汙之法空掉,鏡子的本體一顯出來,相、用都顯出來,所以如實空很要緊。第一、不許解錯,第二、沒有如實空這步功夫,你永遠不能證得真如實體。
「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真如實體不空,因爲它有自體。衆生雖然流轉生死,真如的自體從來不變不易。「具足無漏性功德故」,因爲真如自體具足無量無漏的稱性功德,不是像虛空一樣裏面不具性德。真如「如實空」以後,它有一個真如實體在,真如實體不空。「無漏」者,不是叁界以內有漏之法,叁界以內的一切染汙之法是有漏的,一切功德也是有漏的。如實不空是無漏的稱性功德,稱者合也,與真如本性相合的功德叫性功德。
《會閱筆記》
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
「如實空」者,謂真「如實」體之中,「空」無妄染,非謂如實之體自空也。如言瓶空,蓋謂瓶中無物,非謂瓶體是空也。此「如實」體中,既「空」無妄染,遂能「究竟顯」出真「實」之理體也。
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
二者,「如實不空」者,正「以」其「有自體」也。此自體中,「具足無漏性功德故」,所以謂之不空也。
現在講二種義,一者如實空,二者如實不空。先講「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這兩句正文。「『如實空』者,謂真『如實』體之中,『空』無妄染」,「如實空」叁字,「如」是真如,「實」是實體,「空」是空無妄染。下面加以解釋,「非謂如實之體自空也」,不是說真如實體自體空,是空無妄染之空。下面舉比喻,你更容易了解,「如言瓶空」,譬如說這個花瓶是空的。「蓋謂瓶中無物,非謂瓶體是空也。」瓶空是說瓶子裏面沒有東西,不是花瓶的自體是空的。怎麼叫做如實空?真如實體,空無妄染,真如實體裏面沒有妄染之法叫空,不是真如實體空掉了。
,
「此『如實』體中,既『空』無妄染,遂能『究竟顯』出真『實』之理體也。」這是解釋正文「以能究竟顯實故」,因爲真如實體之中,有虛妄染汙之法蓋覆,真如之體顯不出來,現在你要用功把妄染之法空掉,就能究竟顯出真實的自體了。比如前面的例子,鏡子的本體怎麼看不見呢?被灰塵蓋住了,可是鏡子的本體裏面根本沒有灰塵,灰塵是在鏡子外面,你把灰塵擦掉,才能究竟顯出來鏡子的本體。
「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解釋正文,「『如實不空』者,正『以』其『有自體』也。」因爲真如有自體,所以才不空,不空者,就是它的自體不空。「此『自體』中,『具足無漏性功德故』,所以謂之不空也。」真如不但有自體,自體之中還具足無漏性功德,所以叫不空。
《會閱筆記》
無漏
「漏」者,煩惱之異名也。漏爲流注之義,叁界之有情,流注漏泄煩惱不止,故名漏也。又煩惱現行,令心流注不絕,如漏器漏舍也。「無漏」者,無煩惱之漏也。
下面詳細解釋「無漏」二字,「『漏』者,煩惱之異名也。」叁界以內的法,都叫有漏法,就是叁界以內都有煩惱,漏是煩惱的異名。「漏爲流注之義」,漏是遷流不息,生滅不停,像漏水一樣,是流注的意思。「叁界之有情」,叁界以內的衆生叫有情,「流注漏泄煩惱不止」,叁界以內的衆生,流注、漏泄煩惱不會停止,煩惱是念念生滅,就像流水、漏水一樣在漏泄,「故名漏也」,所以叫漏。「又煩惱現行,令心流注不絕,如漏器漏舍也。」又一種解釋,煩惱能令我們的心流注不止,我們衆生有煩惱,衆生的心是個妄想心,念念生滅,睡覺也不會停止,好像器物漏了,房子漏了。「『無漏』者,無煩惱之漏也。」把煩惱斷絕、遠離,就沒有煩惱之漏,所以叫無漏。
把無漏解釋清楚了,再講漏失、漏落,叁界以內的衆生,一定要修無漏的功德,叁界以內的功德,叫有漏的功德。怎麼叫有漏?有一種煩惱,能令我們的妄想心念念流注不止。爲什麼我們的本師釋迦佛,不叫我們求人天福報呢?因爲來生來世求個人,得有轉人的功德,就是修五戒的功德。生天得有生天的功德,就是修十種善法的功德。五戒十善都是有漏的功德,或者你第二生滿了願,生到天上享天福,第叁生還能生到天上嗎?靠不住。一種是漏失,二種是漏落。「漏失」就是漏器,比如我們煮飯的鍋、鼎,我們正在煮一鍋好湯,鼎漏了,時間到了,一看!鍋裏沒有湯了。鼎是個漏鼎,鍋是個漏鍋,它給你漏失了。「漏落」等于漏舍,屋頂破了洞,房子落水下來。來生來世轉個人,第叁生怎麼靠不住?轉人的功德被你漏失了,第叁生可能轉到叁惡道。你第二生生天,第叁生爲什麼靠不住?你把天福享完了,你不落到叁惡道,也落到人間,比天位置低,等于房子落水下來,叫漏落。所以我們本師釋迦佛不叫我們求人天福報,因爲一樣要修,爲什麼不去修無漏的功德呢?
醜叁、依章廣釋(分二)寅初、釋空(分叁)
卯初、略明
所言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
「醜叁、依章廣釋」,醜二、開章略辨,這裏再依著一者如實空,二者如實不空,廣爲解釋,分二科。「寅初、釋空」,廣爲解釋如實空的道理,再分叁小科。「卯初、略明」,先簡略的說明一下。
「所言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先略爲說明「如實空」的道理,「所言空者」,所說的空,「從本已來」,自從…
《大乘起信論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