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不咬文嚼字,另外有两句解释:「开口即错,动念即乖。」你一开口,这样是真如,那样不是真如,全都讲错,你说「有」不对,说「无」也不对。「动念即乖」,「乖」就是错。你心里动了念,想这样是真如,那样不是真如,全都讲错。「口欲言而词丧」,为什么不能说?「开口即错」。「心欲缘而虑亡」,为什么不能缘虑?「动念即乖」。
丑二、问答释疑(分二)寅初、疑真绝修问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
「丑二、问答释疑」,一问一答,解释所有的疑惑,分二科。「寅初、疑真绝修问」,那么真如我们没有办法修了,既不能说,也不能念,我们怎么修呢?提出疑惑。「问曰:若如是义者」,假若像你前面讲的,既不可言语来说,也不可心缘来念,才叫作真如。「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随顺」、「得入」这两种名词,是两步功夫,「随顺」叫方便观,「得入」叫正观。我们要观想真如,作真如观想,要能「得入」,得入的「入」字,第一是悟入,第二是证入,这是修正当的真如观。前面先修随顺,「随顺」是与真如不相违逆,与真如相随顺,这是方便观。众生怎样下手呢?怎样随顺真如呢?怎样得入真如呢?众生起了这样的疑惑。
寅二、举真劝修答
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寅二、举真劝修答」,说出来真如怎样修,劝你要修。「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一切法要说,不说不明白,但是「无有能说可说」,「可说」就是所说,没有能说之人,也没有所说之法,没有能、所,就是你说法不要起能所分别。「虽念,亦无能念可念」,「可念」是所念。你心里不念不行,但是没有能念之心,也没有所念之法。众生得有一个下手处,众生当下不说不了解,不念不会修行,但是你说尽管说,不要起说的执着;念只管念,不要起念的执着,执着就是错,不执着就对了。「是名随顺」,这就是随顺真如。「若离于念,名为得入。」假若完全离开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就悟入、证入真如了。
《会阅笔记》
云何随顺,而能得入?
「云何随顺」者,问方便观也。「得入」者,问正观也。
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所)说。虽念,亦无能念可(所)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若知于一切法,虽说虽念,而内无能说能念之心,外无所说所念之法,如是方便观想,则得随顺法性矣。以此时虽未能离念,而顺于无念也。如是久观不已,即能究竟离念,而得契入无念真理矣。(以上离言真如一科竟)
「云何随顺,而能得入?」解释这两句,「云何『随顺』者,问方便观也。」怎样有方便下手的观想呢?「『得入』者,问正观也。」正当修真如观,怎样修呢?怎样能悟入真如、证入真如呢?下面再解释。
「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所)说。虽念,亦无能念可(所)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解释这一段正文,「若知于一切法,虽说虽念,而内无能说能念之心,外无所说所念之法,如是方便观想,则得随顺法性矣。」这样方便观想,天天说真如,天天念真如,不要着说的相,不要着念的相,这才随顺法性之体,可与法性随顺。我们众生是背觉合尘,「觉」就是法性,与法性相违背,与尘劳相合。现在修行要背尘合觉,「合」就是「随顺」,要随顺法性,把能、所分别空掉,你就随顺法性。「以此时」,什么时候呢?「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这个时候。「虽未能离念」,这个时候虽然不能离念,「而顺于无念也」,可是已经随顺于无念了。「如是久观不已」,「久观」怎么观呢?观方便观,天天说法,不要着说法的相;天天观想真如,不要着心念的相。「即能究竟离念」,就能究竟把妄念离开。「而得契入无念真理矣」,「契」者合也,而能契合悟入、证入无念的真理。真理不是妄念想出来的,叫「无念真理」。「以上离言真如一科竟」,以上把「离言真如」这一科讲完了。
正文:「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这是方便观,就是我们用功的下手处。「虽说,无有能说可说。」《金刚经》上有一句文可作注解:「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叫你不要着法相,你说世尊说法,就是毁谤佛。为什么?佛说法没有着法相,说法者,无法可说,才叫说法。你着了法相,就着了言说相、文字相,那不叫说法。
「虽念,亦无能念可念。」第一、不要念一切差别相,《金刚经》上外面要空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里面要空四见: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心里面不许动念,就是「虽念,亦无能念可念。」你心里面念着四个见,心里面就有四个见,要那四个见也不起,所以释迦如来没有度众生,因为他心里面没有度众生这四个见。
《金刚经》上还有四句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念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以色相见佛。你说佛在说法,这是以音声求佛。色相不是色尘吗?音声不是声尘吗?叫你远离六尘,六尘境界,怎么是佛的境界呢?怎么是法的境界呢?你要「虽念,亦无能念可念。」众生的念要空掉,佛的念、法的念都要空掉,这样你才是真正度了众生,学了佛法。不然你天天说法度众生,着众生相;天天学佛法,着法的相。
再反过来解,那么我不要度众生了,你又落到不发菩提心,不学佛法。发菩提心,你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佛法难学在这里,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又说那个,真难懂!不难懂,千经万论讲来讲去就是这个道理,离一切相,一切法都空了,但是空法的相,不空真如之体。众生你去度,要离相度生;成佛你去成,要离相才能成佛,不要着相。众生的相不可着,佛的相、法的相,也不可着。不着相,就是「虽念,亦无能念可念。」你怎么着相?你心里起了妄念分别。
再举前文解释,有佛的相,有法的相,有众生相,不就是差别相吗?差别相从哪里起?由你的妄念起的。你的妄念怎么是真心呢?你离开妄念,哪里有所度的众生?哪里有能成的佛呢?所谓:「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平等真法界」,即一真法界,平等无差别,没有佛的相,也没有法的相,这是大乘佛法最究竟的道理,众生不了解佛法,给你说明白:什么叫做众生相?什么叫做佛?什么叫做法?什么叫做世间法?什么叫做出世间法?都得说,不说众生怎么懂?但是你不要起执着,说的都是差别相,不是平等一真法界的理体。
平等一真法界的理体,没有对待相,对待相假名无实,不但众生相是假,佛的相也不真,越讲越玄,越讲越不好懂。我们现在求佛,什么是佛的相?你离开众生,什么叫做佛呢?你解释出来就算开悟了。一切语言之相,都是对待建立的,没有绝待的。众生包括九法界,离开九法界众生,离开六凡法界,离开三乘圣人法界,什么叫做佛?你说说看,你说出来,还是假名言相,因为离开九法界的众生,根本没有佛,佛也是假名言相。所以学大乘佛法要学到心里,要悟到这个道理,要把它研究透彻。离言真如,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三个相都要离开,显出真如的理体。
子一、子二是真如门的两大科,子一、讲离言真如,不许言说,也不许心念,离言真如,也是离念真如。怎样随顺?怎样得入?就是「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这是观智,你天天讲经说法,你就观想:没有能说可说。你天天研究真如的义理,乃至于包括一切佛法的义理,你天天在那里念,不要着相,你就观想:虽念,无能念可念。只要随顺法,也就是随顺真如,你念得久就可以得入,就可以离念。到了一念不生,豁然开悟,那就是悟入,悟入以后再证入。
以上离言真如这一大科讲完了。
子二、依言辨德,以明生信境,释上真如相(分三)
丑初、举数总标
复次此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
前面第一科叫离言真如,先修方便观,再修正观。观想的是智慧,不是妄念。真如的境界,是你的智慧观想出来的,叫观智境。观智境我们没有了解到那里,还不会观。下面第二大科讲依言真如。「子二、依言辨德」,要注意「依」字,依着言说辨明真如的性德。称性的功德,叫性德,为什么要注意「依」字?不依言说,根本不知真如的功德之相,依言说才能辨明它的功德。依言说辨明功德有什么好处?「以明生信境」,《大乘起信论》的「起」就是「生」,我们对于大乘法没有生起真正的信心,就是对于真如的功德不了解,了解了就对它生起信心。「境」是讲功德的义相,是个境界。「信」是能信之心,所信之「境」,就是真如的义相。
「释上真如相」,子初是「释上真如义」,叫离言真如,叫你离相,说的是真如的义理。这里叫做「释上真如相」,真如之相,不是生灭门中的相,不是形相之相,是义理之相,相就是义,义就是相,不是另外有个形相,叫做真如,这是按义理上讲解这个相,分三科。
「丑初、举数总标」,「复次此真如者」,重复次第,讲了离言真如,再讲依言真如。「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义就是相,依着言说分别出来,义理之相有二种。前面说「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为什么要离言说相呢?言说由妄念而起,这是不得已的言说,还是用个「依」字,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理,要是离开言说之相,不分别,「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无二之…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