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不咬文嚼字,另外有兩句解釋:「開口即錯,動念即乖。」你一開口,這樣是真如,那樣不是真如,全都講錯,你說「有」不對,說「無」也不對。「動念即乖」,「乖」就是錯。你心裏動了念,想這樣是真如,那樣不是真如,全都講錯。「口欲言而詞喪」,爲什麼不能說?「開口即錯」。「心欲緣而慮亡」,爲什麼不能緣慮?「動念即乖」。
醜二、問答釋疑(分二)寅初、疑真絕修問
問曰:若如是義者,諸衆生等,雲何隨順,而能得入?
「醜二、問答釋疑」,一問一答,解釋所有的疑惑,分二科。「寅初、疑真絕修問」,那麼真如我們沒有辦法修了,既不能說,也不能念,我們怎麼修呢?提出疑惑。「問曰:若如是義者」,假若像你前面講的,既不可言語來說,也不可心緣來念,才叫作真如。「諸衆生等,雲何隨順,而能得入?」「隨順」、「得入」這兩種名詞,是兩步功夫,「隨順」叫方便觀,「得入」叫正觀。我們要觀想真如,作真如觀想,要能「得入」,得入的「入」字,第一是悟入,第二是證入,這是修正當的真如觀。前面先修隨順,「隨順」是與真如不相違逆,與真如相隨順,這是方便觀。衆生怎樣下手呢?怎樣隨順真如呢?怎樣得入真如呢?衆生起了這樣的疑惑。
寅二、舉真勸修答
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于念,名爲得入。
「寅二、舉真勸修答」,說出來真如怎樣修,勸你要修。「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一切法要說,不說不明白,但是「無有能說可說」,「可說」就是所說,沒有能說之人,也沒有所說之法,沒有能、所,就是你說法不要起能所分別。「雖念,亦無能念可念」,「可念」是所念。你心裏不念不行,但是沒有能念之心,也沒有所念之法。衆生得有一個下手處,衆生當下不說不了解,不念不會修行,但是你說盡管說,不要起說的執著;念只管念,不要起念的執著,執著就是錯,不執著就對了。「是名隨順」,這就是隨順真如。「若離于念,名爲得入。」假若完全離開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就悟入、證入真如了。
《會閱筆記》
雲何隨順,而能得入?
「雲何隨順」者,問方便觀也。「得入」者,問正觀也。
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所)說。雖念,亦無能念可(所)念,是名隨順。若離于念,名爲得入。
若知于一切法,雖說雖念,而內無能說能念之心,外無所說所念之法,如是方便觀想,則得隨順法性矣。以此時雖未能離念,而順于無念也。如是久觀不已,即能究竟離念,而得契入無念真理矣。(以上離言真如一科竟)
「雲何隨順,而能得入?」解釋這兩句,「雲何『隨順』者,問方便觀也。」怎樣有方便下手的觀想呢?「『得入』者,問正觀也。」正當修真如觀,怎樣修呢?怎樣能悟入真如、證入真如呢?下面再解釋。
「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所)說。雖念,亦無能念可(所)念,是名隨順。若離于念,名爲得入。」解釋這一段正文,「若知于一切法,雖說雖念,而內無能說能念之心,外無所說所念之法,如是方便觀想,則得隨順法性矣。」這樣方便觀想,天天說真如,天天念真如,不要著說的相,不要著念的相,這才隨順法性之體,可與法性隨順。我們衆生是背覺合塵,「覺」就是法性,與法性相違背,與塵勞相合。現在修行要背塵合覺,「合」就是「隨順」,要隨順法性,把能、所分別空掉,你就隨順法性。「以此時」,什麼時候呢?「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這個時候。「雖未能離念」,這個時候雖然不能離念,「而順于無念也」,可是已經隨順于無念了。「如是久觀不已」,「久觀」怎麼觀呢?觀方便觀,天天說法,不要著說法的相;天天觀想真如,不要著心念的相。「即能究竟離念」,就能究竟把妄念離開。「而得契入無念真理矣」,「契」者合也,而能契合悟入、證入無念的真理。真理不是妄念想出來的,叫「無念真理」。「以上離言真如一科竟」,以上把「離言真如」這一科講完了。
正文:「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這是方便觀,就是我們用功的下手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金剛經》上有一句文可作注解:「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叫你不要著法相,你說世尊說法,就是毀謗佛。爲什麼?佛說法沒有著法相,說法者,無法可說,才叫說法。你著了法相,就著了言說相、文字相,那不叫說法。
「雖念,亦無能念可念。」第一、不要念一切差別相,《金剛經》上外面要空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裏面要空四見:無我見、無人見、無衆生見、無壽者見,心裏面不許動念,就是「雖念,亦無能念可念。」你心裏面念著四個見,心裏面就有四個見,要那四個見也不起,所以釋迦如來沒有度衆生,因爲他心裏面沒有度衆生這四個見。
《金剛經》上還有四句偈:「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你念佛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以色相見佛。你說佛在說法,這是以音聲求佛。色相不是色塵嗎?音聲不是聲塵嗎?叫你遠離六塵,六塵境界,怎麼是佛的境界呢?怎麼是法的境界呢?你要「雖念,亦無能念可念。」衆生的念要空掉,佛的念、法的念都要空掉,這樣你才是真正度了衆生,學了佛法。不然你天天說法度衆生,著衆生相;天天學佛法,著法的相。
再反過來解,那麼我不要度衆生了,你又落到不發菩提心,不學佛法。發菩提心,你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佛法難學在這裏,一會兒說這個,一會兒又說那個,真難懂!不難懂,千經萬論講來講去就是這個道理,離一切相,一切法都空了,但是空法的相,不空真如之體。衆生你去度,要離相度生;成佛你去成,要離相才能成佛,不要著相。衆生的相不可著,佛的相、法的相,也不可著。不著相,就是「雖念,亦無能念可念。」你怎麼著相?你心裏起了妄念分別。
再舉前文解釋,有佛的相,有法的相,有衆生相,不就是差別相嗎?差別相從哪裏起?由你的妄念起的。你的妄念怎麼是真心呢?你離開妄念,哪裏有所度的衆生?哪裏有能成的佛呢?所謂:「平等真法界,佛不度衆生。」「平等真法界」,即一真法界,平等無差別,沒有佛的相,也沒有法的相,這是大乘佛法最究竟的道理,衆生不了解佛法,給你說明白:什麼叫做衆生相?什麼叫做佛?什麼叫做法?什麼叫做世間法?什麼叫做出世間法?都得說,不說衆生怎麼懂?但是你不要起執著,說的都是差別相,不是平等一真法界的理體。
平等一真法界的理體,沒有對待相,對待相假名無實,不但衆生相是假,佛的相也不真,越講越玄,越講越不好懂。我們現在求佛,什麼是佛的相?你離開衆生,什麼叫做佛呢?你解釋出來就算開悟了。一切語言之相,都是對待建立的,沒有絕待的。衆生包括九法界,離開九法界衆生,離開六凡法界,離開叁乘聖人法界,什麼叫做佛?你說說看,你說出來,還是假名言相,因爲離開九法界的衆生,根本沒有佛,佛也是假名言相。所以學大乘佛法要學到心裏,要悟到這個道理,要把它研究透徹。離言真如,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叁個相都要離開,顯出真如的理體。
子一、子二是真如門的兩大科,子一、講離言真如,不許言說,也不許心念,離言真如,也是離念真如。怎樣隨順?怎樣得入?就是「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這是觀智,你天天講經說法,你就觀想:沒有能說可說。你天天研究真如的義理,乃至于包括一切佛法的義理,你天天在那裏念,不要著相,你就觀想:雖念,無能念可念。只要隨順法,也就是隨順真如,你念得久就可以得入,就可以離念。到了一念不生,豁然開悟,那就是悟入,悟入以後再證入。
以上離言真如這一大科講完了。
子二、依言辨德,以明生信境,釋上真如相(分叁)
醜初、舉數總標
複次此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
前面第一科叫離言真如,先修方便觀,再修正觀。觀想的是智慧,不是妄念。真如的境界,是你的智慧觀想出來的,叫觀智境。觀智境我們沒有了解到那裏,還不會觀。下面第二大科講依言真如。「子二、依言辨德」,要注意「依」字,依著言說辨明真如的性德。稱性的功德,叫性德,爲什麼要注意「依」字?不依言說,根本不知真如的功德之相,依言說才能辨明它的功德。依言說辨明功德有什麼好處?「以明生信境」,《大乘起信論》的「起」就是「生」,我們對于大乘法沒有生起真正的信心,就是對于真如的功德不了解,了解了就對它生起信心。「境」是講功德的義相,是個境界。「信」是能信之心,所信之「境」,就是真如的義相。
「釋上真如相」,子初是「釋上真如義」,叫離言真如,叫你離相,說的是真如的義理。這裏叫做「釋上真如相」,真如之相,不是生滅門中的相,不是形相之相,是義理之相,相就是義,義就是相,不是另外有個形相,叫做真如,這是按義理上講解這個相,分叁科。
「醜初、舉數總標」,「複次此真如者」,重複次第,講了離言真如,再講依言真如。「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義就是相,依著言說分別出來,義理之相有二種。前面說「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爲什麼要離言說相呢?言說由妄念而起,這是不得已的言說,還是用個「依」字,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理,要是離開言說之相,不分別,「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無二之…
《大乘起信論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