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始以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一切染汙法與真如實體不相應。「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因爲真如實體是平等不二,沒有差別之相,一切染法統統是差別之相,所以與它不相應。真如有自體,怎麼離一切法差別之相呢?「以無虛妄心念故」,這是依著上一科解釋,一切法皆依妄念而有差別之相,沒有妄念,哪裏有差別之相呢?這就是前面真如依言說分別,才有二種義。你不依言說,不起分別心,真如沒有二種義。二種就是差別,所以如果離開虛妄心念,就沒有一切法差別之相。因爲一切法差別之相,跟真如實體從來不相應。
卯二、廣釋
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
「卯二、廣釋」,廣爲解釋。「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一切法的差別之相,不出這兩個四句,平常講:離四句,絕百非。「有」、「無」、「非有、非無」、「有無俱」,這四句統統離開,爲什麼要離開?「非」者不是,不是真如所以要離開。你說一百句還是非,叫做離四句,絕百非。先依著文消,再依著《會閱筆記》詳細解釋。
「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真如自性就是真如自體,性即是體,體即是性,真如自性、真如自體,不是有相。衆生是徧計所執性,徧計是周徧計度,換句話就是無法不執。學佛法他執著佛法,一說有個真如,他就認爲「有」。告訴他「非有相」,可是衆生的心,無所不執,不是「有」,他就執著是「無」,「非無相」,不是「無」。他還起執,你既然說是「非有」、「非無」,一定是「非有相、非無相」,下面再給它非掉,「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相」是個名詞,上面的「非」是動詞,解釋成「不是」,不是「非有相」,也不是「非無相」。那麼衆生又執著了,一定是「有無俱相」,把前面兩個執著合起來,怎麼是真如呢?「非有無俱相」,也不是「有無俱相」的相。
真如之相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他聽說一法界,以爲是一、二之一,真如有一個相,下面給它非掉,「非一相」,不是一、二之一。前面講一法界是無差別之一,無二之一,不是你起執著那個一。那麼既然不是「一相」,那就有差別了,就是「異相」。「非異相」,不是你所說的差別異相。那麼一定是「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也不是「非一相」,也不是「非異相」。那麼一定是「一異俱相」,也不是,「非一異俱相」,不是「一異俱相」。解釋得很累贅,實際很簡單,因爲總解要解一百句,這裏只講兩個四句,離四句,絕百非。前面講過:「口欲言而詞喪,心欲緣而慮亡。」你口裏要說真如是什麼相?說不出來,言詞要喪亡。你心裏思慮真如是什麼相?你的思慮要空掉,想不到它是什麼相,什麼義。
卯叁、總結
乃至總說,依一切衆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爲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
「卯叁、總結」,總結起來講空義。「乃至總說,依一切衆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乃至于總說,依著一切衆生因爲有虛妄心,就起妄念,念念分別,都跟真如之義不相應。「故說爲空」,空什麼?空衆生的妄念,妄心念念分別,合起來就是妄念,把妄念空掉。「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把衆生的妄想心遠離,實實在在沒有可空的。因爲真如體不空,空是空差別之相。差別之相是從妄心生出來的,你離開妄心,就實無可空。解大乘佛法的空,都要依這一段解釋,才不會落到豁達空、斷滅空上。
《會閱筆記》
所言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
「一切染法」者,虛妄之境界也。此虛妄之境界,從來「不」與真如之體「相應」。如病眼所見之空花,從來不與虛空相應也。「一切法差別之相」者,謂色香味觸等,皆屬妄境,既屬妄境,本來遠「離」,此明真如體中,空無「所取之相」也。或曰:眼見諸法差別之相,何得言空耶?答曰:「以無虛妄心念故」也。謂見聞覺知等,皆屬妄心,既屬妄心,本來空無,此明真如體中,空無「能取之念」也。以妄境從妄念生,妄念既無,妄境自離也。
「所言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下面解釋這一段正文。「『一切染法』者,虛妄之境界也。」叁界以內衆生,所對的境界都不真實,叫做虛妄的境界。「此虛妄之境界,從來『不』與真如之體『相應』。」虛妄的境界從本以來,跟真如之體不相應。「如病眼所見之空花,從來不與虛空相應也。」這個譬喻很恰當,眼睛有病,看見空中有花,虛妄的空中花,從來不與虛空相應,因爲虛空從來沒有生過花,空中花是你病眼生出來的。「『一切法差別之相』者,謂色香味觸等,皆屬妄境」,我們六根起六識,對著外面的六塵境界,色、聲、香、味、觸、法,統統屬于虛妄之境。「既屬妄境,本來遠『離』,此明真如體中,空無『所取之相』也。」真如體中從本以來,空無所取之相。虛妄境界之相,是衆生取著出來的,真如體中,沒有衆生執取的相。「或曰:眼見諸法差別之相」,有人說:我們眼睛看見森羅萬象,諸法差別之相,「何得言空耶?」你怎麼硬說空呢?「答曰:『以無虛妄心念故』也」,因爲沒有虛妄心念的緣故。「謂見聞覺知等」,「見聞覺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眼睛能見,耳朵能聞,鼻、舌、身,皆能覺,意能知。「皆屬妄心」,一個妄心分出來六識,六識合起來還是一個妄心。「既屬妄心,本來空無」,怎麼叫妄心呢?它沒有真實之體,本來空無。「此明真如體中,空無『能取之念』也。」前面講真如體,沒有所取之相,所取之相是虛妄的境界。這裏講真如體沒有能取之念,能取之念是你的妄心,妄心妄境都是空的。「以妄境從妄念生」,因爲虛妄的境界是由妄念生出來的。「妄念既無,妄境自離也。」「無」是空掉,「離」也是空,你把虛妄之念空掉,虛妄境界自然空了。妄心空,妄境也空。
《會閱筆記》
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
執取雖多,總攝不過此二種四句。故《廣百論》雲:「有、非有、俱非。一、非一、雙泯。隨次而配屬,智者達非真。」即破此二種四句也。
言「非有相」者,明真心遠離虛妄之有也。惑者雲:既其「非有」,即應是「無」。釋雲:我遣汝「妄有」,故說「非有」。非說是「無」,如何執「無」?故雲「非無」也。惑者聞上「非有」,又聞「非無」,別謂「雙非」是真如法。釋雲:我遣汝謂「有」,而說「非有」,非謂法體是「非有」。遣汝謂「無」,而說「非無」,非謂法體是「非無」。如何複執「非有非無」?故雲:非「非有」非「非無」也。惑者又雲:我上立「有」立「無」,汝並雙非。「雙非」若存,即「有無」隨亡。今「雙非」既非,我「有無」還立。釋雲:我遣汝「雙非」,故說「非非」。非許「雙是」,如何複執?故雲:「非有無俱」也。
「非一相,非異相」等四句,准前可知。
「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再解釋正文這二種四句。「執取雖多,總攝不過此二種四句。」衆生執取的法雖然多,總攝起來不出這二種四句。「故《廣百論》雲」,所以《廣百論》上有一個偈頌:「有、非有、俱非。一、非一、雙泯。隨次而配屬,智者達非真。」這個偈頌,你去配這四句:「有」。「非有」,就是無。「俱非」,不是「有」,不是「無」,也不是「非有、非無」,也不是「有無俱」。「一、非一、雙泯。」「一」,不對,「異」,不對。「非一、非異」、「一異俱」也不對。你是有智慧的人,你自己去配這四句,都不是真法,統統是些妄法。「即破此二種四句也」,《廣百論》上這個偈頌就是破這二種四句。
下面再消文,「言『非有相』者,明真心遠離虛妄之有也。」你說有,是你妄心分別出來的相,它是虛妄之有。「惑者雲:既其『非有』,即應是『無』。」迷惑的人用對待的道理來解釋,隨處起執,他說:既然不是有,就應該是無。「釋雲:我遣汝『妄有』,故說『非有』。」我是遣除你的妄有,所以說非有。「非說是『無』」,我沒有說是無。「如何執『無』?」你怎麼執著是無呢?「故雲『非無』也。」所以說非無。「惑者聞上『非有』,又聞『非無』,別謂『雙非』是真如法。」迷惑的人聽到上面說非有,又聽到非無,認爲非有非無合起來,這個雙非是真如法。「釋雲:我遣汝謂『有』,而說『非有』,非謂法體是『非有』,遣汝謂『無』,而說『非無』,非謂法體是『非無』,如何複執『非有非無』?」你怎麼又執著真如之體是非有非無呢?「故雲,非『非有』非『非無』也。」所以說不是你說的非有,也不是你說的非無。「惑者又雲」,迷惑的人,隨處起執,叁句都遣除,他執著第四句,「我上立『有』立『無』,汝並雙非」,我上面建立有、建立無,你說非有非無,「『雙非』若存,即『有無』隨亡。」雙非假若存在,有無就隨著消滅沒有了。「今『雙非』既非」,現在你把「雙非」給非掉,「我『有無』還立」,我「有無」還要建立起來,所以叫有無俱相。「釋雲:我遣汝『雙非』,故說『非非』。」我遣…
《大乘起信論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