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上)▪P27

  ..續本文上一頁除你「非有非無」的「雙非」,所以說「非非有非非無」。「非許『雙是』」,並不是說有無並俱,「如何複執?」你怎麼又執著有無俱相呢?「故雲:『非有無俱』也」,所以說:不是有無並俱。

  「『非一相,非異相』等四句,准前可知。」「非一相,非異相」等四句,依著前面有無這四句解釋,可以知道。「如實空」這一段《會閱筆記》講完,再講正文上的「如實不空」。

  寅二、釋不空(分四)

  卯初、牒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卯二、釋即是真心,常恒不變,淨法滿足,卯叁、結則名不空。卯四、釋疑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釋真如門竟

  「寅二、釋不空」,前面說真如有二種義,一者如實空,二者如實不空,已經把如實空解釋好了,再解釋如實不空。「卯初、牒」,「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所說的不空,已經顯明真如之法的自體之中,空無妄染。「卯二、釋」,「即是真心,常恒不變」,你把妄染之法空淨了,你就悟到、證到真如之體是常恒不變,並沒有跟著虛妄之法轉變過,所以《大乘起信論》的序文上說:「四相之所不遷,叁際莫之能易。」真如之體常恒不變,不是二乘人證得的偏空。「淨法滿足」,大乘真如稱性的功德統統具足。「卯叁、結」,「則名不空」,這一句話總結不空,真如爲什麼叫做如實不空?因爲它有自體,常恒不變,它有稱性的功德,淨法滿足,所以叫做不空。

  「卯四、釋疑」,衆生隨處起執,前面講過如實空的道理,外面虛妄的境界空了,裏面的心念也空掉,才顯出來如實不空的自體,才顯出來淨法滿足的功德。可是他又執著有個相可取,所以這裏就解釋,「亦無有相可取」,也沒有相可取,既然有自體、有功德,怎麼沒相呢?「以離念境界」,因爲這是離開心念的境界,心念就是妄念,離開妄念的境界,就沒有心念了。怎麼知道呢?下面再解釋這個疑惑,「唯證相應故」,你證得就知道了,不是說說就沒有了,沒有了還是落到空。它是如實不空,不許你動心念,你要證得,證得你就知道了。講到這裏,「如實不空」的道理講完。

  「釋真如門竟」,《大乘起信論》解釋分中二大科,一科是心真如門,一科是心生滅門,解釋到這裏,第一大科心真如門講完了。

  《會閱筆記》

  常恒不變,淨法滿足,則名不空。

  「常恒不變」者,豎顯真如之體,叁際無窮也。「淨法滿足」者,橫顯真如之德,十方無盡也。自體既常恒不變,複具無漏功德,故結雲「則名不空」也。(依言真如一科竟。亦即癸初、釋真如門一大科竟。)

  「常恒不變,淨法滿足,則名不空。」解釋這句正文。「『常恒不變』者,豎顯真如之體,叁際無窮也。」「常恒不變」,是按時間性豎著說,顯明真如之體由過去到現在,由現在到未來,永遠不變。「『淨法滿足』者,橫顯真如之德,十方無盡也。」「淨法滿足」,是按空間性橫著講,顯明真如之德,橫徧十方。就是真如之體、真如之德,豎窮叁際,橫徧十方。「自體既常恒不變,複具無漏功德,故結雲:『則名不空』也。」因爲它有不變之體,又具足無漏功德,所以才叫不空。

  依言真如這一科,講到這裏講完了,亦即「癸初、釋真如門」一大科講完了。真如門文字很少,義理很少,離言真如,只有那麼一段;依言真如,也只有那麼一段。生滅門文字多,義理也多,因爲生滅門是衆生的事,就啰唆了。在解釋生滅門之前,先解釋幾個名相。

  

  

  

  本覺

  覺 名字覺︱除滅相

   始覺 相似覺︱除異相 無明

  隨分覺︱除住相

  究竟覺︱除生相

  

  覺義有二個,一叫本覺,一叫始覺。本覺,是一切衆生本來就有的覺性。始覺分四個位,第一、名字覺,第二、相似覺,第叁、隨分覺,第四究竟覺。名字覺,在名字上叫做覺,實際沒有覺,這是十信位的菩薩。相似覺,是叁賢位的菩薩,他沒有親證法身,覺是覺了,是一種相似的覺。隨分覺,是十地的菩薩,連等覺菩薩都算上。究竟覺,是佛。

  無明,分四個相:生、住、異、滅。它起的時候,從生相起,由細越來越粗,到最後的滅相。我們要斷無明,先斷粗的,再慢慢斷細的。名字覺,能除「滅」相無明;相似覺,除「異」相無明;隨分覺,除「住」相無明;究竟覺,除「生」相無明。

  癸二、釋生滅門(分二)子初、釋生滅心法(分二)醜初、明染淨生滅(分二)寅初、就體總標(分叁)

  卯初、標體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前面「癸初、釋真如門」,解釋「立義分」,「是心真如相,即是摩诃衍體故。」這一句。「癸二、釋生滅門」,解釋「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诃衍自體相用故。」這一句。分叁大段,第一、先解釋心生滅,第二、解釋生滅的因緣,第叁、解釋生滅因緣的相。「子初、釋生滅心法」,就是解釋生滅心法。前面講過心真如門、心生滅門,離不了心,把心顛倒一下,心生滅,就是生滅心。「生滅心法」,還是心法,不過這不是真如心法,變成生滅心法。再分二科,科文一定要看清楚,因爲生滅門的科分得很細,一句一科,科文就是綱要,是簡單的解釋。

  「醜初、明染淨生滅」,真如門是清淨法,但是不講淨,真如就是真如,離言真如、依言真如,學教有什麼好?依文釋義,給你解釋得清清楚楚,所以大陸上佛門有句話:「通宗不通教,開口惹人笑!」就是這個道理,你禅宗通了,教義不通,一開口惹人笑。淨法,是對著染法才說淨法,都在生滅門裏講,你不要以爲生滅門都是染汙法,清淨法是真如門,一說就錯!染法、淨法是對待的名詞,都在生滅門,叫「明染淨生滅」,分二科,「寅初、就體總標」,就生滅心的心體總標,再分叁科,「卯初、標體」,先把生滅心的心體標舉出來。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要注意「依」字,因爲在衆生份上講生滅,到佛的份上沒有生滅,在衆生份上講,生滅心沒有本體,它的本體就是真如。真如到了生滅門裏,不叫真如,叫如來藏,依著如來藏,名字換了,但是還是同一個法體。依著如來藏,才有生滅心,就是依著真心,才有妄心。

  《會閱筆記》

  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如來藏」者,乃不生不滅之心也。因「無明」風,動作生滅,故說生滅心,依不生滅心。然此二心,實無二體。但約二義,以說相依也。如不動之水,爲風所吹而作動水,動靜雖殊,而水體是一也。亦得說言,依靜水故,有其動水也。

  「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如來藏』者,乃不生不滅之心也。」不生不滅之心不是真心嗎?真如到了衆生份上,換個名字叫如來藏,就是如來顯不出來,含藏在裏面。「藏」者,含藏之意。怎麼依著如來藏,有生滅心呢?「因『無明』風」,因爲有無明,風是個比喻,所以取名叫無明風,因爲無明等于風一樣,「動作生滅」,把不生不滅的心,吹動成生滅心。「故說生滅心,依不生滅心。」所以正文「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如來藏是不生不滅的心,依著不生不滅的心,才有生滅心。生滅心從哪兒來的?依著不生不滅的心生出來的。它怎麼會生出來呢?無明風吹動的。「然此二心,實無二體。」但是這二個心,生滅心和不生不滅的心,沒有二個體,因爲生滅心沒有體,不生不滅的心才有體。爲什麼取二個名字呢?「但約二義」,就它有二種義理上說,一種是生滅的義理,一種是不生不滅的義理。「以說相依也」,生滅的義理,依著不生不滅的義理,這樣說相依,就是生滅心,依著不生不滅的心。「如不動之水,爲風所吹而作動水」,譬如不動的水,無明等于風一樣,一吹不動水,水動起來,于是形成動水。「動靜雖殊」動水跟靜水雖然差別不同。「而水體是一也」,但是水體只有一個。爲什麼說動水、靜水二個名字呢?爲什麼說生滅心依著不生不滅的心才有的呢?「亦得說言,依靜水故,有其動水也。」因爲有靜水,才有動水,動水沒有體,動水的體就是靜水的體,沒有靜水,生不出來動水。學佛法最難了解就是這個道理,不生不滅的心怎麼會生生滅心呢?因爲有無明風吹動,因爲有靜水,才能吹成動水;要是沒有靜水,生不出動水來,所以正文才說:「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依著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才有生滅心。

  卯二、辨相

  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

  「卯二、辨相」,辨上面「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這個相。「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所謂」是指釋之詞,指著上文加以解釋。如來藏,是不生不滅的心,與生滅心和合在一起。不是另外有一個生滅心來與不生不滅心和合,是不生不滅的心,一動,就叫做生滅心,它動是全體動,不是一部份動。「非一」,「不生不滅」與「生滅」是二個義理,不是一個,所以有個真如門,有個生滅門。「非異」,它一動,不生不滅全體動成生滅,並不是有二個心。

  《會閱筆記》

  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

  「不生不滅」者,即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也。動作生滅,不相舍離,故雲「和合」。非謂別有生滅,來與真合也。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舍離也。

  「非一非異」者,真心全體動故,心與生滅「非異」也。雖動作生滅,而真性不變,故「非一」也。

  「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解釋這一段正文。「『…

《大乘起信論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