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上)▪P28

  ..續本文上一頁不生不滅』者,即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也。」前面叫不生不滅的心,這裏叫「自性清淨心」。「自」,就是本。「性」,就是體。「自性」就是本體,這個本體是本來清淨的。「動作生滅」,不生不滅的心與生滅心,動作生滅,不是有二個心。「不相舍離,故雲『和合』。」自性清淨不生不滅的心,動成生滅心,不相舍離,所以叫和合。「非謂別有生滅,來與真合也。」不是另外有一個生滅心,來與不生不滅的心和合。下面還是用動水靜水作比喻,「如大海水」,大海水本來是靜水,等于自性清淨心。「因風波動」,風一吹,吹起了波浪,動起來,這叫做因無明風動。「水相風相,不相舍離也。」波的相,是水的相和風的相,不相舍離。所以,衆生的生滅心,是如來藏不生不滅的相,還有無明相,混合在一起。

  「『非一非異』者,真心全體動故,心與生滅『非異』也。」真心要動全體動,不生不滅的心,變成生滅心,還是那一個心體,沒有差別。「雖動作生滅,而真性不變,故『非一』也。」不生不滅的心,雖然動成生滅心,可是真性並沒有因動而起變化,真性還是不變。譬如水以濕爲性,靜水雖然變成動水,而濕性不變。真性還是真性,生滅還是生滅,不能說是一個。所以法體是一個,按義理不是一個。這些道理要靜下來聽,注解要細心看,不然繞來繞去把人繞糊塗。「非異」,按體沒有二個體。「非一」,但是義理不是一個,生滅,有生、住、異、滅的變化,可是真性不變,所以不是一個。

  卯叁、立名

  名爲阿黎耶識。

  「卯叁、立名」,「名爲阿黎耶識。」阿黎耶識,也叫阿賴耶識。

  《會閱筆記》

  名爲阿黎耶識

  亦名阿賴耶識,此雲藏識,即第八識也。藏有叁義:能藏、所藏、我愛執藏也。「能藏」者,能藏諸法于自體內也。謂根身世界等法,皆藏在識體之中也。「所藏」者,謂此識體藏在諸法中也。「我愛執藏」者,以一切衆生,皆起愛我之見,執此第八識以爲我也。

  「亦名阿賴耶識」,現在講唯識法相,都翻譯成阿賴耶識,這是梵語的翻譯。「此雲藏識,即第八識也。」法相宗講第八識,要注意,《大乘起信論》沒有第八識這個名詞,因爲《大乘起信論》沒有講第七識,前面六個識,也跟法相宗講的不同,所以法相宗反對《大乘起信論》,說它不合唯識。我們是就法相的常識,指明它就是第八識,因爲下面解釋叁種細相,跟法相宗解釋第八識一樣。「藏有叁義」,藏有叁種義理,「能藏、所藏、我愛執藏也。」這叁種義理,合起來叫藏識。

  第一義,「『能藏』者」,藏者含藏之意,比如我們裝七寶的櫃子,叫寶藏。怎麼叫寶藏?能含藏七寶。「能藏諸法于自體內也」,阿黎耶識能含藏諸法在自體之內,什麼諸法呢?「謂根身世界等法,皆藏在識體之中也。」「根身世界」,內而根身,外而世界,指色法。「等法」,是色、聲、香、味、觸一切諸法,統統含藏在第八識的本體裏面。第八識在哪裏呢?按我們衆生說,我有我的第八識,你們各人有各人的第八識。我,就是我的身體,我的心,身心和合起來叫我。第八識,就在我的身體裏面,就在我的心裏面。這是衆生把它執著出來的,其實第八識是依著真如全體動出來的阿黎耶識。真如呢?真如徧一切法,無處不徧,它一動全體動。阿黎耶識,徧于一切法,按阿黎耶識的實體說,它能藏諸法,等于一個裝七寶的櫃子,一切七寶都含藏在櫃子裏面,這第八識叫能藏,注意這個分別。怎麼一會兒說我們各人有一個第八識,在身體裏面,在心裏面?一會兒又說徧一切諸法?這個解釋你要記清楚,第八識本來徧一切法,因爲我們衆生執著,把第八識當成我,把它局小了,局到我們各人的身心裏面,實際它是徧一切諸法,它能藏諸法,叫「能藏」。

  第二義,「『所藏』者,謂此識體藏在諸法中也。」看在哪一邊講,在第八識這一邊講,第八識能藏諸法。在諸法那一邊講,第八識的識體就在諸法之中。真如也是這樣,真如在哪裏?真如就在一切諸法之中,爲諸法所藏。

  第叁義,「『我愛執藏』者,以一切衆生,皆起愛我之見」,這個「我愛」,就是愛我,起愛我之見,起這個見他就執著。「執此第八識以爲我也」,他執著第八識以爲是我。剛才解釋,第八識能藏一切諸法。所藏者,爲諸法所藏,也是徧于一切諸法。但是衆生起我愛執著,把第八識執成個我,把它局小了,局到我們身心之內。也就是佛教以外的衆生執著靈魂,人有人的靈魂,畜生有畜生的靈魂,佛教不講靈魂,爲什麼呢?因爲第八識是糊塗的並不靈,所以佛教不叫靈魂,叫第八識。但是衆生執著我,所以古人有兩句警策:「無始劫來生死本,癡人執著本來人。」無始劫以來,生死的根本是第八識,但是愚癡的人,他執著爲本來人。好像流轉生死是我的靈魂,好像流轉生死是我在流轉,其實是第八識在流轉,衆生執著它是我,這叫我愛執藏。

  再看正文,「卯初、標體」,「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生滅心沒有體,它的本體就是如來藏,這裏把生滅心體標舉出來。「卯二、辨相」,辨明生滅心的相。「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如來藏是不生滅的,被無明風吹動成生滅,可是不相舍離,叫做和合。不是有二個法和合,又不是一個,又不是差別。爲什麼「非一」?一個不生滅,一個生滅。爲什麼「非異」?因爲它一動全體動,還是只有一個心,沒有二個心。這個時候不叫真如,也不叫如來藏,再取個名字,叫阿黎耶識,這些名詞都有界限,在真如門中叫真如,在生滅門中叫如來藏,把如來藏作體,講了以後,如來藏也不講了,講阿黎耶識,這次第、界限要把它記清楚!下面解釋覺義、不覺義,都是依著阿黎耶識解釋的。真如交代過去,不講真如;如來藏交代過了,也不講如來藏,現在講阿黎耶識。

  寅二、依義別解(分叁)卯初、釋上心生滅(分叁)

  辰初、開數辨德

  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

  「寅二、依義別解」,依著義理分別解釋,分叁小科。「卯初、釋上心生滅」,解釋上面所說的心生滅,再分叁小科。「辰初、開數辨德」,開出數目,辨明它的功能。

  「此識有二種義」,阿黎耶識有二種義理。「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阿黎耶識的功能大,能含攝一切法,能生出一切法。一切過去法,它能含藏;現在法、未來法,它能生起,都是第八識的功能。比如我們現在轉成人,人是果報法,同樣是人,爲什麼每個人的果報不一樣呢?因爲第八識含攝的過去法不一樣,今生遇的外緣不一樣,生出來現在法不一樣,生出來未來法也不一樣,這都是阿黎耶識的功能。

  辰二、寄問列名

  雲何爲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

  「辰二、寄問列名」,寄托有個人來問,列出名字。「雲何爲二?」哪二種義理呢?,「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覺與不覺,都在生滅門裏講,等于染法、淨法,都在生滅門裏講一樣。

  辰叁、依名別釋(分叁)巳初、辨覺(分二)午初、略辨始本二覺(分二)未初、本覺(分二)

  申初、顯本覺體

  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徧,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

  「辰叁、依名別釋」,依著覺、不覺的名字分別解釋,分叁科。「巳初、辨覺」,先辨覺,再分二科,「午初、略辨始本二覺」,先簡略的辨明始覺、本覺,再分二科。「未初、本覺」,先說明本覺,再分二科。「申初、顯本覺體」,本覺依什麼法爲體呢?先說明本覺的體。

  「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覺與不覺有什麼分別?你心上只要有念頭,就叫不覺。一念妄動,就是生相無明最初一念妄動,生相無明的念,微細得厲害!等覺菩薩還不知道,還斷不了,唯有佛能知、能斷。覺的意思,就是心體離開生、住、異、滅這些念。「離念相者」,生、住、異、滅都是妄念,心體離開妄念,真心之體顯出覺相出來。離念之相,就是覺相。覺相是什麼樣子?「等虛空界,無所不徧」,等于虛空界,無所不徧。「法界一相」,「法界」作「法性」講,一切法的本性沒有差別之相。這個「一」不是一、二的一,是無二之一,一切法的本性是無二之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講衆生的生滅門,怎麼講到如來呢?因爲要說離念相,衆生從來沒有離過念,不會知道。「有念是衆生,無念即如來。」無念就是「離念」,因爲佛離了念,他跟我們說:「等虛空界,無所不徧。」這是佛親證的,所以非舉出來是如來說的不行,佛不說出來,我們根本不知道。所以怎麼能知道,離念之相,等虛空界,無所不徧?「即是如來平等法身」,就是如來成了佛親證的,這個時候不叫本覺,叫做法身,法身是平等的,沒有差別之相。「依此法身,說名本覺。」這是佛親證法身,跟我們衆生說:你們都有法身,但是你們的法身沒有出煩惱,叫做如來藏。可是如來藏裏面藏著有如來,他本來覺,真性不變,所以在衆生份上不能叫法身。在衆生份上,給它取名叫做本覺,本覺是本來覺,而且從來不迷,雖然衆生迷了,本覺還是覺的。

  申二、釋本覺名

  何以故?本覺義者,對著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

  「申二、釋本覺名」,解釋本覺這個名相。「何以故?」如來的法身,在衆生份上取名叫本覺,是什麼道理?「本覺義者,對著始覺義說。」本覺義是對著始覺義說的,有開始,才有根本,對始覺義,才有本覺。

  生滅門的法相啰唆得很,我一再開導你們要看科文,我是怕你們不懂,替你們擔心,有的同學不懂科文,找不到綱要,消文,消到哪裏去都不知道?你要曉得《會閱…

《大乘起信論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