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筆記》是個法寶,裏面畫的表也是個法寶,那都是我費了精神依著《會閱》研究出來的,我們講《大乘起信論》,依文解義,依著《會閱》作根據,我現在年紀大了,眼睛不好,看《會閱》很費力氣,你們年紀輕,一定要趁著眼睛亮的時候好好研究,把科文弄清楚。
《會閱筆記》
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徧,法界一相。
覺心之體,本離妄念。離念之相,等于虛空界也。虛空有二義:一者周徧義,謂周徧于叁際十方,周徧凡聖,故雲「無所不徧」也。二者無差別義,謂在纏出障,性恒無二,故雲「法界一相」也。法界一相者,法性理體平等無二也。
「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徧,法界一相。」解釋這一段正文。「覺心之體,本離妄念。」這個覺心,一切染法從來與它不相應,本來離念。「離念之相,等于虛空界也。」離念之相,等于虛空界。「虛空有二義:一者周徧義,謂周徧于叁際十方,周徧凡聖,故雲『無所不徧』也。」虛空有二種義理,一是無所不徧,因爲虛空豎窮叁際、橫徧十方,過去有虛空,現在、未來也有虛空,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都有虛空。它是周徧凡夫、聖人,所以叫做無所不徧。「二者無差別義」,跟虛空一樣,虛空是無所不無,無所不徧,離念的心相,也是無所不徧。「謂在纏出障」,在纏,叫凡夫;出障,叫聖人。「性恒無二」,凡夫覺性沒有差別,等到出了障當了聖人,還是那個覺性,也沒有差別。「故雲『法界一相』也」,所以叫做「法界一相」。它是諸法的本性,是無差別的相。「法界一相者,法性理體平等無二也。」「界」作「性」字講,法界,就是法性。法性是真理之體,叫做法性理體。法性理體怎麼叫做一相呢?一相者,平等無二之相,平等之相,叫做一相;無二之相,叫做一相,叫平等無二之相。
《會閱筆記》
如來平等法身
衆生之「本覺」,即是如來之法身也。法身者,真理之體也。真理無二,故曰平等法身也。
講「如來平等法身」這一句正文。「衆生之『本覺』,即是如來之法身也。法身者,真理之體也。」法身叫理體,這個「法」就是真如之法,真如之法就是真理之法,真理之體叫做法身。身不是身體,是真理之體。「真理無二」,要是有差別,就不叫真理,真理是絕待的,無二之真理。「故曰平等法身也」,如來所證的法身,是無差別的平等法身。
正文「所言義者,謂心體離念。」這兩句《會閱筆記》上沒有,就是講「離念相」,在我們衆生份上沒有,「有念是衆生,無念即如來。」我們怎麼知道有離念相?是如來親證的,如來親證的離念相,叫做法身。所以「如來平等法身」,就是我們的「本覺」,就是我們的「覺義」。不然,在生滅門中講如來的法身作什麼?不是憑空說的,是如來親證了以後才說的。
《會閱筆記》
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
前言覺義,而結名本覺,何以故耶?釋雲:以對「始覺」之義,故說名爲「本覺」也。
「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解釋這段正文,「前言覺義,而結名本覺,何以故耶?」前面講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先講覺義是離念之相,等虛空界的無二之相,怎麼結名結到本覺上呢?。「釋雲:以對『始覺』之義,故說名爲『本覺』也。」因爲在衆生份上,它是對著始覺的義理,所以給它取名叫本覺
《會閱筆記》
以始覺者,即同本覺。
衆生本來不覺,以內因真如熏習之力,外藉師教之緣,創然而覺,故名「始覺」。而此「始覺」,由「本覺」起,故雲即同「本覺」也。又「始覺」覺至心源時,「始」「本」相合,元無二致,故雲「即同本覺」也。
「以始覺者,即同本覺。」解釋這一句正文。「衆生本來不覺,以內因真如熏習之力,外藉師教之緣,創然而覺,故名『始覺』。」衆生本來不覺,怎麼開始覺悟呢?他有覺悟的因緣,內裏面他有覺悟的本因。人人都有真如,真如有熏習的功能,真如在內熏習,這就是覺悟的因。可是人人都有真如,都被真如熏習,衆生怎麼不覺呢?因爲沒有遇到師教之緣。「師」就是講佛法的法師,「教」是佛的教典、言教。遇見講佛法的法師,叫師教,能講的是師,所講的是教。遇見這個外緣,「創然而覺,故名『始覺』。」創者創始,以前不覺,今天覺了,所以叫做始覺。「而此『始覺』,由『本覺』起,故雲即同『本覺』也。」解釋始爲什麼始覺即同本覺?怎麼會生出來始覺呢?因爲有一個本覺,沒有本覺,生不出來始覺。這個要解釋清楚,還要生起信仰心,《大乘起信論》要相信自己有一個本覺,相信本覺能起始覺。另一種解釋,「又『始覺』覺至心源時」,「心源」,真心的本源。當始覺開始覺,名字覺、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覺到真心的本源的時候。「『始』『本』相合」,始覺跟本覺合成一個。「元無二致」,此時沒有二個覺,只有一個覺,「故雲『即同本覺』也」,所以說始覺即同本覺。
除了《會閱筆記》以外,我再加以解釋:「本覺」,叫做本覺理體,就是真理之體。「始覺」,叫做「始覺智」,能覺的是智,所覺的是理。起了始覺,我們修行用功就是要斷除無明,所覺的就是本覺理。始覺智是依著本覺理起的,沒有本覺理,你不能起始覺智。這個道理繞來繞去,不大容易了解,熟悉了就了解。比如電燈是本覺,你打開開關,電燈發出亮光,就是始覺智。始覺智一發生,你看見了電燈,這就是所覺的本覺理體。可是你要知道,沒有電燈,出不來電燈光,依著本覺理,才能起始覺智,有始覺智,才能覺本覺理。找它的本源,依著本覺理,起的始覺智。現在開始用功,是依著始覺智,覺本覺理,這樣兩邊解釋。等到覺到本源心性,沒有二個覺,能覺的始覺智,與本覺理合成一個,不能再分成兩個,這就如函蓋相合,函是我們平常裝餅幹、糖果的盒子,蓋是盒子的蓋子,你不知道盒子蓋可以蓋盒子體,這叫不覺。你開始知道,用盒子蓋可以蓋盒子體,就是始覺智生出來,有名字覺、相似覺、隨分覺,到了究竟覺,盒子蓋完全扣住盒子體,這時不叫盒子蓋,也不叫盒子體,就叫盒子,這就是始本不二。到成了佛,就叫做佛,佛者覺也,就叫做覺,沒有始覺、本覺的名字。可是在衆生份上,始覺智、本覺理,非分開不行。
未二、始覺
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
再講正文,「未二、始覺」,前面講「一者覺義」,覺義,有本覺、始覺。先講本覺,現在講始覺。講本覺很簡單,講始覺就很啰唆,開始覺了以後,分四個位,這段文就長了,等于前面講真如門很簡單,講生滅門就啰唆一樣的道理。
「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始覺這個名詞從哪兒來的?前面解釋本覺,因爲對著始覺才叫本覺,但是始覺的名字,不是對著本覺說的。依著本覺,有個不覺;依著不覺,才有始覺。始覺者,開始覺悟,你要是沒有不覺,怎麼能開始覺悟呢?衆生本來不覺,今天開始覺了,才取名叫始覺。「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著本覺而有不覺,這個道理最難懂!怎麼說不覺依著本覺有的呢?還是依著前面的解釋,動水是依著靜水,才有動水;沒有靜水,不會有動水。依著不生不滅的心,才有生滅心,生滅心就是不覺,這樣你就了解。最不容易懂的,就是我們衆生有本覺,爲什麼不覺呢?下面會講無明,無明分四個相,就是因爲有無明才不覺。
《會閱筆記》
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
「依本覺故而有不覺」者,謂即此心體隨「無明」緣,動作妄念,妄念即「不覺」也。如依不睡人而有睡人也。
「依不覺故說有始覺」者,衆生迷而不覺,今因內外淨緣,方始覺悟,故雲「依不覺故,說有始覺」也。如依睡人方有覺人也。
然此中尚有深意焉:以依本覺故成不覺,依不覺故成始覺。而始覺元同本覺,同本覺故,則無不覺。無不覺故,則無始覺。無始覺故,則無本覺。無本覺故,則平等平等,離言絕慮矣!是故佛果圓融(圓攝染淨,融歸一體),蕭然無寄(清虛無累,故曰蕭然;一不住著,故曰無寄),尚無始本之殊,何有叁身之異?但隨物心現,故說報化之用耳。
「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解釋這段正文,前面真如門,離言真如不許你說,這裏爲令衆生了解不得不說。「『依本覺故而有不覺』者,謂即此心體隨『無明』緣,動作妄念,妄念即『不覺』也。」真如有二種義,一種不變義,二種隨緣義,它不變才能隨緣,隨緣它才不變,才叫真如。真如隨緣,隨無明的緣生起妄念,這叫最初一念妄動,也叫一念不覺,這樣就變成妄念,妄念就是不覺。下面再用比喻加以解釋,「如依不睡人而有睡人也」,譬如這個人睡覺了,是依著不睡覺的人,才有這睡覺的人。
「『依不覺故說有始覺』者,衆生迷而不覺,今因內外淨緣」,「內外淨緣」,前面解釋過了,裏面的淨因,就是真如熏習之力;外面的淨緣,就是師教之緣。這個時候因爲內外的淨因緣,緣包括因。「方始覺悟,故雲『依不覺故說有始覺』也。」沒有不覺,怎麼能立始覺的名字呢?因爲衆生迷而不覺,今天遇著師教之緣,忽然間覺悟了,叫做始覺。「如依睡人方有覺人也」,這個人睡醒了,叫覺人。怎麼叫覺人呢…
《大乘起信論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