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爲他剛才在睡,依著睡的人,才取名叫「覺人」。
「然此中尚有深意焉」,我們依著文,一、消文,二、釋義,叁、顯理。這是顯理的文,我們要領悟其中的道理。「以依本覺故成不覺」,因爲依著本覺,所以成了不覺。「依不覺故成始覺」,依著不覺所以成了始覺。這叁個名字,怎麼連環生起呢?「而始覺元同本覺」,而始覺原本同于本覺,始覺智依著本覺理立起,始本不二。「同本覺故,則無不覺。」這裏把不覺消滅了,始覺與本覺同一個覺,中間的不覺沒有了。要覺悟不覺沒有本體自性,可以把它除滅。「無不覺故,則無始覺。」沒有不覺,就無始覺,因爲有個不覺,才取名叫始覺。以前不覺,今天開始覺;不覺沒有了,始覺的名字也立不上。「無始覺故,則無本覺。」本覺是對著始覺說的,因爲有始覺的名字,才給它取名叫本覺。現在始覺沒有了、空掉了,本覺也空了。這時候,不覺空了,始覺空了,本覺也空了。「無本覺故,則平等平等,離言絕慮矣!」這個時候叫離言說相、離心緣相,「慮」是心中的思慮,不要說了,不要講了,心裏也不要思慮了,平等平等,天下太平,成了法界一相,融歸一體。「是故佛果圓融」,到了證得佛果的時候,叫做圓融。「圓攝染淨,融歸一體。」在生滅門中,染法淨法是對待的,這時候圓滿攝持染淨二法,把它融歸到一個本體上,叫做圓融。「蕭然無寄」,先解釋「蕭然」,「清虛無累,故曰蕭然。」這時候證得佛果理體,是圓融之體,沒有一點煩惱的系累,所以叫蕭然。「一不住著,故曰無寄。」到了成佛的時候,煩惱障、所知障,統統斷盡,毫無執著,所以叫無寄。
「尚無始本之殊,何有叁身之異?」本覺、始覺這兩個差別的名字尚且建立不起來,哪有佛叁身的差別呢?「但隨物心現,故說報化之用耳。」「物」是指衆生,佛有叁個身:法身、報身、化身。法身沒有相,報身、化身有相,隨著衆生的心現出來相。凡夫二乘,看見的是化身佛的相;地上菩薩,看見的是報身佛的相。報身佛、化身佛的相,隨著衆生的心現出來,實際就是法身,但是法身無相,那麼報、化身的相也是空的。
解釋到這裏,由消文釋義再顯理。在衆生份上還沒有覺,我們是在不覺的位子上說,依文解義,解釋到深意上,你就悟到都是一些假名之相。前面講離言真如,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叁個相都要離。爲什麼要離呢?這些相都是不得已說出來的。衆生不懂,依著言說就得有名字,取這些名字,寫成文字,就叫文字相。本覺、始覺、不覺,叁個名字都是對待說的,都是些假名言相,名字是假的,你說言說相不是假的嗎?言說、名字相,都是你心裏緣慮出來的,心緣相不是假的嗎?所以等到一切皆空的時候,一切言說之相、名字之相,統統是空。凡夫用功途中,把這些名字空掉了,連如來的叁身,也沒有差別之相。報身、化身還是假名字之相,法身平等無差別,還是不得已說出來的,說個法身還是多余的,說個平等無差別還是多余的。這裏就悟出來,真如不是說出來的,不是取名字取出來的,也不是思慮出來的,那麼怎樣才能得到真如呢?唯證相應,你先悟入而後證入。
午二、廣明二覺(分二)未初、明始覺(分叁)
申初、總標因果二覺
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
因爲有本覺,才有不覺;有不覺,才有始覺。「午二、廣明二覺」,分出四個覺的相出來,再分二科。午初、略辨始本二覺,是先略辨本覺,後略辨始覺。午二、廣明二覺,是先廣明始覺,後廣明本覺,次序不同。「未初、明始覺」,再分叁科,「申初、總標因果二覺」,先總標出來:因位上的始覺,果位上的始覺。
「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這就是科文上的因、果二覺。「覺心源故,名究竟覺。」這是果位上的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這是因位上的覺。
申二、廣寄四相釋成(分二)酉初、正寄四相,顯其四位(分四)
戌初、初位(分四)
此義雲何?亥初、能觀人如凡夫人,亥二、所觀相覺知前念起惡故,亥叁、辨觀利益能止後念令其不起。亥四、結觀分齊雖複名覺,即是不覺故。
由因位上的覺再開出來,「申二、廣寄四相釋成」,寄托在生、住、異、滅四個相上,解釋成就「非究竟覺」與「究竟覺」這因果二覺,再分二科。「酉初、正寄四相,顯其四位」,正寄托生、住、異、滅四個相上,顯由因到果有四個位,再分四科。「戌初、初位」,初位就是十信位,除滅相,再分四科。下面的小科,一句一科。
「此義雲何?」怎樣覺心源名叫究竟覺,不覺心源叫非究竟覺呢?「亥初、能觀人」,能作觀想的這個人,是什麼位子?「如凡夫人」,在凡夫人上講十信位,這是初發信心,凡夫人就是能作觀想的人。「亥二、所觀相」,所觀的相。「覺知前念起惡故」,凡夫人觀到他心裏的妄念,起了一個惡念起來。「亥叁、辨觀利益」,辨明他觀想的利益。「能止後念令其不起」,他有這個功夫,他覺知心裏動一個惡念,就停止它,叫後念不起,能得到這個利益。「亥四、結觀分齊」,說他觀想的分際。「雖複名覺,即是不覺故。」這裏把位子定出來,就是十信位的菩薩,雖然名字叫覺,其實不覺,他能覺惡業,不能覺煩惱,所以十信位的菩薩,叫「名字覺」。
《會閱筆記》
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
「覺心源」者,覺證染心之源,即自性清淨心也。「名究竟覺」者,始覺之道圓滿,同于本覺,故名究竟覺。此在佛地也。不了心源,始覺尚未同本覺,故雲非究竟覺。此在金剛喻定以還也。
「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解釋這段正文。「『覺心源』者,覺證染心之源」,「染心之源」,就是真心。「即自性清淨心也」,就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名『究竟覺』者,始覺之道圓滿」,開始覺,一直覺到究竟的地方,始覺之道圓滿了。「同于本覺,故名究竟覺。」覺到圓滿處,始覺同于本覺,所以叫究竟覺。「此在佛地也」,這是在佛的地位。
「不了心源」,沒有覺到妄心之源,「始覺尚未同本覺,故雲非究竟覺。此在金剛喻定以還也。」注意「金剛喻定」這個專有名詞,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七天修定,叫「金剛喻定」,以金剛作譬喻,因爲他要斷生相無明,非金剛喻定不能斷,就是最初一念妄動的生相無明,非佛不知不斷,所以佛在菩提樹下打坐修定,叫金剛喻定。「金剛喻定以還」,「以還」就是以前,十信、叁賢、十地、等覺都算上,都叫非究竟覺。
《會閱筆記》
科文:申二、廣寄四相釋成
寄托于生、住、異、滅之四相,而釋成始覺之分齊也。今先總明其意:原夫心性離念,無生無滅。而有無明,迷自心體。違寂靜性,鼓動起念,而有生滅。是故由無明風力,能令心體,生、住、異、滅,從細至粗。今就此義,以明四相。既鼓靜令動,遂有微著不同,先後際異。就彼先際最微之相,名爲「生相」。乃至後際最粗之相,名爲「滅相」。就中際則有「住相」「異相」也。然妄心流轉,乃從細至粗,由生相至于滅相也。若返妄歸真,乃從粗至細,先除滅相,乃至最後除生相也。
「科文:申二、廣寄四相釋成」,解釋這一句科文。「寄托于生、住、異、滅四相,而釋成始覺之分齊也。」「廣寄」的寄,是寄托,寄托在生、住、異、滅四個相上,解釋成就始覺的分際。始覺有什麼分際呢?前面講過,你要是覺到妄心之源,叫做究竟覺。沒有覺到心源,叫非究竟覺。究竟覺、非究竟覺的分際在哪裏?要寄托在生、住、異、滅四相上,解釋成就它的分際。「今先總明其意」,現在先總明四相,解釋成就始覺分際的意思。「原夫心性離念」,「夫」是虛字,推其本源的道理,心性是遠離妄念的。「無生無滅」,有生有滅,就是妄念分別,遠離妄念,心性就不生不滅。「而有無明,迷自心體。」在衆生份上有無明,「心體」就是心性,性就是體,體就是性。心性上離念,不生不滅,可是因爲有了無明,迷了自己的心體、心性。「違寂靜性」,心體離念,不生不滅,是寂靜之性,被無明一迷,與心體寂靜之性相違背。「鼓動起念」,心體本來沒有念,無明鼓動起念。「而有生滅」,念頭一起,就有生滅。「是故由無明風力,能令心體,生、住、異、滅,從細至粗。」由無明動了寂靜的心體,生起了妄念,就有生、住、異、滅四個相。這四個相從細至粗,最初的「生」相最細,「住」相稍微粗一點,「異」相更粗,「滅」相是粗中之粗。
「今就此義」,現在就無明動了心體,生出來生、住、異、滅這四個相的義理,「以明四相」,以說明生、住、異、滅這四個相。「既鼓靜令動」,「鼓」就是動,既然鼓動了靜心,令靜心成了動心。「遂有微著不同」,「微」是微細,「著」是顯著。心一動,就有微細顯著四相的不同。微細,就是生相。顯著,是指住相、異相、滅相,各有不同。「先後際異」,「際」是時間,「異」是不同。先一個時間,後一個時間,有先際、後際的差別。「就彼先際」,就是最初動那個時間,「最微之相,名爲『生相』」,最微細的相,命名爲生相。「乃至後際」,到了最後一個時間,「最粗之相,名爲『滅相』。」最粗的相,命名爲滅相。「就中際」,就生相與滅相之中的時間,「則有『住相』『異相』也」,就有住相、異相,把這四個相說出來。
「然妄心流轉,乃從細至粗,由生相至于滅相也。」妄心流轉這四個相,從最細的相,到最粗的相…
《大乘起信論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