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P30

  ..续本文上一页?因为他刚才在睡,依着睡的人,才取名叫「觉人」。

  「然此中尚有深意焉」,我们依着文,一、消文,二、释义,三、显理。这是显理的文,我们要领悟其中的道理。「以依本觉故成不觉」,因为依着本觉,所以成了不觉。「依不觉故成始觉」,依着不觉所以成了始觉。这三个名字,怎么连环生起呢?「而始觉元同本觉」,而始觉原本同于本觉,始觉智依着本觉理立起,始本不二。「同本觉故,则无不觉。」这里把不觉消灭了,始觉与本觉同一个觉,中间的不觉没有了。要觉悟不觉没有本体自性,可以把它除灭。「无不觉故,则无始觉。」没有不觉,就无始觉,因为有个不觉,才取名叫始觉。以前不觉,今天开始觉;不觉没有了,始觉的名字也立不上。「无始觉故,则无本觉。」本觉是对着始觉说的,因为有始觉的名字,才给它取名叫本觉。现在始觉没有了、空掉了,本觉也空了。这时候,不觉空了,始觉空了,本觉也空了。「无本觉故,则平等平等,离言绝虑矣!」这个时候叫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虑」是心中的思虑,不要说了,不要讲了,心里也不要思虑了,平等平等,天下太平,成了法界一相,融归一体。「是故佛果圆融」,到了证得佛果的时候,叫做圆融。「圆摄染净,融归一体。」在生灭门中,染法净法是对待的,这时候圆满摄持染净二法,把它融归到一个本体上,叫做圆融。「萧然无寄」,先解释「萧然」,「清虚无累,故曰萧然。」这时候证得佛果理体,是圆融之体,没有一点烦恼的系累,所以叫萧然。「一不住着,故曰无寄。」到了成佛的时候,烦恼障、所知障,统统断尽,毫无执着,所以叫无寄。

  「尚无始本之殊,何有三身之异?」本觉、始觉这两个差别的名字尚且建立不起来,哪有佛三身的差别呢?「但随物心现,故说报化之用耳。」「物」是指众生,佛有三个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没有相,报身、化身有相,随着众生的心现出来相。凡夫二乘,看见的是化身佛的相;地上菩萨,看见的是报身佛的相。报身佛、化身佛的相,随着众生的心现出来,实际就是法身,但是法身无相,那么报、化身的相也是空的。

  解释到这里,由消文释义再显理。在众生份上还没有觉,我们是在不觉的位子上说,依文解义,解释到深意上,你就悟到都是一些假名之相。前面讲离言真如,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三个相都要离。为什么要离呢?这些相都是不得已说出来的。众生不懂,依着言说就得有名字,取这些名字,写成文字,就叫文字相。本觉、始觉、不觉,三个名字都是对待说的,都是些假名言相,名字是假的,你说言说相不是假的吗?言说、名字相,都是你心里缘虑出来的,心缘相不是假的吗?所以等到一切皆空的时候,一切言说之相、名字之相,统统是空。凡夫用功途中,把这些名字空掉了,连如来的三身,也没有差别之相。报身、化身还是假名字之相,法身平等无差别,还是不得已说出来的,说个法身还是多余的,说个平等无差别还是多余的。这里就悟出来,真如不是说出来的,不是取名字取出来的,也不是思虑出来的,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真如呢?唯证相应,你先悟入而后证入。

  午二、广明二觉(分二)未初、明始觉(分三)

  申初、总标因果二觉

  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

  因为有本觉,才有不觉;有不觉,才有始觉。「午二、广明二觉」,分出四个觉的相出来,再分二科。午初、略辨始本二觉,是先略辨本觉,后略辨始觉。午二、广明二觉,是先广明始觉,后广明本觉,次序不同。「未初、明始觉」,再分三科,「申初、总标因果二觉」,先总标出来:因位上的始觉,果位上的始觉。

  「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这就是科文上的因、果二觉。「觉心源故,名究竟觉。」这是果位上的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这是因位上的觉。

  申二、广寄四相释成(分二)酉初、正寄四相,显其四位(分四)

  戌初、初位(分四)

  此义云何?亥初、能观人如凡夫人,亥二、所观相觉知前念起恶故,亥三、辨观利益能止后念令其不起。亥四、结观分齐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

  由因位上的觉再开出来,「申二、广寄四相释成」,寄托在生、住、异、灭四个相上,解释成就「非究竟觉」与「究竟觉」这因果二觉,再分二科。「酉初、正寄四相,显其四位」,正寄托生、住、异、灭四个相上,显由因到果有四个位,再分四科。「戌初、初位」,初位就是十信位,除灭相,再分四科。下面的小科,一句一科。

  「此义云何?」怎样觉心源名叫究竟觉,不觉心源叫非究竟觉呢?「亥初、能观人」,能作观想的这个人,是什么位子?「如凡夫人」,在凡夫人上讲十信位,这是初发信心,凡夫人就是能作观想的人。「亥二、所观相」,所观的相。「觉知前念起恶故」,凡夫人观到他心里的妄念,起了一个恶念起来。「亥三、辨观利益」,辨明他观想的利益。「能止后念令其不起」,他有这个功夫,他觉知心里动一个恶念,就停止它,叫后念不起,能得到这个利益。「亥四、结观分齐」,说他观想的分际。「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这里把位子定出来,就是十信位的菩萨,虽然名字叫觉,其实不觉,他能觉恶业,不能觉烦恼,所以十信位的菩萨,叫「名字觉」。

  《会阅笔记》

  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

  「觉心源」者,觉证染心之源,即自性清净心也。「名究竟觉」者,始觉之道圆满,同于本觉,故名究竟觉。此在佛地也。不了心源,始觉尚未同本觉,故云非究竟觉。此在金刚喻定以还也。

  「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解释这段正文。「『觉心源』者,觉证染心之源」,「染心之源」,就是真心。「即自性清净心也」,就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名『究竟觉』者,始觉之道圆满」,开始觉,一直觉到究竟的地方,始觉之道圆满了。「同于本觉,故名究竟觉。」觉到圆满处,始觉同于本觉,所以叫究竟觉。「此在佛地也」,这是在佛的地位。

  「不了心源」,没有觉到妄心之源,「始觉尚未同本觉,故云非究竟觉。此在金刚喻定以还也。」注意「金刚喻定」这个专有名词,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七天修定,叫「金刚喻定」,以金刚作譬喻,因为他要断生相无明,非金刚喻定不能断,就是最初一念妄动的生相无明,非佛不知不断,所以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修定,叫金刚喻定。「金刚喻定以还」,「以还」就是以前,十信、三贤、十地、等觉都算上,都叫非究竟觉。

  《会阅笔记》

  科文:申二、广寄四相释成

  寄托于生、住、异、灭之四相,而释成始觉之分齐也。今先总明其意:原夫心性离念,无生无灭。而有无明,迷自心体。违寂静性,鼓动起念,而有生灭。是故由无明风力,能令心体,生、住、异、灭,从细至粗。今就此义,以明四相。既鼓静令动,遂有微着不同,先后际异。就彼先际最微之相,名为「生相」。乃至后际最粗之相,名为「灭相」。就中际则有「住相」「异相」也。然妄心流转,乃从细至粗,由生相至于灭相也。若返妄归真,乃从粗至细,先除灭相,乃至最后除生相也。

  「科文:申二、广寄四相释成」,解释这一句科文。「寄托于生、住、异、灭四相,而释成始觉之分齐也。」「广寄」的寄,是寄托,寄托在生、住、异、灭四个相上,解释成就始觉的分际。始觉有什么分际呢?前面讲过,你要是觉到妄心之源,叫做究竟觉。没有觉到心源,叫非究竟觉。究竟觉、非究竟觉的分际在哪里?要寄托在生、住、异、灭四相上,解释成就它的分际。「今先总明其意」,现在先总明四相,解释成就始觉分际的意思。「原夫心性离念」,「夫」是虚字,推其本源的道理,心性是远离妄念的。「无生无灭」,有生有灭,就是妄念分别,远离妄念,心性就不生不灭。「而有无明,迷自心体。」在众生份上有无明,「心体」就是心性,性就是体,体就是性。心性上离念,不生不灭,可是因为有了无明,迷了自己的心体、心性。「违寂静性」,心体离念,不生不灭,是寂静之性,被无明一迷,与心体寂静之性相违背。「鼓动起念」,心体本来没有念,无明鼓动起念。「而有生灭」,念头一起,就有生灭。「是故由无明风力,能令心体,生、住、异、灭,从细至粗。」由无明动了寂静的心体,生起了妄念,就有生、住、异、灭四个相。这四个相从细至粗,最初的「生」相最细,「住」相稍微粗一点,「异」相更粗,「灭」相是粗中之粗。

  「今就此义」,现在就无明动了心体,生出来生、住、异、灭这四个相的义理,「以明四相」,以说明生、住、异、灭这四个相。「既鼓静令动」,「鼓」就是动,既然鼓动了静心,令静心成了动心。「遂有微着不同」,「微」是微细,「着」是显著。心一动,就有微细显著四相的不同。微细,就是生相。显著,是指住相、异相、灭相,各有不同。「先后际异」,「际」是时间,「异」是不同。先一个时间,后一个时间,有先际、后际的差别。「就彼先际」,就是最初动那个时间,「最微之相,名为『生相』」,最微细的相,命名为生相。「乃至后际」,到了最后一个时间,「最粗之相,名为『灭相』。」最粗的相,命名为灭相。「就中际」,就生相与灭相之中的时间,「则有『住相』『异相』也」,就有住相、异相,把这四个相说出来。

  「然妄心流转,乃从细至粗,由生相至于灭相也。」妄心流转这四个相,从最细的相,到最粗的相…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