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P31

  ..续本文上一页,所以从生相到灭相。「若返妄归真」,现在正文上讲始觉,是就返妄归真的道理讲的,「乃从粗至细」,返妄念归到真如,也就是反妄心归到真心,是从粗到细。「先除灭相,乃至最后除生相也。」生起相,是从生相、住相、异相到灭相。现在要除去,先除最粗的灭相,再除异相、住相,最后除生相。

  《会阅笔记》

  一期四相

  一期者,自一念不觉之后,直至成佛之前之时期也。四相者,生、住、异、灭也。

  「生相」者,以无明力,动彼净心,微相初起,故名生相。甚深微细,唯佛能知能断也。

  「住相」者,无明与生相和合,转彼净心,乃至此位,行相犹细,以「法执」坚住,故名住相。十地位菩萨能知能断也。

  「异相」者,无明与住相和合,转彼净心,至于此位,行相较粗,能发动身口,贪痴等别,故名异相,三贤位菩萨能知能断也。

  「灭相」者,以无明力,转彼净心,至此后际,行相最粗,至此为极,周尽之终,故名灭相。十信位菩萨能知能断也。

  怎么叫「一期」?「一期者,自一念不觉之后,直至成佛之前之时期也。」最初一念妄动,就是一念不觉,从一念不觉之后,有了住相、异相、灭相,乃至于到了成佛之前这个时期,叫做一期。再解释四相,要记住这名词,因为正文没有解释四相。「四相者,生、住、异、灭也。」

  「『生相』者」,先解释生相。「以无明力」,以根本无明的力用。「动彼净心」,真心是不动的心,叫做净心。无明鼓动了净心成了动心。「微相初起,故名生相。」怎么叫做生?初起之意。很细微的相,最初一念妄动的相,叫做生相。「甚深微细,唯佛能知能断也。」生相,叫做生相无明,最深最微细,只有佛能知能断。那我们怎么知道呢?我们是依文解义知道的,不是真知,你悟到这里能把它除掉,才叫真知。等你真知道它的时候,已经把它断掉了,所以连等觉菩萨都不能知、不能断,只有佛能知能断。前面讲过,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七天,用金刚喻定,金刚能断一切法,修这个定像金刚一样,能把最深最微细的生相无明断掉。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七天,就是为了断生相无明。

  「『住相』者,无明与生相和合」,第一个念妄动叫生相,根本无明与生相无明和合起来。「转彼净心」,把清净的心往粗的地方转。「乃至此位,行相犹细」,这个行相,还是一个细相。「以『法执』坚住,故名住相。」这是「我空」以后的功夫,因为法执坚住,所以叫住相。你们听过《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就是执着,这个行相还是很细,因为它不是我执,是法执。「十地位菩萨能知能断也」,初地以上的菩萨叫法身菩萨,能知道住相,才能断住相。

  「『异相』者,无明与住相和合」,越转越粗,根本无明与住相无明和合起来。「转彼净心,至于此位」,转动那清净心,到异相第三个位之上。「行相稍粗」,生相最微细,住相仍然细,到了异相,就稍微变粗了。「能发动身口」,能发动身业、口业。「贪瞋等别」,贪、瞋、痴是意业,所谓贪、瞋、痴、慢、疑。「等」,等于慢,等于疑,等于身、边、邪、见、戒,一切的烦恼都属于意业,但是各有差别。「故名异相」,「异」是差别,所以叫做异相。身业不是口业,口业不是身业,身口二业,也不是意业。意业呢?贪心不是瞋心,瞋心不是痴心,各有差别不同,所以叫做异相。因为发动了身口二业,连意业各有差别不同,起了贪瞋痴等烦恼,所以异相稍粗。「三贤位菩萨能知能断也」,到了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的菩萨,能知道异相,能断异相。

  「『灭相』者,以无明力」,以根本无明之力。「转彼净心,至此后际」,转动那清净心,到了最后一个时间、最后一个边际。「行相最粗」,异相行相稍粗,灭相行相最粗。「至此为极,周尽之终,故名灭相。」灭是至极的意思,到了最极点,到了终点,叫做灭。譬如我们坐火车,到了终点站,叫做灭相。无明动清净心,动到至极最粗的地方、最后的时间、最后的边际,叫做灭相。到了灭相的时候,就变成一个凡夫,这是凡夫的相,清净心完全不显了。净心灭覆不显,叫灭相,这是我自己想的注解,清净心转到这里,完全隐覆不显,所以叫做灭相。「十信位菩萨能知能断也」,十信位的菩萨,能知前念起恶,知道贪、瞋、痴起了恶念,他能停止,叫它后念不起,所以能知能断。

  《会阅笔记》

  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

  「凡夫」者,十信位人也。「觉知前念起恶」者,谓「十信」以前,广造身口恶业而不觉知。今入信位,能知恶业,定招苦报,故言「觉知」也。此明觉于「灭相」义也。

  「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者,以前由不觉,常起身口恶业。今即觉故,能不造恶,止「灭相」也。

  「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者,能知「灭相」,实是不善,故不造恶,名为「虽觉」也。而犹不知「灭相」是梦,故云不觉也。又者,此位但能止恶业,故云「虽觉」,未觉烦恼(惑),故云不觉也。

  「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解释这段正文。「『凡夫』者,十信位人也。」这不是普通的一般凡夫,是已经学了佛法,要修行的凡夫,在十信位。「『觉知前念起恶』者,谓『十信』以前,广造身口恶业而不觉知。今入信位,能知恶业」,他入了十信位,能知道心里动了贪瞋痴,就是恶业,动了念,要发动身口,「定招苦报」,一定要招恶报。这是依着惑、业、苦三字讲的。你造了恶业,定招苦报。「故言『觉知』也」,他觉知造了恶业,一定招苦报,因果报应,决定不会错误。「此明觉于『灭相』义也」,正文没有说灭相这个名词。注解上解释,十信位的菩萨能知灭相、能除灭相,所以他觉于灭相。

  「『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者,以前由不觉,常起身口恶业。今既觉故」,现今既然觉知,「能不造恶」,能止住身口二业,不去造恶业。「止『灭相』也」,灭相停止了。「『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者」,他已经觉了,怎么还叫不觉呢?「能知『灭相』,实是不善」,知道灭相不是善法,是恶法。「故不造恶」,所以才不造恶。「名为『虽觉』也」,取名叫「虽觉」,虽然觉了,不是真实的觉。「而犹不知『灭相』是梦」,灭相根本是幻化不实的,等于作梦一样,这个道理他不懂,觉事不觉理。「故云不觉也」,所以叫做不觉。「又者,此位但能止恶业,故云『虽觉』,未觉烦恼(惑),故云不觉也。」又一种解释,惑、业、苦,惑就是烦恼,他不觉烦恼,所以叫做不觉。第一种解释,他觉了事相是恶,他不晓得在理性上讲,恶业等于作梦,他觉事不觉理,虽名为觉,还是叫不觉。第二种解释,他觉了业,没有觉惑,就是他能止住身口二业不造恶,但是心里面贪、瞋、痴的烦恼,还没有觉,所以叫做不觉。

  我们算不算十信位?算,我们算是初发信心,初信位。我们对于大乘佛法不反对,而且还顺从,我们可以说生了信心,是初信位,身口二业觉知它恶,不能离开停止,不够这个功夫,灭相还没有除。所以《大乘起信论》上说十信位,最浅的功夫,是从第二信说起,一直到十信位为止,他能停止后念令它不起,这叫大功夫。所以成佛很难,不是说说空话,一空一切空,就空掉了,你得真正空掉才能成佛。你先觉知前念起恶,能止后念不起,先用这功夫看看,谈何容易!所以学佛法,一定要脚踏实地用功,切不可粗心大意。

  《会阅笔记》

  四觉和五十二位

  名字觉:(本觉、不觉)十信位。

  相似觉:(声闻、缘觉)三贤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

  分证觉:十地位、等觉位。

  究竟觉:佛位。

  把四觉和五十二位配一下。

  名字觉:叫做本觉,也叫做不觉。他有本觉之性,可是不觉,还是一个不觉的凡夫,是指十信位。

  相似觉:指声闻、缘觉或三贤位的菩萨。三贤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都叫做相似觉。相似觉的正文还没有讲。

  分证觉:《大乘起信论》叫随分觉,指十地位,加上等觉位。

  究竟觉:就是佛位。

  戌二、第二位(分四)

  亥初、能观人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亥二、所观相觉于念异,亥三、辨观利益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执着相故,亥四、结观分齐名相似觉。

  「戌二、第二位」,就是三贤位,分四科。「亥初、能观人」,先说能观的人。「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初发意」,就是初发心,初发心的菩萨,是十住位的初住,叫发心住。「等」呢?等于下面九个住,再等于十行、十回向。总说这一句,就是三贤位的菩萨,带着前面二乘的观智,就是我空的观智。因为三贤位的菩萨破了我执,证得我空。二乘人,也是破了我执,证明我空,所以合起来说。「亥二、所观相」,他所观的相。「觉于念异」,「于」是虚字,把它作实字解,就作「知」字。「觉知念异」,觉知自己心念之中有异相。什么异相?前面讲过,就是身口意三业各别不同,叫做异相,差别之相。「亥三、辨观利益」,辨明他观想的利益。「念无异相」,这一切虚妄之法都没有自体,等于空中…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