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P32

  ..续本文上一页花,就怕不觉知。等你觉知,异相没有了、观空了,连前面的灭相也是,你只要能把恶念停止,能止后念不起,灭相没有了。「以舍粗分别执着相故」,「粗」通粗,「粗分别」,就是心里的妄念,不是法执的分别,还是起我执的分别。因为他把我执的粗分别舍离,执着之相空了,生、住、异、灭的异相灭掉了。「亥四、结观分齐」,总结他观想的分际。「名相似觉」,二乘得的觉,也叫相似觉;三贤位的菩萨得的觉,也叫相似觉。

  《会阅笔记》

  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执着相故,名相似觉。

  「二乘」者,声闻乘及缘觉乘也。「二乘观智」者,观照「我空」(亦名人空)之智慧也。「初发意菩萨」者,即「十住位」之第一住,名「发心住」也。「等」者,等于其后之九住及十行十回向也。以二乘人与三贤位之菩萨,皆于「我空」而得自在,故得同论也。「觉于念异」者,谓未起智时,无明之念,与「异相」和合,起诸烦恼,殊不觉知。而今以智慧观照之力,已能「觉于」心「念」中之「异」相矣!「念无异相」者,既能觉此「异相」,而「异相」本无实体,觅之已了不可得,故云:心「念」之中已「无异相」也。

  「以舍粗分别执着相故」者,起贪瞋等烦恼,名「粗分别」。着违顺境,名「执着相」。以能觉知「异相」,故能「舍」之也。「名相似觉」者,以三贤菩萨尚未亲证真如,二乘人不了「法空」,故「名相似觉」也。

  「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执着相故,名相似觉。」这是正文,下面解释。「『二乘』者,声闻乘及缘觉乘也。『二乘观智』者,观照『我空』(亦名人空)之智慧也。」二乘不知道法执,他的观想的智慧,就是我空的智慧。我空还有个名字叫人空,不是二个义。我空叫人空,人空也叫我空。「『初发意菩萨』者,即『十住位』之第一住,名『发心住』也。」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些名相你们查《佛学大辞典》、《教乘法数》,初住位叫「发心住」。初发意,就是初发心。「『等』者,等于其后之九住」,等于下面九住。「及十行十回向也」,总说就是三贤位的菩萨。再跟二乘合起来一起解释,「以二乘人与三贤住之菩萨,皆于『我空』而得自在」,他们证得了我空之理,都得了自在,就是不被我执所障碍了。「故得同论也」,所以二乘人与三贤位可以一起讨论。「『觉于念异』者,谓未起智时」,没有起观照智慧的时候。「无明之念,与『异相』和合,起诸烦恼,殊不觉知。」「殊不觉知」,就是甚不觉知。「而今以智慧观照之力」,到二乘圣人与三贤位的菩萨,以智慧观照,「已能『觉于』心『念』之中之『异』相矣!」觉于心念之异相,叫「觉于念异」。心念之中有差别相,他觉知到了。讲到这里,我们应该回光返照一下,我们怎么不够资格呢?我们心里念念分别,念念生灭,我们觉照不出来。心里有差别之相,我们不会觉知,智慧不够。要是智慧够了,心里的念念生灭之相,都观照得很清楚,一念之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灭,怎么知道呢?用智慧观照出来。我们现在念念生灭观照不出来,九十剎那观照不出来,连粗的念,差别之念也观照不出来。他现在知道,「觉于念异」了。「『念无异相』者,既能觉此『异相』,而『异相』本无实体」,差别的异相,根本没有真实之体。「觅之已了不可得」,你去找异相找不到。所以禅宗的二祖参见初祖,因为下雪冷得受不了,他把手臂斩断一只,等到不冷了,疼得受不了,心里不安,叫初祖给他安心,初祖说:你将心来,我给你安?二祖回光返照,觅心了不可得!等你找到心,心的异相没有了,它本来空,没有真实之体,「故云:心『念』之中已『无异相』也。」

  「『以舍粗分别执着相故』者,起贪瞋等烦恼,名『粗分别』。」起贪心、瞋心、痴心,叫做分别,这个分别心很粗,叫做粗分别。「着违顺境,名『执着相』。」你心内有贪心,就执着外面顺心的境界,顺你妄想心的境界。外面有违心的境界,你就动瞋恨,执着违心之境。所以「执着相」,就是外面境界之相。粗分别,是贪瞋痴的分别心,这个时候已经把它舍掉了。既然不起粗分别的妄心,外面违顺的境界,自然不执着,也没有执着相。「以能觉知『异相』,故能『舍』之也。」能远离了叫相似觉,怎么叫相似觉呢?「『名相似觉』者,以三贤菩萨尚未亲证真如,二乘人不了『法空』,故『名相似觉』也。」三贤位的菩萨对于真如、法身,等于隔云望月,他没有亲证真如,所以叫相似觉。二乘人只了我空,没有了法空,所以也叫相似觉。讲到这里,把第二位相似觉讲完了。

  戌三、第三位(分四)

  亥初、能观人如法身菩萨等,亥二、所观相觉于念住,亥三、辨观利益念无住相。以离分别念相故,亥四、结观分齐名随分觉。

  「戌三、第三位」,分四小科,「亥初、能观人」,第三位作观想的是什么人?「如法身菩萨等」,「法身菩萨」,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萨。一证初地,就豁破一分无明,亲证一分法身,所以初地叫做欢喜地。「等」,由初地、二地、三地……九地、十地,一直到等觉位。「亥二、所观相」,明他所观的相。「觉于念住」,法执坚住,叫做住相。三贤位菩萨还没有觉到住相,登地以上的菩萨觉到法执的住相。「亥三、辨观利益」,辨明法身菩萨观想的利益。「念无住相」,等到一觉到,就得到了利益。四个位都是这样,就是教我们随文作观,你要晓得,一切无明本来没有自性、自体,统统是当体即空。你没有觉照它,它给你作障碍,等你一觉照,它没有了,住相空掉了。「以离分别麤念相故」,「分别」是心里的分别心,外面的境界已经空了,不讲空外面的境,完全是心里面还有相,这要空心里面的相。他离了分别心,分别心再分一个粗念、一个细念,这是粗念相,细念相留到第四位再讲,他离了分别心的粗念相。「亥四、结观分齐」,「名随分觉」,随他的位分,一分一分的觉,叫做随分觉。

  戌四、第四位(分四)

  亥初、能观人(分二)角初、总举如菩萨地尽,角二、别明(分二)亢一、方便道满足方便,亢二、无间道一念相应,亥二、举所观境觉心初起,亥三、辨观利益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亥四、结观分齐名究竟觉。

  「戌四、第四位」,第四位觉心源,叫做究竟觉,分四小科。「亥初、能观人」,再分二科,科文是用天干地支分的,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用完了,用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用完了,再用二十八星宿中的东方苍龙七星宿:角、亢、氏、房、心、尾、箕。

  「角初、总举」,第四位是什么人,先总举出来。「如菩萨地尽」,就是菩萨地已经修到终尽,不开等觉,就是修到十地。开不开等觉?有地方开出来等觉,有地方不开,就把等觉合到十地里面。「角二、别明」,分别说明,再分二科,「亢一、方便道」,先讲方便道。「满足方便」,没有成佛以前所修行的道,都叫方便道,就是修行用功,断无明、证法身的方便,这时候圆满具足,方便道修圆满了。「亢二、无间道」,没有间断,就这一剎那就成佛了。间,是有间隔、有间断。无间,没有间隔,也没有间断,方便道修圆满,就叫无间道。「一念相应」,一念之间就成佛。「一念」,就是最初成佛那一念,最初成佛一念相应,两个法才得相应,就是始觉智与本觉理相应。在方便道没有圆满具足的时候,还有一分生相无明隔着,始觉智与本觉理不能完全相应。随分觉,一分一分相应,到成佛的时候完全相应。「亥二、举所观境」,举出来所观的境界。「觉心初起」,这一念相应,觉到最初生相无明起来。「亥三、辨观利益」,辨明他观想的利益。「心无初相」,生相无明没有本体自性,给它一下照空了。为什么心没有初相呢?「以远离微细念故」,到了住相的时候,登地菩萨外面的境界已经空了,就是空心的相。心的相分一个粗念、一个细念,十地菩萨远离粗念,到了最后远离细念,初相没有了。「得见心性」,初地菩萨随分见到真心的本性,这时候十地菩萨完全见到真心的本性。「心即常住」,真心不动,妄想心是动的心,有最后一分生相无明,还有微细动的念。这时候心性完全常住,就是没有一点无明风,水里一点微细的波浪都不生起。「亥四、结观分齐」,「名究竟觉」,觉到心性,心性就是心源,叫究竟觉。

  《会阅笔记》

  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

  「如法身菩萨等」者,谓十地菩萨,皆亲证真如,故名「法身菩萨等」也。「觉于念住」者,已能「觉于」心「念」中之「住」相也。「念无住相」者,以真智觉照之,「住相」本空也。

  「以离分别麤念相故」者,不同地前人执着外境,今约心说,但云「分别」也。「麤念相」者,以不同于后位之「生相」细念也。「名随分觉」者,以觉道尚未圆满,初地至十地,但「随分」而「觉」也。

  「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麤念相故,名随分觉。」解释这段正文。「『如法身菩萨等』者,谓十地菩萨」,把等觉合到十地里面,不开等觉。「皆亲证真如」,初地菩萨豁破一分无明,亲证一分法身,法…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