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上)▪P32

  ..續本文上一頁花,就怕不覺知。等你覺知,異相沒有了、觀空了,連前面的滅相也是,你只要能把惡念停止,能止後念不起,滅相沒有了。「以舍粗分別執著相故」,「粗」通粗,「粗分別」,就是心裏的妄念,不是法執的分別,還是起我執的分別。因爲他把我執的粗分別舍離,執著之相空了,生、住、異、滅的異相滅掉了。「亥四、結觀分齊」,總結他觀想的分際。「名相似覺」,二乘得的覺,也叫相似覺;叁賢位的菩薩得的覺,也叫相似覺。

  《會閱筆記》

  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覺于念異,念無異相。以舍粗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

  「二乘」者,聲聞乘及緣覺乘也。「二乘觀智」者,觀照「我空」(亦名人空)之智慧也。「初發意菩薩」者,即「十住位」之第一住,名「發心住」也。「等」者,等于其後之九住及十行十回向也。以二乘人與叁賢位之菩薩,皆于「我空」而得自在,故得同論也。「覺于念異」者,謂未起智時,無明之念,與「異相」和合,起諸煩惱,殊不覺知。而今以智慧觀照之力,已能「覺于」心「念」中之「異」相矣!「念無異相」者,既能覺此「異相」,而「異相」本無實體,覓之已了不可得,故雲:心「念」之中已「無異相」也。

  「以舍粗分別執著相故」者,起貪瞋等煩惱,名「粗分別」。著違順境,名「執著相」。以能覺知「異相」,故能「舍」之也。「名相似覺」者,以叁賢菩薩尚未親證真如,二乘人不了「法空」,故「名相似覺」也。

  「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覺于念異,念無異相。以舍粗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這是正文,下面解釋。「『二乘』者,聲聞乘及緣覺乘也。『二乘觀智』者,觀照『我空』(亦名人空)之智慧也。」二乘不知道法執,他的觀想的智慧,就是我空的智慧。我空還有個名字叫人空,不是二個義。我空叫人空,人空也叫我空。「『初發意菩薩』者,即『十住位』之第一住,名『發心住』也。」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些名相你們查《佛學大辭典》、《教乘法數》,初住位叫「發心住」。初發意,就是初發心。「『等』者,等于其後之九住」,等于下面九住。「及十行十回向也」,總說就是叁賢位的菩薩。再跟二乘合起來一起解釋,「以二乘人與叁賢住之菩薩,皆于『我空』而得自在」,他們證得了我空之理,都得了自在,就是不被我執所障礙了。「故得同論也」,所以二乘人與叁賢位可以一起討論。「『覺于念異』者,謂未起智時」,沒有起觀照智慧的時候。「無明之念,與『異相』和合,起諸煩惱,殊不覺知。」「殊不覺知」,就是甚不覺知。「而今以智慧觀照之力」,到二乘聖人與叁賢位的菩薩,以智慧觀照,「已能『覺于』心『念』之中之『異』相矣!」覺于心念之異相,叫「覺于念異」。心念之中有差別相,他覺知到了。講到這裏,我們應該回光返照一下,我們怎麼不夠資格呢?我們心裏念念分別,念念生滅,我們覺照不出來。心裏有差別之相,我們不會覺知,智慧不夠。要是智慧夠了,心裏的念念生滅之相,都觀照得很清楚,一念之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怎麼知道呢?用智慧觀照出來。我們現在念念生滅觀照不出來,九十剎那觀照不出來,連粗的念,差別之念也觀照不出來。他現在知道,「覺于念異」了。「『念無異相』者,既能覺此『異相』,而『異相』本無實體」,差別的異相,根本沒有真實之體。「覓之已了不可得」,你去找異相找不到。所以禅宗的二祖參見初祖,因爲下雪冷得受不了,他把手臂斬斷一只,等到不冷了,疼得受不了,心裏不安,叫初祖給他安心,初祖說:你將心來,我給你安?二祖回光返照,覓心了不可得!等你找到心,心的異相沒有了,它本來空,沒有真實之體,「故雲:心『念』之中已『無異相』也。」

  「『以舍粗分別執著相故』者,起貪瞋等煩惱,名『粗分別』。」起貪心、瞋心、癡心,叫做分別,這個分別心很粗,叫做粗分別。「著違順境,名『執著相』。」你心內有貪心,就執著外面順心的境界,順你妄想心的境界。外面有違心的境界,你就動瞋恨,執著違心之境。所以「執著相」,就是外面境界之相。粗分別,是貪瞋癡的分別心,這個時候已經把它舍掉了。既然不起粗分別的妄心,外面違順的境界,自然不執著,也沒有執著相。「以能覺知『異相』,故能『舍』之也。」能遠離了叫相似覺,怎麼叫相似覺呢?「『名相似覺』者,以叁賢菩薩尚未親證真如,二乘人不了『法空』,故『名相似覺』也。」叁賢位的菩薩對于真如、法身,等于隔雲望月,他沒有親證真如,所以叫相似覺。二乘人只了我空,沒有了法空,所以也叫相似覺。講到這裏,把第二位相似覺講完了。

  戌叁、第叁位(分四)

  亥初、能觀人如法身菩薩等,亥二、所觀相覺于念住,亥叁、辨觀利益念無住相。以離分別念相故,亥四、結觀分齊名隨分覺。

  「戌叁、第叁位」,分四小科,「亥初、能觀人」,第叁位作觀想的是什麼人?「如法身菩薩等」,「法身菩薩」,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薩。一證初地,就豁破一分無明,親證一分法身,所以初地叫做歡喜地。「等」,由初地、二地、叁地……九地、十地,一直到等覺位。「亥二、所觀相」,明他所觀的相。「覺于念住」,法執堅住,叫做住相。叁賢位菩薩還沒有覺到住相,登地以上的菩薩覺到法執的住相。「亥叁、辨觀利益」,辨明法身菩薩觀想的利益。「念無住相」,等到一覺到,就得到了利益。四個位都是這樣,就是教我們隨文作觀,你要曉得,一切無明本來沒有自性、自體,統統是當體即空。你沒有覺照它,它給你作障礙,等你一覺照,它沒有了,住相空掉了。「以離分別麤念相故」,「分別」是心裏的分別心,外面的境界已經空了,不講空外面的境,完全是心裏面還有相,這要空心裏面的相。他離了分別心,分別心再分一個粗念、一個細念,這是粗念相,細念相留到第四位再講,他離了分別心的粗念相。「亥四、結觀分齊」,「名隨分覺」,隨他的位分,一分一分的覺,叫做隨分覺。

  戌四、第四位(分四)

  亥初、能觀人(分二)角初、總舉如菩薩地盡,角二、別明(分二)亢一、方便道滿足方便,亢二、無間道一念相應,亥二、舉所觀境覺心初起,亥叁、辨觀利益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亥四、結觀分齊名究竟覺。

  「戌四、第四位」,第四位覺心源,叫做究竟覺,分四小科。「亥初、能觀人」,再分二科,科文是用天幹地支分的,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用完了,用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用完了,再用二十八星宿中的東方蒼龍七星宿:角、亢、氏、房、心、尾、箕。

  「角初、總舉」,第四位是什麼人,先總舉出來。「如菩薩地盡」,就是菩薩地已經修到終盡,不開等覺,就是修到十地。開不開等覺?有地方開出來等覺,有地方不開,就把等覺合到十地裏面。「角二、別明」,分別說明,再分二科,「亢一、方便道」,先講方便道。「滿足方便」,沒有成佛以前所修行的道,都叫方便道,就是修行用功,斷無明、證法身的方便,這時候圓滿具足,方便道修圓滿了。「亢二、無間道」,沒有間斷,就這一剎那就成佛了。間,是有間隔、有間斷。無間,沒有間隔,也沒有間斷,方便道修圓滿,就叫無間道。「一念相應」,一念之間就成佛。「一念」,就是最初成佛那一念,最初成佛一念相應,兩個法才得相應,就是始覺智與本覺理相應。在方便道沒有圓滿具足的時候,還有一分生相無明隔著,始覺智與本覺理不能完全相應。隨分覺,一分一分相應,到成佛的時候完全相應。「亥二、舉所觀境」,舉出來所觀的境界。「覺心初起」,這一念相應,覺到最初生相無明起來。「亥叁、辨觀利益」,辨明他觀想的利益。「心無初相」,生相無明沒有本體自性,給它一下照空了。爲什麼心沒有初相呢?「以遠離微細念故」,到了住相的時候,登地菩薩外面的境界已經空了,就是空心的相。心的相分一個粗念、一個細念,十地菩薩遠離粗念,到了最後遠離細念,初相沒有了。「得見心性」,初地菩薩隨分見到真心的本性,這時候十地菩薩完全見到真心的本性。「心即常住」,真心不動,妄想心是動的心,有最後一分生相無明,還有微細動的念。這時候心性完全常住,就是沒有一點無明風,水裏一點微細的波浪都不生起。「亥四、結觀分齊」,「名究竟覺」,覺到心性,心性就是心源,叫究竟覺。

  《會閱筆記》

  如法身菩薩等,覺于念住,念無住相。以離分別粗念相故,名隨分覺。

  「如法身菩薩等」者,謂十地菩薩,皆親證真如,故名「法身菩薩等」也。「覺于念住」者,已能「覺于」心「念」中之「住」相也。「念無住相」者,以真智覺照之,「住相」本空也。

  「以離分別麤念相故」者,不同地前人執著外境,今約心說,但雲「分別」也。「麤念相」者,以不同于後位之「生相」細念也。「名隨分覺」者,以覺道尚未圓滿,初地至十地,但「隨分」而「覺」也。

  「如法身菩薩等,覺于念住,念無住相。以離分別麤念相故,名隨分覺。」解釋這段正文。「『如法身菩薩等』者,謂十地菩薩」,把等覺合到十地裏面,不開等覺。「皆親證真如」,初地菩薩豁破一分無明,親證一分法身,法…

《大乘起信論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