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上)▪P33

  ..續本文上一頁身就是真如,都是親證的。叁賢位尚未親證真如,叫做相似覺,等于隔雲望月。初地菩薩雖然只證得一分真如,他是親證,分分覺、分分證,都是親證的。「故名『法身菩薩等』也」,初地、二地……,一直到十地,都是親證法身,都是分分證。

  「『覺于念住』者,已能『覺于』心『念』中之『住』相也。」他覺到心念之中有法執,堅住的住相覺到了。「『念無住相』者,以真智覺照之,『住相』本空也。」沒有用真智慧覺照住相,它起法執,你一覺照住,住相本空,沒有了。「『以離分別麤念相故』者,不同地前人執著外境」,初地以前叁賢位的菩薩還執著外境,登地以上菩薩不同,外境空了。「今約心說」,現在不就外境,完全就內心心念來說。「但雲『分別』也」,就是心裏還有分別的念。「『麤念相』者,以不同于後位之『生相』細念也。」空了外境不同于叁賢位,但就心相說,他又不同于後面「生相」的細心念,所以叫做粗念相。「『名隨分覺』者,以覺道尚未圓滿,初地至十地,但『隨分』而『覺』也。」隨分而覺,初地覺一分,二地覺一分,隨他的地位而覺。

  《會閱筆記》

  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

  「如菩薩地盡」者,謂十地覺窮,故雲「盡」也。「滿足方便」者,所修佛果之「方便」道,已圓「滿」具「足」也。「一念相應」者,即始覺智與本覺理一念相應也。「覺心初起」者,覺知「心」中初起之「生相無明」也。「心無初相」者,既始覺與本覺相應,「心」中即「無」「初」起之生「相」矣。猶如迷方,謂東爲西。悟時即西是東,更無西相也。

  「以遠離微細念故」者,「生相」乃妄念中之最微細者,已盡遠離之矣。「得見心性」者,圓滿得見真心之本性也。「心即常住」者,無明風止,性海浪歇,湛然常住矣。「名究竟覺」者,覺至究竟,故「名究竟覺」也,至此已圓成佛果矣。

  「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下面解釋這段正文。「『如菩薩地盡』者,謂十地覺窮,故雲『盡』也。」「窮」者盡也。十地之覺窮盡,叫菩薩地盡,不開等覺,等覺合到十地。「『滿足方便』者,所修佛果之『方便』道,已『圓』滿『具』足也。」下手修行的道,都是爲證佛果的方便,所以沒有成佛以前,所修的道都叫方便道,這個時候圓滿具足了,叫滿足方便。

  「『一念相應』者,即始覺智與本覺理一念相應也。」始覺是由本覺起的,本覺是理體,始覺是智慧,叫做始覺智與本覺理,能觀的是始覺智,所觀的是本覺理,智慧與理體一念相應了。「『覺心初起』者,覺知『心』中初起之『生相無明』也。」無明分四個位:生、住、異、滅,這是最後一個生相無明。「『心無初相』者,既始覺與本覺相應,『心』中即『無』『初』起之生『相』矣。」有生相在,始覺智與本覺理不能一念相應,既然是一念相應,中間沒有障礙,生相已經遠離了。「猶如迷方,謂東爲西。悟時即西是東,更無西相也。」這個譬喻最好!好像迷了方向的人,把東方當成西方,等你一覺悟,西方就是東方,那個迷的西方根本沒有。「『以遠離微細念故』者,『生相』乃妄念中之最微細者」,妄念分成生、住、異、滅,最初一個生相,是妄念中最微細的。「已盡遠離之矣」,最後一個生相、最微細的妄念統統遠離了。「『得見心性』者,圓滿得見真心之本性也。」這就覺到心源,也就是心性。「『心即常住』者,無明風止」,生相無明一斷,最微細的無明風也停止了。「性海浪歇」,本性等于一個性海,被無風明吹動,就起波浪;無明風完全停止,性海之中的波浪就停止了。這是漸次地說,一步一步來停止。你要是頓超的根機,《楞嚴經》上有一句話:「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你不要分生、住、異、滅四個相,合起來就是一個狂心,也就是一個妄心,你把它頓時停止,菩提心就現前。這裏是一步一步的來解釋,這個時候最微細的生相無明風停止了,性海微細的波浪也停止了。「湛然常住矣」,湛然是不動的意思,就常住不動了。「『名究竟覺』者,覺至究竟,故『名究竟覺』也。」覺到最究竟的地方,叫究竟覺。「至此已圓成佛果矣」,到這裏佛果已經圓滿達成了。

  酉二、引經釋成,心源無念(分四)

  戌初、引經

  是故修多羅說,若有衆生能觀無念者,則爲向佛智故。

  「酉二、引經釋成,心源無念」,引經上的道理,來解釋「心源無念」,到了最後一念相應的時候,生相無明斷了、空了,心性常住,沒有念了,分四小科。「戌初、引經」,先引經。「是故修多羅說」,梵語「修多羅」,中國話叫契經,簡單翻譯叫經。經上這麼說:「若有衆生能觀無念者,則爲向佛智故。」假若有一個衆生,能觀想無念的心,就趣向于佛智,佛智快開了。所以要用功學大乘法,大乘法不會繞圈子,你一下手就觀想無念的心,「有念是衆生,無念即如來。」你能這樣下手用功,就走向佛的大道,就趣向于佛智了。經上這麼說,就證明無念是佛的心性,有念是妄心,引經證明。

  戌二、重釋前文

  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

  「戌叁、重釋前文」,再把前面的文解釋一遍。「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心初起,一念妄動,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動的?沒有初起的念相叫你知道。「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你現在知道無念心現前,有念的心已經空了,回過頭來講給我們聽,就是覺知心初起,實際這個時候,心無初相,就是無念的心現前,這就跟引的經合在一起了。

  戌叁、舉不覺之失

  是故一切衆生不名爲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

  「戌叁、舉不覺之失」,你要是不求覺,有大損失。「是故一切衆生不名爲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從名字覺起,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你要是根本不想求覺,那你有大損失,你永遠當衆生,永遠流轉生死。因爲你不求覺,永遠被妄念所轉。所以一切衆生都不叫覺,因爲自從當衆生以來,念念不停,念念相續不斷,什麼時候才能證到無念呢?所以衆生的心叫無明,無明從哪裏起呢?沒有個頭,叫無始無明。

  佛教講大乘的道理,講到究竟處,最初一念妄動,有個覺心初起,知道它的初相才成佛。有個最初,就有個「始」,這裏爲什麼叫做「無始無明」呢?這個道理最不容易懂,古人的注解很多,也解釋不清楚!我曾請教一位法師這個道理,他說:「你不要問這個,死路一條!」一句話就把我堵住,我就不敢問了,不過不了解,不問怎麼行呢?知道最初一念妄動,是成佛時才知道,在衆生份上根本不知道。衆生的妄念粗得很,四個覺位我們都夠不上,覺知前念起惡,能令後念不起,才叫十信位。我前面講過,最低的位子是從第二信起,我們已經相信大乘佛法,算是初信,對于前念起惡不知道,也沒有功夫令後念不起,它念念相續。比如我動了貪心,我們學佛法要用上,這貪心不應起,但第二念貪心還是要起來,不能叫後念不起,我們沒有這種功夫,知道了等于不知道。動了瞋恨,發了脾氣,知道不對,還是要動,不能令第二念瞋恨心不生起,沒有這種功夫。你就曉得用功很難,在我們衆生份上完全是那個無明的心,是到了滅相了。什麼叫異相?什麼叫住相?什麼叫生相?四相,我們是依文解義了解,其實我們連滅相的功夫都不夠,能覺知前念起惡,就是滅相,能停止後念不起,就把滅相除掉。我們滅相除不掉,就是整個無明的心,從什麼時候起的?沒有個頭,叫做無始無明。

  這是在衆生份上說成佛的步驟、次第,一步一步來,說有最初一念妄動,什麼時候一念妄動?無始。說個最初,是始覺智與本覺理相應的時候,你才知道有初相。我們滅相還不能停止,還不能滅掉,根本不應該問什麼時候一念妄動。無始就在妄動,我們衆生的真心是與無明合在一起的。說個譬喻,比如金礦的礦石,你不能說裏面沒有金,真正的金子在礦石裏面,你用火一化煉,就化煉成真金,但是真金不是你化煉出來的,是在礦石裏面成就的。那麼你化煉什麼?煉去石頭沙子,把礦石化煉掉。就如修行用功,一部分一部分的煉,名字覺、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把真心完全化煉出來。金礦還沒有用火煉,不能說沒有金子,要是沒有金子,這塊石頭就叫石頭,不叫金礦。裏面有金子,才叫金礦。所以我們衆生的心裏面有真如、有佛性、有法身,名字不同,有一個真心在裏面,但是它是帶礦之金,帶著無明說真心。我們學大乘佛法,依文解義明白了,我們知道自己有真心,也就是佛性,也叫真如,實際我們是帶礦之金。礦是什麼時候有的呢?生金子的時候就有,真如無始,無明也無始。所以在衆生份上,你找無明從什麼時候初起,簡直死路一條!那個法師沒有講錯,根本不應該問,它沒有個頭,爲什麼?因爲你是個衆生,念念相續,有念才叫衆生,念就是無明,所以無明無始,沒有頭。無明無始,它跟真心是一起有的,這是在衆生份上講真心,不是在佛位上講。衆生份上講真心,是帶礦之金,帶著無明的真心,真心就是真如,什麼時候來個真如?無始,沒有頭。無明什麼時候生的?無始。

  第二步你要了解:「真如無始無終,無明無始有終。」無明爲什麼有終?因爲無明沒有本體,它的本體就是真如,它要是跟真如一樣無始無終,我們怎麼修也修不成佛。你照著無念去用功,就是覺照它,覺照滅相,滅相空;覺照異相,異相空;覺照住相,住相空;覺照生相,生相空,那…

《大乘起信論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