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身就是真如,都是亲证的。三贤位尚未亲证真如,叫做相似觉,等于隔云望月。初地菩萨虽然只证得一分真如,他是亲证,分分觉、分分证,都是亲证的。「故名『法身菩萨等』也」,初地、二地……,一直到十地,都是亲证法身,都是分分证。
「『觉于念住』者,已能『觉于』心『念』中之『住』相也。」他觉到心念之中有法执,坚住的住相觉到了。「『念无住相』者,以真智觉照之,『住相』本空也。」没有用真智慧觉照住相,它起法执,你一觉照住,住相本空,没有了。「『以离分别麤念相故』者,不同地前人执着外境」,初地以前三贤位的菩萨还执着外境,登地以上菩萨不同,外境空了。「今约心说」,现在不就外境,完全就内心心念来说。「但云『分别』也」,就是心里还有分别的念。「『麤念相』者,以不同于后位之『生相』细念也。」空了外境不同于三贤位,但就心相说,他又不同于后面「生相」的细心念,所以叫做粗念相。「『名随分觉』者,以觉道尚未圆满,初地至十地,但『随分』而『觉』也。」随分而觉,初地觉一分,二地觉一分,随他的地位而觉。
《会阅笔记》
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如菩萨地尽」者,谓十地觉穷,故云「尽」也。「满足方便」者,所修佛果之「方便」道,已圆「满」具「足」也。「一念相应」者,即始觉智与本觉理一念相应也。「觉心初起」者,觉知「心」中初起之「生相无明」也。「心无初相」者,既始觉与本觉相应,「心」中即「无」「初」起之生「相」矣。犹如迷方,谓东为西。悟时即西是东,更无西相也。
「以远离微细念故」者,「生相」乃妄念中之最微细者,已尽远离之矣。「得见心性」者,圆满得见真心之本性也。「心即常住」者,无明风止,性海浪歇,湛然常住矣。「名究竟觉」者,觉至究竟,故「名究竟觉」也,至此已圆成佛果矣。
「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下面解释这段正文。「『如菩萨地尽』者,谓十地觉穷,故云『尽』也。」「穷」者尽也。十地之觉穷尽,叫菩萨地尽,不开等觉,等觉合到十地。「『满足方便』者,所修佛果之『方便』道,已『圆』满『具』足也。」下手修行的道,都是为证佛果的方便,所以没有成佛以前,所修的道都叫方便道,这个时候圆满具足了,叫满足方便。
「『一念相应』者,即始觉智与本觉理一念相应也。」始觉是由本觉起的,本觉是理体,始觉是智慧,叫做始觉智与本觉理,能观的是始觉智,所观的是本觉理,智慧与理体一念相应了。「『觉心初起』者,觉知『心』中初起之『生相无明』也。」无明分四个位:生、住、异、灭,这是最后一个生相无明。「『心无初相』者,既始觉与本觉相应,『心』中即『无』『初』起之生『相』矣。」有生相在,始觉智与本觉理不能一念相应,既然是一念相应,中间没有障碍,生相已经远离了。「犹如迷方,谓东为西。悟时即西是东,更无西相也。」这个譬喻最好!好像迷了方向的人,把东方当成西方,等你一觉悟,西方就是东方,那个迷的西方根本没有。「『以远离微细念故』者,『生相』乃妄念中之最微细者」,妄念分成生、住、异、灭,最初一个生相,是妄念中最微细的。「已尽远离之矣」,最后一个生相、最微细的妄念统统远离了。「『得见心性』者,圆满得见真心之本性也。」这就觉到心源,也就是心性。「『心即常住』者,无明风止」,生相无明一断,最微细的无明风也停止了。「性海浪歇」,本性等于一个性海,被无风明吹动,就起波浪;无明风完全停止,性海之中的波浪就停止了。这是渐次地说,一步一步来停止。你要是顿超的根机,《楞严经》上有一句话:「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你不要分生、住、异、灭四个相,合起来就是一个狂心,也就是一个妄心,你把它顿时停止,菩提心就现前。这里是一步一步的来解释,这个时候最微细的生相无明风停止了,性海微细的波浪也停止了。「湛然常住矣」,湛然是不动的意思,就常住不动了。「『名究竟觉』者,觉至究竟,故『名究竟觉』也。」觉到最究竟的地方,叫究竟觉。「至此已圆成佛果矣」,到这里佛果已经圆满达成了。
酉二、引经释成,心源无念(分四)
戌初、引经
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酉二、引经释成,心源无念」,引经上的道理,来解释「心源无念」,到了最后一念相应的时候,生相无明断了、空了,心性常住,没有念了,分四小科。「戌初、引经」,先引经。「是故修多罗说」,梵语「修多罗」,中国话叫契经,简单翻译叫经。经上这么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假若有一个众生,能观想无念的心,就趣向于佛智,佛智快开了。所以要用功学大乘法,大乘法不会绕圈子,你一下手就观想无念的心,「有念是众生,无念即如来。」你能这样下手用功,就走向佛的大道,就趣向于佛智了。经上这么说,就证明无念是佛的心性,有念是妄心,引经证明。
戌二、重释前文
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
「戌三、重释前文」,再把前面的文解释一遍。「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心初起,一念妄动,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动的?没有初起的念相叫你知道。「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你现在知道无念心现前,有念的心已经空了,回过头来讲给我们听,就是觉知心初起,实际这个时候,心无初相,就是无念的心现前,这就跟引的经合在一起了。
戌三、举不觉之失
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
「戌三、举不觉之失」,你要是不求觉,有大损失。「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从名字觉起,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你要是根本不想求觉,那你有大损失,你永远当众生,永远流转生死。因为你不求觉,永远被妄念所转。所以一切众生都不叫觉,因为自从当众生以来,念念不停,念念相续不断,什么时候才能证到无念呢?所以众生的心叫无明,无明从哪里起呢?没有个头,叫无始无明。
佛教讲大乘的道理,讲到究竟处,最初一念妄动,有个觉心初起,知道它的初相才成佛。有个最初,就有个「始」,这里为什么叫做「无始无明」呢?这个道理最不容易懂,古人的注解很多,也解释不清楚!我曾请教一位法师这个道理,他说:「你不要问这个,死路一条!」一句话就把我堵住,我就不敢问了,不过不了解,不问怎么行呢?知道最初一念妄动,是成佛时才知道,在众生份上根本不知道。众生的妄念粗得很,四个觉位我们都够不上,觉知前念起恶,能令后念不起,才叫十信位。我前面讲过,最低的位子是从第二信起,我们已经相信大乘佛法,算是初信,对于前念起恶不知道,也没有功夫令后念不起,它念念相续。比如我动了贪心,我们学佛法要用上,这贪心不应起,但第二念贪心还是要起来,不能叫后念不起,我们没有这种功夫,知道了等于不知道。动了瞋恨,发了脾气,知道不对,还是要动,不能令第二念瞋恨心不生起,没有这种功夫。你就晓得用功很难,在我们众生份上完全是那个无明的心,是到了灭相了。什么叫异相?什么叫住相?什么叫生相?四相,我们是依文解义了解,其实我们连灭相的功夫都不够,能觉知前念起恶,就是灭相,能停止后念不起,就把灭相除掉。我们灭相除不掉,就是整个无明的心,从什么时候起的?没有个头,叫做无始无明。
这是在众生份上说成佛的步骤、次第,一步一步来,说有最初一念妄动,什么时候一念妄动?无始。说个最初,是始觉智与本觉理相应的时候,你才知道有初相。我们灭相还不能停止,还不能灭掉,根本不应该问什么时候一念妄动。无始就在妄动,我们众生的真心是与无明合在一起的。说个譬喻,比如金矿的矿石,你不能说里面没有金,真正的金子在矿石里面,你用火一化炼,就化炼成真金,但是真金不是你化炼出来的,是在矿石里面成就的。那么你化炼什么?炼去石头沙子,把矿石化炼掉。就如修行用功,一部分一部分的炼,名字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把真心完全化炼出来。金矿还没有用火炼,不能说没有金子,要是没有金子,这块石头就叫石头,不叫金矿。里面有金子,才叫金矿。所以我们众生的心里面有真如、有佛性、有法身,名字不同,有一个真心在里面,但是它是带矿之金,带着无明说真心。我们学大乘佛法,依文解义明白了,我们知道自己有真心,也就是佛性,也叫真如,实际我们是带矿之金。矿是什么时候有的呢?生金子的时候就有,真如无始,无明也无始。所以在众生份上,你找无明从什么时候初起,简直死路一条!那个法师没有讲错,根本不应该问,它没有个头,为什么?因为你是个众生,念念相续,有念才叫众生,念就是无明,所以无明无始,没有头。无明无始,它跟真心是一起有的,这是在众生份上讲真心,不是在佛位上讲。众生份上讲真心,是带矿之金,带着无明的真心,真心就是真如,什么时候来个真如?无始,没有头。无明什么时候生的?无始。
第二步你要了解:「真如无始无终,无明无始有终。」无明为什么有终?因为无明没有本体,它的本体就是真如,它要是跟真如一样无始无终,我们怎么修也修不成佛。你照着无念去用功,就是觉照它,觉照灭相,灭相空;觉照异相,异相空;觉照住相,住相空;觉照生相,生相空,那…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