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么无明终了。无明没有本体、没有自性,等于黑暗的房子,「千年暗室,一灯能破!」一千年黑漆漆的房子,没有人点灯进去,黑暗得太厉害,可是你今天点灯进去,黑暗没有了。黑暗没有本体、没有自性,见不得光明,光明一照,黑暗就破。无明就是黑暗,你一觉照它就空了,它无始有终,所以我们才成佛有份。「真如无始无终」,你把无明去掉,真如是炼去矿石的纯金,纯金永远纯金。本来有个真心,起了无明变成矿石。现在修行用功,把矿石炼掉,把无明断掉,真如的本体纯净了。那什么时候再生无明呢?《圆觉经》上,弥勒菩萨替我们问过这个问题,既然把矿石炼掉,变成纯粹的黄金,你不应该问:黄金什么时候再生矿石?它不会再生矿石。众生把无明破掉,真如完全显现,你不应再怀疑:我们什么时候再生无明?无明照空了,不会再生无明。所以你成了佛,永远成佛,不会再变众生。这是大乘最微细的道理,你看大乘经、大乘论,不要怀疑真如无始,无明也无始,但是「真如无始无终,无明无始有终。」这两句话解释就够了。
戌四、显觉者之得
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
「戌四、显觉者之得」,前面说你不觉有大损失,念念相续,永远当众生;你要是觉了,就有所得。「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你要是得到无念的心体,真心现前,就知道妄心生、住、异、灭四个相。「以无念等故」,因为生、住、异、灭的妄心,跟无念的真心是相等的,要是不觉全体不觉,你得到无念,妄心生、住、异、灭,由细到粗,你完全觉了。等你再修行,返妄归真,由粗到细,这四个相你统统知道了。
申三、明始不异本(分二)
酉初、标而实无有始觉之异,酉二、释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申三,明始不异本」,分二科,「酉初、标」,「而实无有始觉之异」,始觉是智慧,本觉是理体,由始觉智觉本觉理,觉到心源,叫究竟觉。觉不到心源,叫非究竟觉,再分三个位子:名字觉、相似觉、随分觉。那么始觉四个位子合起来,根本没有始觉、本觉的差别。
「酉二、释」,「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生、住、异、灭不是有四个相吗?实际四相生起来,不是四个次第,是同时有的,生相无明一起,住相无明、异相无明、灭相无明同时起。前面为什么分四个位?因为你不是顿超的根机,你要渐次去修行、去破无明,所以由粗至细分四个相。实际生起的时候,一念不觉,生、住、异、灭统统现前。而生、住、异、灭根本没有本体、没有自性,是由「本觉」生起「不觉」,现在你起「始觉」觉「本觉」,合到本觉上就是「觉」,再没有始觉、本觉的差别。等到一念相应的时候,只有一个觉,不能再叫始觉、本觉。
始觉分四个:名字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始觉这一科讲完了,再讲本觉。前面简略的说明,先说本觉,后说始觉。广为说明的时候,先说始觉,后说本觉。
未二、明本觉(分二)申初、明随染本觉(分三)
酉初、总标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
前面说生灭与不生灭和合,如来藏换个名字叫阿黎耶识。阿黎耶识是众生的根本识,可是里面有一个本觉,所以它能摄一切法,包括染、净诸法。它能含摄染法,这在众生份上很容易了解,阿黎耶识是众生的生死根本。但是它能含摄净法,而且还能生一切法,能生世间的染污法,还能生出世间的清净法。它怎么能含摄一切法,生出一切法?因为它含有二种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觉义里面有二种义,一者始觉,二者本觉。始觉按因位上讲,叫非究竟觉,再分三个位:名字觉、相似觉、随分觉。在果位上,叫究竟觉。因果合起来有四个位,已经讲完了。
「未二、明本觉」,广为说明本觉,分二科。「申初、明随染本觉」,再分三小科,「酉初、总标」,「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复次」,重复次第,说本觉是跟着始觉说。本觉有二种,一种叫随染本觉,一种叫性净本觉。本觉是本觉理体,就是真如的理体,不可以说分别,不可以说生灭,也不可以说二种相。现在是在生灭门,随着染法有差别、有生灭,于是就随着染法之缘,去分别本觉的相,就生出来二种相。但是生出来这二种相是显生,不是以前没有,现在生出来,是把它显露出来。但是生二种相,是随着染法分别出来的,你不要以为本觉有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在义理上,说它有二种相,实际还是一个本觉,本觉的理哪有二个呢?
酉二、列明
云何为二?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云何为二?」这是假设问答,你说有二种相,是哪二种呢?「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前面略明本觉,是讲本觉体,这里是讲本觉的相。本觉的相有两种,「一者智净相」,是即体之相。「二者不思议业相」,「业」作「用」字讲,是本觉的用。一心二门三大,有体、相、用三大,有不可思议的业用、功能。
酉三、辨相(分二)戌初、明智净相(分二)亥初、直明净相(分二)
角初、因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角二、果(分二)亢初、断果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亢二、智果显现法身,智淳净故。
「酉三、辨相」,辨明怎么叫做智净相?怎么叫做不思议业相?分二科。「戌初、明智净相」,先辨明智净相,再分二科。「亥初、直明净相」,直接说明智净相,再分二科。
「角初、因」,佛法无论是世间法,出世间法,离不开因果二字,离开因果就是外道。先说智净相从哪儿来的?「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这是讲它的因,佛说的法有教法、理法、行法、果法,这个法就是理法、教法。熏习有内熏习、外熏习,这是《大乘起信论》的要义,要把它记清楚!这里讲熏习之力,《大乘起信论》告诉我们用功怎么用?内里面有真如叫内熏,要是内里面没有真如,你怎么听教也不会懂,一定要相信自己有个真如在里面内熏,你怎么一听就明白?你怎么大彻大悟?内里面有真如,真如叫理法,真如之理在内里面熏习。可是人人都有真如,都在那里熏习,他怎么没有成佛呢?他没有遇到教法,外熏习就是教法,就是遇见法师,遇到讲教,师教之缘在外熏,这样内、外有熏习的力量。要是按位子判,十信、三贤位的菩萨,需要理法、教法的熏习。「如实修行」,依着真如实相来修行,就是十地菩萨,他亲自悟到、证得法身,就是证得真如实相,他的修行才是真修行。我们现在发心修行,都是学着修行,虽然觉了,还叫不觉,叫名字觉。三贤位的菩萨是相似觉,真正修行是初地以上的菩萨。「满足方便故」,这么修行下去,修到十地圆满,十地穷尽。在成佛以前所修的行门、道法,都叫方便道,是成佛的方便,方便之道满足,就是到十地以后,这个因修圆满了。
「角二、果」,辨明智净相的果,分二科。「亢初、断果」,断果是专门名词,断了烦恼证得的果,叫断果。「破和合识相」,「和合识」就是阿黎耶识,阿黎耶识为什么改名叫「和合识」呢?因为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起来,才成阿黎耶识,这时候把生灭那一部份破掉,只剩下一个不生灭。和合得有二个法,才叫和合,只存一个不生灭法,和合识的名字不能存在,一个法怎么和合呢?所以把和合识相破了,宗门下说:「直捣八识窠臼。」第八识好像一个生死窝,把它一下子捣坏了,下面是得的结果。「灭相续心相」,生灭心念念不停,念念生灭,我们白天从早到晚念念生灭,等到睡觉了,也没有停止。可是这时停止了,把生灭那一部分的识破掉,相续心灭掉了。灭相续心,就是灭妄想心、生灭心。
「亢二、智果」,成了佛得了佛果,证得的果,一个「理果」,一个「智果」。涅槃果叫理果,菩提果叫「智果」。断烦恼起智慧,一个断果,一个智果。必须先证得断果,你不断烦恼,怎么能得到智果呢?所以说颠倒了还不行。「显现法身」,法身不叫生出来,叫「显现」。法身是众生份上的本觉,本觉被无明烦恼盖覆住,这个时候把无明烦恼破了,法身显现了。智慧呢?般若智慧是本具的,不从心外来,师教之缘只是助缘,不是老师教给你智慧,是老师启发你的智慧。连释迦牟尼佛也是启发我们的智慧,不会给我们智慧,他要是能给我们智慧,我们不是很快成佛了吗?你得自己启发,到这时候法身显现。「智淳净故」,本来的智慧是淳净的,因为被无明染污,所以不淳净。这个时候淳洁清净,「淳」是纯一不杂,「淳净」都是清净的意思。
亥二、问答释成(分二)
角初、问(执真同妄难)
此义云何?
把智净相说明了,「亥二、问答释成」,加一个问答,再解释成就,分二科。「角初、问(执真同妄难)」,「难」是问难,提出问题来难一下,怎么叫做「执真同妄难」?前面说你破了和合识相,灭了相续相,一破一切破,一灭一切灭,空空如也了,哪里有一个智净相没有破、没有灭呢?他以为真心智净相同于妄法,以为可以破、可以灭这样问。我们学大乘法有了信心,常常觉得他这样问多余,但是并不多余,不但外道不懂真妄之法,就是学大乘法的人落到豁达空,认为一空一切空,什么都没有了,不晓得真法不空,它空中有个不空在,所以假若设这个问答。「此义云何?」你怎么说把和合识相破了,相续心灭了,还有个法身显出来,还有个智净相显出来呢?
角二、答(分三)(简妄异真答)
亢初、法
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
「角二、答(…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