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简妄异真答)」,答复他,「简」是拣别,「异」是不同,拣别妄法不同于真法,分三小科。「亢初、法」,先说法。前面说破和合识,灭相续心,就是一切心识。「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和合识的相、相续心的相,统统是因无明而有。「无明之相,不离觉性。」无明只有相,没有性,是依着本觉之性有无明,无明之相离不开觉性。「非可坏」,觉性不可坏。「非不可坏」,无明之相才可坏。
亢二、喻(分四)
氐初、真随妄转喻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氐二、真妄相依喻水相风相不相舍离,氐三、真体不变喻而水非动性。氐四、息妄显真喻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
「亢二、喻」,先说法,法不好了解,再说譬喻,分四小科。「氐初、真随妄转喻」,真法会随着妄法转变,一转变,本觉不显了,变成阿黎耶识,变成相续心,这个道理很不容易懂,说个譬喻来说明。「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本觉性像大海的水,因风吹动起了波浪,成了动相,这是譬喻无明。「氐二、真妄相依喻」,无明只有相,没有性,依的是本觉性,本觉被无明染污而转变,也就是无明动到本觉,这就是众生份上的相,真法与妄法彼此相依。「水相风相」,水的相、风的相合在一起,叫做波浪相。「不相舍离」,两者不相舍离,舍离就不成动的波了。「氐三、真体不变喻」,本觉被无明吹动,它的本性没变。「而水非动性」,水不是以动为性,是以湿为性。「氐四、息妄显真喻」,修行用功作什么呢?就是息灭染妄之法,显露真实之法。「若风止灭,动相则灭」,假若无明风停止,大海上没有风,波浪不起,动相灭了,和合识相、相续心相就灭了。「湿性不坏故」,水以湿为性,坏是坏无明之相,本觉之性,等于水的湿性不可坏。
亢三、合(分七)
氐初、合海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氐二、合风起水成于波浪因无明风动。氐三、合相依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氐四、合水非动性而心非动性。氐五、合风灭若无明灭,氐六、合动相灭相续则灭,氐七、合湿性不坏智性不坏故。
「亢三、合」,分七小科,「氐初、合海」,「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这是拿法来合,众生的自性清净心,就是如来藏心,如来藏是不生不灭的心,这里叫自性清净心,如来藏里面有个自性清净心,这就合没有起波浪时的大海。「氐二、合风起水成于波浪」,「因无明风动」,在众生份上有自性清净心,还有个无明,无明等于风一样,风以动为性,把自性清净心吹动了。「氐三、合相依」,「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本觉心就是真如心,这里叫「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没有形相。义理上有自性清净的相,实际是义相,不是形相。无明风按道理上讲,它的功力很大,业力也很大,它能吹动自性清净心,但是它没有形相,这两个没有形相的东西,在众生位上是彼此相依的。前面讲过,最难懂的就是这个根本问题,哪来的无明?哪来的自性清净心?都是不可解决的问题,就像那位法师答复我的,死路一条。那不是死路一条,他因为成了佛证得法身,依着过来人,才说人人有本觉。没有过来人,没有成佛的人,我们根本不知道。那么是不是佛说一说而已,我们根本不会成佛,那么佛教不是成了一个说游戏话的法了。佛教你依着教理修行,内熏外熏,你能如实修行,结果把无明断掉,你也会证得。没有遇见师教之缘,有的众生有特别的善根,他也能觉悟,那叫做独觉,他看见花开花落,突然间觉悟世间法无常,没有师教,他就觉悟了。他怎么会觉悟呢?他有本觉在,所以佛法叫做实践的哲学,不是空谈理论的哲学。心和无明都没有形相,彼此相依,本觉要是不依着无明,不叫本觉,叫法身。在佛的本位上不叫本觉,是在我们众生份上取名叫本觉,成了佛叫法身。因为无明没有形相,它才依着本觉,本觉再依着无明,不相舍离。「氐四、合水非动性」,「而心非动性」,自性清净心不以动为性,虽然被无明风动了,本性没有改变。「氐五、合风灭」,「若无明灭」,你依法修行,把无明灭掉。「氐六、合动相灭」,「相续则灭」,相续的心相就灭了,这就合到前面破了和合识相,相续心相也灭了。「氐七、合湿性不坏」,「智性不坏故」,这个时候智慧淳净,「智性」就是智慧之性,就是「自性清净心」的性,也就是本觉的性,它不会坏。
戌二、明不思议业相(分二)
亥初、标不思议业相者,亥二、释(分二)角初、依体总标以依智净,能作一切胜妙境界。角二、别辨(分四)亢初、横显业德,广多无量所谓无量功德之相,亢二、竖显业相,深穷来际常无断绝。亢三、显业胜能,无功应机随众生根,自然相应。亢四、显业胜利,益润不虚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戌二、明不思议业相」,前面说随染本觉有二种相,「智净相」,说明把无明灭了,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这时候智慧淳净的相显现出来,它的用处大了。「不思议业相」,不可心思、不可言议的业用之相,我们众生说不清楚、想不到,分二科。
「亥初、标」,先标举出来。「不思议业相者」,一、智净相讲完,再讲二、不思议业相。「亥二、释」,解释,再分二科。「角初、依体总标」,「以依智净,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一者智净相,是即体之相。二者不思议业相,是业用之相。怎么会有不思议业相呢?因为证得淳净的智慧,就起不可思议的妙用,能作一切胜妙境界,利益一切众生。因为众生无量无边,叫一切众生都成佛,证得智净相,证得淳净智慧起的业用,也叫一切不思议境界。境界就是六尘境界,佛度众生离不开六尘,众生的境界不出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境界都会染污清净心,叫尘,尘者染污为义,但是在证得淳净智慧的时候,还是依着六尘作境界,但那是胜妙境界,佛度众生怎么度?他还是依着六尘境界来度,不可思议叫胜妙境界。
「角二、别辨」,再分四小科,「亢初、横显业德,广多无量。」横着说,就是普徧地说,横徧十方,徧一切处,显业用的功德,广多无量。「所谓无量功德之相」,你证得智净相,换句话说,成了佛,你所做的境界之相,都是功德之相。不学佛的人都是造业之相,而且不造善业,尽造恶业,所以众生叫可怜愍者。
第一小科横着说,是按空间说: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第二小科竖着说,是按时间说:过去、现在、未来。「亢二、竖显业相,深穷来际。」竖着说,业用之相甚深,穷尽于未来际。「常无断绝」,你要是成了佛,是一得永得。前面讲过,无明与本觉都是无始,但是无明无始有终,把无明破掉就终尽没有了。本觉是一得永得,尽未来际,无穷无尽。就是我们成了佛以后,永不会当众生,它有不思议的业用,常无断绝。
「亢三、显业胜能,无功应机。」显业用有不可思议殊胜的功能,不假功用,任运自然应众生之机。「随众生根,自然相应」,随着众生的根机,自然相应。自然相应,就是无功应机。怎么自然呢?他成了佛证得智净相,任运自然,不假分别,自然而然能应众生之机。等于「洪钟在架,有扣则鸣」,等于一个大钟在钟架上,小扣则小鸣,大扣则大鸣。你是小乘的根机,佛就应你的机说小乘法;你是大乘的根机,就应你的机说大乘法,但是佛没有分别心。又等于「明镜当台,遇影斯鉴」,光明的镜子放在镜台上,有一个身形,一定照出来,你是大人,给你照大的形相;你是小人,给你照小的形相,但是镜子没有分别心,自然而然有不可思议的功能,有这个业用。
「亢四、显业胜利,益润不虚。」显不可思议业用殊胜的利益,等于下雨润泽一样,绝不会空虚。「种种而现,得利益故。」他成了佛,证得智净相,就起不思议的业用。你是地上菩萨,就看见报身,你能得到真实的利益;你是凡夫小乘,自然看见应化身,结果都叫你得到利益,不会空过。讲到这里,随染本觉二相讲完了。
《会阅笔记》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
前文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徧,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乃明其体也。此乃明其相也。「复次」者,再次说明也。「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者,谓本觉随染法之缘而分别之,则生二种相也。盖本觉理体,不可言「生」、言「二」、言「相」。今以随染还净而显出二种相,斯则「显」故名「生」,非「先无今有」名「生」也。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下面解释这段正文。「前文云」,引前面「午初、略辨始本二觉」,「申初、显本觉体」那段论文,解释怎样叫本觉?「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我们的心体,是妄心之体,妄心没有体,妄心的体就是真心,远离一切虚妄之念,所以解释为真心之体也可以,解释为妄心之体也可以,妄心没有体,妄心之体,就是真心之体。远离了一切妄念,把妄心空掉了。「离念相者」,真心之体离开妄念,是什么相状呢?「等虚空界」,凡夫只执着心在身体里面,这时候离开妄念,忽然心变大了,等于虚空界那么大。「无所不徧」,这个心体徧一切法界。「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一切法性是平等无二之相,我们怎么知道?有过来人,有成佛的人就是如来,他证得的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佛成了佛证得法身,看见一切众生都是佛,一切众生都有…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