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本觉,才说给我们听,现在讲本觉,就是依着如来的平等法身说的。这一段论文引出来做什么呢?「乃明其体也」,明本觉之体。「此乃明其相也」,这一段广明始本二觉,讲本觉,讲随染本觉、性净本觉,是明本觉之相。「『复次』者,再次说明也。」重复次第说明,前面已经说过,本觉是如来的平等法身,这里再次说明本觉。「『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者,谓本觉随染法之缘而分别之,则生二种相也。」随着染法之缘分别本觉,就生二种相。「盖本觉理体」,本觉是真如理体。「不可言『生』、言『二』、言『相』。」一定要随着染法之缘,不随着染法分别,在本觉的本分上,不可以说「生」,不可以说「二」,也不可以说「相」。「今以随染还净而显出二种相」,现在随染法之缘,还到本来的净法上,才显出来这二种相。「斯则『显』故名『生』,非『先无今有』名『生』也。」因为显露出来,所以叫做生,不是以前没有今天有,叫做生,解释这个道理一定要随着染法之缘。
《会阅笔记》
云何为二?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智净相」者,明本觉随染还净之相。「不思议业相」者,本觉还净之后,所起业用之相也。此之二相,若离染缘,则不得成,故云「随染」也。
「云何为二?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这是正文,下面再解释。「『智净相』者,明本觉随染还净之相」,本觉随着染污法的缘,归还它本来的清净相。「『不思议业相』者,本觉还净之后」,本觉被无明所染,现在把无明破掉,还复它本来的清净之后,「所起业用之相也」,自然起不可思议的业用。「此之二相,若离染缘,则不得成」,假若离开染法之缘,这二种相的义理,都不能成立。「故云『随染』也」,所以叫做随染。
《会阅笔记》
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
「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者,谓内依「理法」,外依「教法」,由净法熏习之力,而发心修行也。此在十信三贤位也。「如实修行」者,登地以上,行契真如,故云「如实修行」也。此在十地位也。「满足方便故」者,十地行终,方便之道,悉皆满足也。「破和合识相」者,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而成阿黎耶识。今以「方便道」之力,灭除「和合识」内「生灭」之相,显现「不生不灭」之体,从此破坏「和合识」相也。「灭相续心相」者,染心相续不断,皆因无明之力。无明既尽,染心不得相续,故云「灭相续心相」也。「显现法身,智淳净故」者,根本无明既破,本觉法身,究竟显现。本具之智慧,得以淳净无染也。
再讲什么叫做智净相?「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这是正文,下面再解释。「『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者,谓内依『理法』,外依『教法』」,法有四种:教、理、行、果,这里用上二种,里面是理法的熏习,就是真如理法;外面是教法熏习,就是师教之缘。「由净法熏习之力,而发心修行也。」由净法的熏习,里面有理法熏习,外面有教法熏习,你才发心修行。我们修行就靠熏习的力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解释「香光庄严」,和衣服被香熏一样,衣服本来没有香气,拿香来熏,熏了再熏叫做熏习。雀鸟在空中飞翔时,不停地振动翅膀,它飞了再飞,翅膀一直振动着,要是不振动就落下来,叫做习。所以《论语》第一句话说:「学而时习之。」你要学,学了还要时时熏习,才能得到真正的学问。我们修行也是一样,比方作课诵,早上念、晚上念,今天念、明天念,这是熏习之力。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一千声、一万声、一直念,为什么念那么多?熏习之力。你必须明了熏习之力,才会用功,熏习力量很大,明白熏习的义理,你就会修行。前天有一位信徒请我到三峡去看他的佛堂,那天我得一个利益,那位信徒开车,沿途放四字佛号录音带,我在车上心里跟着念佛,我得了熏习之力,回来一直到睡觉,好像还听到录音带的佛号,心里还跟着念阿弥陀佛,我就晓得熏习之力很大!明白了熏习的力量,你就会修行,切不可懈怠放逸!不修行怎么断烦恼?怎么破和合识、灭相续心?因为有熏习之教法力,而发心修行。「此在十信三贤位也」,十信位、三贤位,还都需要熏习之力。「『如实修行』者,登地以上,行契真如,故云『如实修行』也。」登地以上,修行的行门与真如相契合,所以叫如实修行。「此在十地位也」,十地位的菩萨,才叫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者,十地行终,方便之道,悉皆满足也。」「十地行终」,就是十地穷尽,在成佛之前所修的道法,都叫方便道,十地以后所修方便之道统统圆满具足。
「『破和合识相』者,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而成阿黎耶识。今以『方便道』之力,灭除『和合识』内『生灭』之相」,阿黎耶识有二部分,一个不生灭,一个生灭,把生灭的相破掉了。「显现『不生不灭』之体,从此破坏『和合识』相也。」显现不生不灭法,不能和合了,和合识相阿黎耶识被打破了,按法相宗讲,这就证得大圆镜智。「『灭相续心相』者,染心相续不断,皆因无明之力。」因为有无明在熏习真如,所以叫你念念不停,起相续心。「无明既尽,染心不得相续,故云『灭相续心相』也。」现在无明断尽,把染污心、妄想心灭掉了。「『显现法身,智淳净故』者」,解释这二句。「根本无明既破」,枝末无明破了,根本无明也破了。「本觉法身,究竟显现。」在众生份上叫本觉,在如来份上叫法身,真如出缠名为法身,法身究竟显现。「本具之智慧,得以淳净无染也。」本来具有的智慧,能够淳净无染,所以叫做智净相。
《会阅笔记》
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
「无明之相」,「不离」随染本「觉」之「性」也。「非可坏」者,无明之性,即是觉性,故其性不可坏也。「非不可坏」者,无明之相,虚妄不实,故其相非不可坏也。
「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这是正文,下面再解释。「『无相之相』,『不离』随染本『觉』之『性』也。」无明依着本觉之性,无明没有性,只有相,所以叫随染本觉。「『非可坏』者,无明之性,即是觉性,故其性不可坏也。」无明没有性,它的性就是本觉之性,所以不可坏。「『非不可坏』者,无明之相」,性、相二字一定要分清楚,无明是「虚妄不实」的。「故其相非不可坏也」,无明之相可以坏,因为是虚妄不实的东西,智净相讲完了。
《会阅笔记》
不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相,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不思议业相」者,谓圆证本觉之后,而有不可心思、不可言议,微妙业用之相也。「以依智净,能作一切胜妙境界」者,谓依此清净智慧而能与众生作一切殊胜微妙之境界也。利益众生之境界,不出六尘,所谓「示现微妙色,出于妙音声,令嗅佛戒香,与佛妙法味,使觉三昧触,令知深妙法」,故名胜妙境界也。
「不可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这是正文,下面再解释。「『不思议业相』者,谓圆证本觉之后」,圆满证得本觉之后,「而有不可心思、不可言议,微妙业用之相也。」「不思议」,就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议。怎么不可心思,不可言议?怎么会有微妙的业用之相?「『以依智净,能作一切胜妙境界』者」,因为依着智净相起的业用,能作一切胜妙境界。「谓依此清净智慧」,就是智净相。「而能与一切众生作一切殊胜微妙之境界也。」「利益众生之境界,不出六尘」,内六根、外六尘,境界是心外境界,不出六尘境界。「所谓示现微妙色」,佛示现殊胜的境界,不出六尘,第一是色尘,佛示现的微妙色,像化身佛,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都是不可思议的微妙色。报身佛,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好有无量庄严,都是不可思议微妙之色。「出于妙音声」,第二是声尘,如佛说法微妙音声。「令嗅佛戒香」,第三是香尘,你要持佛戒,戒有戒香,包括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既然取名叫香,都属于嗅觉。「与佛妙法味」,第四是味尘,「与」是给与,给与众生妙法的滋味,。「使觉三昧触」,第五是触尘,你能入到三昧,有三昧之乐,等于不可思议的触尘。「令知深妙法」,第六是法尘,令众生知道佛甚深微妙之法。「故名胜妙境界也」,境界不出这六尘境界,佛度众生也不出这六尘境界,但是在佛份上,成了一个胜妙境界。
讲到这里,我再说几句:我们要是供养三宝,用什么东西供养?不出六尘境界,你离开六尘没有办法供养。你说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法供养不是法尘吗?你离不开六尘境界,六尘境界是尘,尘者染污之义,是害众生的。你学会了佛法,你要做功德,把害人的六尘,变成功德的境界,你自己得利益。你去烧香,不是香尘吗?你唱赞子、念经,不是声尘吗?你讲经说法给众生听,不是声尘吗?如此类推,你想做功德,离不开六尘,这就是你会利用六尘,不叫它染污,叫它多做功德。这叫:「烦恼即菩提。」你懂得佛法,就知道佛法的妙,你不要逃避现实。二乘人不懂这个道理,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他要逃出三界,住偏空境界,不管众生的事,他…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