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P37

  ..续本文上一页不会利用六尘。大乘佛法不可思议,染污众生的六尘境界,会用就做功德,就在六尘境界做,六尘境界变成自利的功德境界。你利益众生离不开六尘,那么六尘更胜妙了,你能令众生得利益,这就是修大乘法不可思议的妙用。这是引起胜妙功德的六尘,上面这偈颂,是解释胜妙境界。

  「午二、广明二觉」,「未初、广明始觉」,究竟觉与非究竟觉,分成四个位,始觉已讲过。「未二、明本觉」,再分二科。第一、随染本觉,随着染法之缘,生二种相。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随染本觉讲完了,现在讲第二、性净本觉。

  申二、明性净本觉(分二)

  酉初、总标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

  「申二、明性净本觉」,辨明本觉的自性本来清净,虽在染法之中,不被染法所染,再分二科。

  「酉初、总标」,「复次觉体相者」,重复次第说明性净本觉之体、相。本觉之相是即体之相,不是另外有一个本觉的相,就是按义理上说明,叫义相,也叫即体之相,所以连体带相算一个名词。「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性净本觉有四种大义,周徧法界叫大。说个比喻,「与虚空等」,虚空是周徧之义,无所不徧,等于本觉之体相无法不徧,周徧法界。「犹如净镜」,有如清净的镜子。为什么连举两个比喻呢?譬喻法有一个原则:法喻相契,你说的比喻,跟你说的法要齐等。你说的比喻跟法不齐等,不如不比喻,结果把法比喻得反而不明了。性净本觉是周徧的大,拿虚空来比喻就对了,法喻相契。但是它有四种大义,虚空只有一种,没有四种大义,所以再加上镜子的比喻,镜子可以分四种,但是没有周徧之义。因为找不到四种周徧的比喻,不得已连举两种比喻。

  酉二、别释(分四)戌初、如实空镜(分二)

  云何为四?亥初、标一者如实空镜。亥二、释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

  「酉二、别释」,分别解释,分四科,就是有四种大义。「戌初、如实空镜」,再分二科,「云何为四?」哪四种呢?「亥初、标」,「一者如实空镜。」「如实空」,如于真如之实性,本来是空无妄染。「亥二、释」,解释什么叫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心境界相」,这个心不是真心,叫颠倒心,这境界叫虚妄境,叫倒心妄境。我们凡夫都是颠倒心,所见的境界,都不是真实的境界,都是虚妄的境界,都是倒心妄境。倒心妄境,在自性清净的本觉理体上根本没有,叫如实空。如实空,就是本觉之实体不空,空倒心妄境之相。「无法可现」,有现在一切境界相,怎么会空呢?境界相是虚妄的境界,等于作梦的境界,虚妄不实。你以为梦境是实有的境界,是颠倒上再加颠倒,所以梦醒了以后,心中无法可现,虚妄之法现不出来。为什么不能现呢?「非觉照义故」,它没有觉照的义理,比如「病眼见空华」,病眼等于颠倒心,空华等于虚妄的境界。看到虚空有花,是你的眼睛生病,我看没有花。空中花不是觉照之义,是虚妄之法,在本觉理体上没有觉照的义理。等于用清净的镜子照兔角,小白兔头上只有耳朵,哪有角呢?你拿镜子照小白兔,怎么照也照不出兔角,因为它根本没有角。所以虚妄的境界,都是颠倒心执着出来的,在本觉理体上,没有觉照之义。一切皆空,本觉的理体不空,叫「如实」。「空」,空一切倒心妄境,不但妄境空,倒心也空。妄境,等于作梦的境界;倒心,等于作梦的心,统统是空的。

  戌二、因熏习镜(分二)

  亥初、标二者因熏习镜。亥二、释(分二)角初、能作现法之因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角二、作内熏之因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

  「戌二、因熏习镜」,分二科,「亥初、标」,「二者因熏习镜」,「亥二、释」,解释什么叫因熏习镜?再分二科,「角初、能作现法之因」,一切法性净本觉可以显现出来,它是一切法的因,所以叫因熏习镜。这是先讲因,它能现一切诸法之相,「谓如实不空」,前面讲真如有二种义理,一者如实空,空无妄染。二者如实不空,具足无漏性功德。这个「如实不空」,不光具足无漏性功德,还能现一切法,为一切法的因。

  「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性净本觉为一切诸法之因,能现一切世间法,世间法是虚妄不实的法,都能于本觉理体中显现。「不出」,本觉理体能现世间诸法,但是不是从本觉理体之内生出来,必须等待无明的助缘,熏动本觉理体,才能生出来世间诸法。没有无明,本觉理体根本不生世间诸法,所以「不由内出」。「不入」,可是也「不假外入」,也不是本觉理体以外的世间诸法,入到本觉理体现出来的相,因为无明也是本觉理体的一部分,不在本觉之外。我们众生的心,有本觉,有无明,一切诸法境界是怎么生的?不由本觉之内出,因为要等待无明来助缘。也不从本觉之外入,因为无明也在本觉之内,不在本觉之外。

  「不失」,不错失、不失误,遇着染缘,它生染法;遇着净缘,它生净法。一切世间法只要有因缘聚会,缘聚则生,决定不会错误。「不坏」,「坏」是破损之意。缘生之法,当体都是真如实性,不会破坏、不会损坏,因为一切法皆真,一切法皆如,所以不坏。

  「常住一心」,性净本觉在哪里?就在一切世间差别相上,就是常住一心。一切世间法都有生、住、异、灭,叫无常。生、住、异、灭是虚幻之相,在性净本觉的理体上,不为四相所迁,你尽管生、住、异、灭,那等于作梦的境界一样。就是虚妄之法在生、住、异、灭,而本觉理体常住不动。没有生的心、住的心、异的心、灭的心,它是平等一心。为什么一切世间法,有生、住、异、灭,而「常住一心」呢?「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一切法只有虚幻的假相,它的本体是性净本觉,就是真实之性。离开真实之性,生不出来世间妄法,所以前面讲真如,一切法皆真,一切法皆如,就是说性净本觉,就在世间一切法上。你能透过它的假相,你就开悟了,悟到常住一心。悟到常住一心,你再回头看世间的假相,一切世间法皆是真实之性。

  「角二、作内熏因」,「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因熏习镜有二种义理,一、它能现世间一切法,为世间法的因,无明是世间法的缘。二、它能作内熏之因。内熏、外熏,前面讲过。内熏就是真如内熏,真如在生灭门里叫本觉。性净本觉,在染污法之中,不被染污法所染,它的「智体不动」。前面讲始觉智、本觉理,但是智不异于理,始觉不异于本觉,始觉是依着本觉起的。智慧之体,就是本觉的理体,本觉的理体具足智慧,叫「智体」。「智体不动」,为什么不说理体不动呢?因为本觉要起功能,要熏众生,用智慧来熏。「具足无漏,熏众生故。」一切无漏法,就是无漏的智慧,它都具足,无欠无缺,在内心之中,它熏习众生。

  一切世界虚妄之法,本觉可以作因,怎么不能生出世间法?因为必须等待无明之缘才能生。本觉具足无漏的智慧,怎么不把众生都熏成佛呢?还得等待净法之缘,必须有师教之缘作外熏。内熏是因,外熏是缘,你才能发心修行,才能成佛,这就叫一切法从因缘生。一切世间染污法从因缘生,一切出世间清净法也是从因缘生。这里是讲因,它给染法作因,也给净法作因,而且它还有一种功能,能在内心之中熏习众生。

  戌三、法出离镜(分二)

  亥初、标三者法出离镜。亥二、释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离合和相,淳净明故。

  「戌三、法出离镜」,分二科,「亥初、标」,「三者法出离镜」,「亥二、释」,解释,「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离合和相,淳净明故。」「谓不空法」,这法就是本觉之法,就是前面讲如实不空的本觉。如实不空者,它具足无漏的功德,在我们众生份上怎么显不出来?有因无缘所以显不出来,必须等待师教之缘,要有外缘来熏它才能显出来。「出离烦恼碍、智碍」,玄奘法师新翻译叫烦恼障,障就是碍。烦恼障,就是贪、瞋、痴等烦恼。烦恼就是昏烦恼乱,令众生身心不安。我们学佛法就是要认识烦恼,认识了烦恼要修行,断除烦恼。本觉理体、本觉智慧,不是你修出来的,它本来具足,无欠无缺。那么修行作什么?断烦恼。为什么要断烦恼?它害众生昏烦恼乱,你不学佛法,叫愚痴颠倒,昏烦恼乱活该。我们学佛法的人不去断烦恼,那就是颠倒,自己对不起自己,没有苦头找苦头。比如你在听课,贪心动起来,昏烦恼乱;你动了瞋恨心,昏烦恼乱。我在这里苦口婆心跟你讲,你一句也没有听懂,为什么?因为你心里面在动烦恼,昏烦恼乱。昏就是痴暗之性,不但不能听课求解,也不能打坐修定,吃饭吃不下,睡觉也睡不着。所以你要晓得,烦恼是昏烦恼乱之性,不仅现在吃了它的苦头,你永远不能证得涅槃。「碍」是障碍,不能证涅槃,因为涅槃是寂静之性,昏烦恼乱是不安不定、不寂不静,你想证得涅槃之理,永远没有希望。你连打坐都不能,怎么能静下来呢?所以说涅槃之理,被烦恼障碍住了。

  「智碍」,「智」就是菩提智,智碍能障碍菩提智慧。无漏智慧生出来,能了知一切法真实之性,实相理体什么样子?必须得有智慧来悟得、证得,你被智碍障碍住了,永远生不出来无漏智慧,没有无漏智慧,永远不能证得菩提果。智碍,玄奘法师新翻译叫所知障,你所知的佛法,它都给你障碍到了。「烦恼障」,烦恼即是障。「所知障」,所知不是障,它能障所知。烦恼障是由我执生出来的,你把我执观空,烦恼断除。「智碍」也叫所知障,由法执执着出来,你证得法空,起了法空的智慧,把智碍…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