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會利用六塵。大乘佛法不可思議,染汙衆生的六塵境界,會用就做功德,就在六塵境界做,六塵境界變成自利的功德境界。你利益衆生離不開六塵,那麼六塵更勝妙了,你能令衆生得利益,這就是修大乘法不可思議的妙用。這是引起勝妙功德的六塵,上面這偈頌,是解釋勝妙境界。
「午二、廣明二覺」,「未初、廣明始覺」,究竟覺與非究竟覺,分成四個位,始覺已講過。「未二、明本覺」,再分二科。第一、隨染本覺,隨著染法之緣,生二種相。一者智淨相,二者不思議業相。隨染本覺講完了,現在講第二、性淨本覺。
申二、明性淨本覺(分二)
酉初、總標
複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
「申二、明性淨本覺」,辨明本覺的自性本來清淨,雖在染法之中,不被染法所染,再分二科。
「酉初、總標」,「複次覺體相者」,重複次第說明性淨本覺之體、相。本覺之相是即體之相,不是另外有一個本覺的相,就是按義理上說明,叫義相,也叫即體之相,所以連體帶相算一個名詞。「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性淨本覺有四種大義,周徧法界叫大。說個比喻,「與虛空等」,虛空是周徧之義,無所不徧,等于本覺之體相無法不徧,周徧法界。「猶如淨鏡」,有如清淨的鏡子。爲什麼連舉兩個比喻呢?譬喻法有一個原則:法喻相契,你說的比喻,跟你說的法要齊等。你說的比喻跟法不齊等,不如不比喻,結果把法比喻得反而不明了。性淨本覺是周徧的大,拿虛空來比喻就對了,法喻相契。但是它有四種大義,虛空只有一種,沒有四種大義,所以再加上鏡子的比喻,鏡子可以分四種,但是沒有周徧之義。因爲找不到四種周徧的比喻,不得已連舉兩種比喻。
酉二、別釋(分四)戌初、如實空鏡(分二)
雲何爲四?亥初、標一者如實空鏡。亥二、釋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非覺照義故。
「酉二、別釋」,分別解釋,分四科,就是有四種大義。「戌初、如實空鏡」,再分二科,「雲何爲四?」哪四種呢?「亥初、標」,「一者如實空鏡。」「如實空」,如于真如之實性,本來是空無妄染。「亥二、釋」,解釋什麼叫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心境界相」,這個心不是真心,叫顛倒心,這境界叫虛妄境,叫倒心妄境。我們凡夫都是顛倒心,所見的境界,都不是真實的境界,都是虛妄的境界,都是倒心妄境。倒心妄境,在自性清淨的本覺理體上根本沒有,叫如實空。如實空,就是本覺之實體不空,空倒心妄境之相。「無法可現」,有現在一切境界相,怎麼會空呢?境界相是虛妄的境界,等于作夢的境界,虛妄不實。你以爲夢境是實有的境界,是顛倒上再加顛倒,所以夢醒了以後,心中無法可現,虛妄之法現不出來。爲什麼不能現呢?「非覺照義故」,它沒有覺照的義理,比如「病眼見空華」,病眼等于顛倒心,空華等于虛妄的境界。看到虛空有花,是你的眼睛生病,我看沒有花。空中花不是覺照之義,是虛妄之法,在本覺理體上沒有覺照的義理。等于用清淨的鏡子照兔角,小白兔頭上只有耳朵,哪有角呢?你拿鏡子照小白兔,怎麼照也照不出兔角,因爲它根本沒有角。所以虛妄的境界,都是顛倒心執著出來的,在本覺理體上,沒有覺照之義。一切皆空,本覺的理體不空,叫「如實」。「空」,空一切倒心妄境,不但妄境空,倒心也空。妄境,等于作夢的境界;倒心,等于作夢的心,統統是空的。
戌二、因熏習鏡(分二)
亥初、標二者因熏習鏡。亥二、釋(分二)角初、能作現法之因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于中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角二、作內熏之因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衆生故。
「戌二、因熏習鏡」,分二科,「亥初、標」,「二者因熏習鏡」,「亥二、釋」,解釋什麼叫因熏習鏡?再分二科,「角初、能作現法之因」,一切法性淨本覺可以顯現出來,它是一切法的因,所以叫因熏習鏡。這是先講因,它能現一切諸法之相,「謂如實不空」,前面講真如有二種義理,一者如實空,空無妄染。二者如實不空,具足無漏性功德。這個「如實不空」,不光具足無漏性功德,還能現一切法,爲一切法的因。
「一切世間境界,悉于中現」,性淨本覺爲一切諸法之因,能現一切世間法,世間法是虛妄不實的法,都能于本覺理體中顯現。「不出」,本覺理體能現世間諸法,但是不是從本覺理體之內生出來,必須等待無明的助緣,熏動本覺理體,才能生出來世間諸法。沒有無明,本覺理體根本不生世間諸法,所以「不由內出」。「不入」,可是也「不假外入」,也不是本覺理體以外的世間諸法,入到本覺理體現出來的相,因爲無明也是本覺理體的一部分,不在本覺之外。我們衆生的心,有本覺,有無明,一切諸法境界是怎麼生的?不由本覺之內出,因爲要等待無明來助緣。也不從本覺之外入,因爲無明也在本覺之內,不在本覺之外。
「不失」,不錯失、不失誤,遇著染緣,它生染法;遇著淨緣,它生淨法。一切世間法只要有因緣聚會,緣聚則生,決定不會錯誤。「不壞」,「壞」是破損之意。緣生之法,當體都是真如實性,不會破壞、不會損壞,因爲一切法皆真,一切法皆如,所以不壞。
「常住一心」,性淨本覺在哪裏?就在一切世間差別相上,就是常住一心。一切世間法都有生、住、異、滅,叫無常。生、住、異、滅是虛幻之相,在性淨本覺的理體上,不爲四相所遷,你盡管生、住、異、滅,那等于作夢的境界一樣。就是虛妄之法在生、住、異、滅,而本覺理體常住不動。沒有生的心、住的心、異的心、滅的心,它是平等一心。爲什麼一切世間法,有生、住、異、滅,而「常住一心」呢?「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一切法只有虛幻的假相,它的本體是性淨本覺,就是真實之性。離開真實之性,生不出來世間妄法,所以前面講真如,一切法皆真,一切法皆如,就是說性淨本覺,就在世間一切法上。你能透過它的假相,你就開悟了,悟到常住一心。悟到常住一心,你再回頭看世間的假相,一切世間法皆是真實之性。
「角二、作內熏因」,「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衆生故。」因熏習鏡有二種義理,一、它能現世間一切法,爲世間法的因,無明是世間法的緣。二、它能作內熏之因。內熏、外熏,前面講過。內熏就是真如內熏,真如在生滅門裏叫本覺。性淨本覺,在染汙法之中,不被染汙法所染,它的「智體不動」。前面講始覺智、本覺理,但是智不異于理,始覺不異于本覺,始覺是依著本覺起的。智慧之體,就是本覺的理體,本覺的理體具足智慧,叫「智體」。「智體不動」,爲什麼不說理體不動呢?因爲本覺要起功能,要熏衆生,用智慧來熏。「具足無漏,熏衆生故。」一切無漏法,就是無漏的智慧,它都具足,無欠無缺,在內心之中,它熏習衆生。
一切世界虛妄之法,本覺可以作因,怎麼不能生出世間法?因爲必須等待無明之緣才能生。本覺具足無漏的智慧,怎麼不把衆生都熏成佛呢?還得等待淨法之緣,必須有師教之緣作外熏。內熏是因,外熏是緣,你才能發心修行,才能成佛,這就叫一切法從因緣生。一切世間染汙法從因緣生,一切出世間清淨法也是從因緣生。這裏是講因,它給染法作因,也給淨法作因,而且它還有一種功能,能在內心之中熏習衆生。
戌叁、法出離鏡(分二)
亥初、標叁者法出離鏡。亥二、釋謂不空法,出煩惱礙、智礙,離合和相,淳淨明故。
「戌叁、法出離鏡」,分二科,「亥初、標」,「叁者法出離鏡」,「亥二、釋」,解釋,「謂不空法,出煩惱礙、智礙,離合和相,淳淨明故。」「謂不空法」,這法就是本覺之法,就是前面講如實不空的本覺。如實不空者,它具足無漏的功德,在我們衆生份上怎麼顯不出來?有因無緣所以顯不出來,必須等待師教之緣,要有外緣來熏它才能顯出來。「出離煩惱礙、智礙」,玄奘法師新翻譯叫煩惱障,障就是礙。煩惱障,就是貪、瞋、癡等煩惱。煩惱就是昏煩惱亂,令衆生身心不安。我們學佛法就是要認識煩惱,認識了煩惱要修行,斷除煩惱。本覺理體、本覺智慧,不是你修出來的,它本來具足,無欠無缺。那麼修行作什麼?斷煩惱。爲什麼要斷煩惱?它害衆生昏煩惱亂,你不學佛法,叫愚癡顛倒,昏煩惱亂活該。我們學佛法的人不去斷煩惱,那就是顛倒,自己對不起自己,沒有苦頭找苦頭。比如你在聽課,貪心動起來,昏煩惱亂;你動了瞋恨心,昏煩惱亂。我在這裏苦口婆心跟你講,你一句也沒有聽懂,爲什麼?因爲你心裏面在動煩惱,昏煩惱亂。昏就是癡暗之性,不但不能聽課求解,也不能打坐修定,吃飯吃不下,睡覺也睡不著。所以你要曉得,煩惱是昏煩惱亂之性,不僅現在吃了它的苦頭,你永遠不能證得涅槃。「礙」是障礙,不能證涅槃,因爲涅槃是寂靜之性,昏煩惱亂是不安不定、不寂不靜,你想證得涅槃之理,永遠沒有希望。你連打坐都不能,怎麼能靜下來呢?所以說涅槃之理,被煩惱障礙住了。
「智礙」,「智」就是菩提智,智礙能障礙菩提智慧。無漏智慧生出來,能了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實相理體什麼樣子?必須得有智慧來悟得、證得,你被智礙障礙住了,永遠生不出來無漏智慧,沒有無漏智慧,永遠不能證得菩提果。智礙,玄奘法師新翻譯叫所知障,你所知的佛法,它都給你障礙到了。「煩惱障」,煩惱即是障。「所知障」,所知不是障,它能障所知。煩惱障是由我執生出來的,你把我執觀空,煩惱斷除。「智礙」也叫所知障,由法執執著出來,你證得法空,起了法空的智慧,把智礙…
《大乘起信論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