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上)▪P36

  ..續本文上一頁本覺,才說給我們聽,現在講本覺,就是依著如來的平等法身說的。這一段論文引出來做什麼呢?「乃明其體也」,明本覺之體。「此乃明其相也」,這一段廣明始本二覺,講本覺,講隨染本覺、性淨本覺,是明本覺之相。「『複次』者,再次說明也。」重複次第說明,前面已經說過,本覺是如來的平等法身,這裏再次說明本覺。「『本覺隨染分別,生二種相』者,謂本覺隨染法之緣而分別之,則生二種相也。」隨著染法之緣分別本覺,就生二種相。「蓋本覺理體」,本覺是真如理體。「不可言『生』、言『二』、言『相』。」一定要隨著染法之緣,不隨著染法分別,在本覺的本分上,不可以說「生」,不可以說「二」,也不可以說「相」。「今以隨染還淨而顯出二種相」,現在隨染法之緣,還到本來的淨法上,才顯出來這二種相。「斯則『顯』故名『生』,非『先無今有』名『生』也。」因爲顯露出來,所以叫做生,不是以前沒有今天有,叫做生,解釋這個道理一定要隨著染法之緣。

  《會閱筆記》

  雲何爲二?一者智淨相,二者不思議業相。

  「智淨相」者,明本覺隨染還淨之相。「不思議業相」者,本覺還淨之後,所起業用之相也。此之二相,若離染緣,則不得成,故雲「隨染」也。

  「雲何爲二?一者智淨相,二者不思議業相。」這是正文,下面再解釋。「『智淨相』者,明本覺隨染還淨之相」,本覺隨著染汙法的緣,歸還它本來的清淨相。「『不思議業相』者,本覺還淨之後」,本覺被無明所染,現在把無明破掉,還複它本來的清淨之後,「所起業用之相也」,自然起不可思議的業用。「此之二相,若離染緣,則不得成」,假若離開染法之緣,這二種相的義理,都不能成立。「故雲『隨染』也」,所以叫做隨染。

  《會閱筆記》

  智淨相者,謂依法力熏習,如實修行,滿足方便故。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顯現法身,智淳淨故。

  「智淨相者,謂依法力熏習」者,謂內依「理法」,外依「教法」,由淨法熏習之力,而發心修行也。此在十信叁賢位也。「如實修行」者,登地以上,行契真如,故雲「如實修行」也。此在十地位也。「滿足方便故」者,十地行終,方便之道,悉皆滿足也。「破和合識相」者,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而成阿黎耶識。今以「方便道」之力,滅除「和合識」內「生滅」之相,顯現「不生不滅」之體,從此破壞「和合識」相也。「滅相續心相」者,染心相續不斷,皆因無明之力。無明既盡,染心不得相續,故雲「滅相續心相」也。「顯現法身,智淳淨故」者,根本無明既破,本覺法身,究竟顯現。本具之智慧,得以淳淨無染也。

  再講什麼叫做智淨相?「智淨相者,謂依法力熏習,如實修行,滿足方便故。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顯現法身,智淳淨故。」這是正文,下面再解釋。「『智淨相者,謂依法力熏習』者,謂內依『理法』,外依『教法』」,法有四種:教、理、行、果,這裏用上二種,裏面是理法的熏習,就是真如理法;外面是教法熏習,就是師教之緣。「由淨法熏習之力,而發心修行也。」由淨法的熏習,裏面有理法熏習,外面有教法熏習,你才發心修行。我們修行就靠熏習的力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解釋「香光莊嚴」,和衣服被香熏一樣,衣服本來沒有香氣,拿香來熏,熏了再熏叫做熏習。雀鳥在空中飛翔時,不停地振動翅膀,它飛了再飛,翅膀一直振動著,要是不振動就落下來,叫做習。所以《論語》第一句話說:「學而時習之。」你要學,學了還要時時熏習,才能得到真正的學問。我們修行也是一樣,比方作課誦,早上念、晚上念,今天念、明天念,這是熏習之力。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一千聲、一萬聲、一直念,爲什麼念那麼多?熏習之力。你必須明了熏習之力,才會用功,熏習力量很大,明白熏習的義理,你就會修行。前天有一位信徒請我到叁峽去看他的佛堂,那天我得一個利益,那位信徒開車,沿途放四字佛號錄音帶,我在車上心裏跟著念佛,我得了熏習之力,回來一直到睡覺,好像還聽到錄音帶的佛號,心裏還跟著念阿彌陀佛,我就曉得熏習之力很大!明白了熏習的力量,你就會修行,切不可懈怠放逸!不修行怎麼斷煩惱?怎麼破和合識、滅相續心?因爲有熏習之教法力,而發心修行。「此在十信叁賢位也」,十信位、叁賢位,還都需要熏習之力。「『如實修行』者,登地以上,行契真如,故雲『如實修行』也。」登地以上,修行的行門與真如相契合,所以叫如實修行。「此在十地位也」,十地位的菩薩,才叫如實修行。「『滿足方便故』者,十地行終,方便之道,悉皆滿足也。」「十地行終」,就是十地窮盡,在成佛之前所修的道法,都叫方便道,十地以後所修方便之道統統圓滿具足。

  「『破和合識相』者,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而成阿黎耶識。今以『方便道』之力,滅除『和合識』內『生滅』之相」,阿黎耶識有二部分,一個不生滅,一個生滅,把生滅的相破掉了。「顯現『不生不滅』之體,從此破壞『和合識』相也。」顯現不生不滅法,不能和合了,和合識相阿黎耶識被打破了,按法相宗講,這就證得大圓鏡智。「『滅相續心相』者,染心相續不斷,皆因無明之力。」因爲有無明在熏習真如,所以叫你念念不停,起相續心。「無明既盡,染心不得相續,故雲『滅相續心相』也。」現在無明斷盡,把染汙心、妄想心滅掉了。「『顯現法身,智淳淨故』者」,解釋這二句。「根本無明既破」,枝末無明破了,根本無明也破了。「本覺法身,究竟顯現。」在衆生份上叫本覺,在如來份上叫法身,真如出纏名爲法身,法身究竟顯現。「本具之智慧,得以淳淨無染也。」本來具有的智慧,能夠淳淨無染,所以叫做智淨相。

  《會閱筆記》

  無明之相,不離覺性。非可壞,非不可壞。

  「無明之相」,「不離」隨染本「覺」之「性」也。「非可壞」者,無明之性,即是覺性,故其性不可壞也。「非不可壞」者,無明之相,虛妄不實,故其相非不可壞也。

  「無明之相,不離覺性。非可壞,非不可壞。」這是正文,下面再解釋。「『無相之相』,『不離』隨染本『覺』之『性』也。」無明依著本覺之性,無明沒有性,只有相,所以叫隨染本覺。「『非可壞』者,無明之性,即是覺性,故其性不可壞也。」無明沒有性,它的性就是本覺之性,所以不可壞。「『非不可壞』者,無明之相」,性、相二字一定要分清楚,無明是「虛妄不實」的。「故其相非不可壞也」,無明之相可以壞,因爲是虛妄不實的東西,智淨相講完了。

  《會閱筆記》

  不思議業相者,以依智淨相,能作一切勝妙境界。所謂無量功德之相,常無斷絕。隨衆生根,自然相應,種種而現,得利益故。

  「不思議業相」者,謂圓證本覺之後,而有不可心思、不可言議,微妙業用之相也。「以依智淨,能作一切勝妙境界」者,謂依此清淨智慧而能與衆生作一切殊勝微妙之境界也。利益衆生之境界,不出六塵,所謂「示現微妙色,出于妙音聲,令嗅佛戒香,與佛妙法味,使覺叁昧觸,令知深妙法」,故名勝妙境界也。

  「不可思議業相者,以依智淨,能作一切勝妙境界。所謂無量功德之相,常無斷絕。隨衆生根,自然相應,種種而現,得利益故。」這是正文,下面再解釋。「『不思議業相』者,謂圓證本覺之後」,圓滿證得本覺之後,「而有不可心思、不可言議,微妙業用之相也。」「不思議」,就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議。怎麼不可心思,不可言議?怎麼會有微妙的業用之相?「『以依智淨,能作一切勝妙境界』者」,因爲依著智淨相起的業用,能作一切勝妙境界。「謂依此清淨智慧」,就是智淨相。「而能與一切衆生作一切殊勝微妙之境界也。」「利益衆生之境界,不出六塵」,內六根、外六塵,境界是心外境界,不出六塵境界。「所謂示現微妙色」,佛示現殊勝的境界,不出六塵,第一是色塵,佛示現的微妙色,像化身佛,丈六金身、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都是不可思議的微妙色。報身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好有無量莊嚴,都是不可思議微妙之色。「出于妙音聲」,第二是聲塵,如佛說法微妙音聲。「令嗅佛戒香」,第叁是香塵,你要持佛戒,戒有戒香,包括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既然取名叫香,都屬于嗅覺。「與佛妙法味」,第四是味塵,「與」是給與,給與衆生妙法的滋味,。「使覺叁昧觸」,第五是觸塵,你能入到叁昧,有叁昧之樂,等于不可思議的觸塵。「令知深妙法」,第六是法塵,令衆生知道佛甚深微妙之法。「故名勝妙境界也」,境界不出這六塵境界,佛度衆生也不出這六塵境界,但是在佛份上,成了一個勝妙境界。

  講到這裏,我再說幾句:我們要是供養叁寶,用什麼東西供養?不出六塵境界,你離開六塵沒有辦法供養。你說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法供養不是法塵嗎?你離不開六塵境界,六塵境界是塵,塵者染汙之義,是害衆生的。你學會了佛法,你要做功德,把害人的六塵,變成功德的境界,你自己得利益。你去燒香,不是香塵嗎?你唱贊子、念經,不是聲塵嗎?你講經說法給衆生聽,不是聲塵嗎?如此類推,你想做功德,離不開六塵,這就是你會利用六塵,不叫它染汙,叫它多做功德。這叫:「煩惱即菩提。」你懂得佛法,就知道佛法的妙,你不要逃避現實。二乘人不懂這個道理,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他要逃出叁界,住偏空境界,不管衆生的事,他…

《大乘起信論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