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簡妄異真答)」,答複他,「簡」是揀別,「異」是不同,揀別妄法不同于真法,分叁小科。「亢初、法」,先說法。前面說破和合識,滅相續心,就是一切心識。「以一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和合識的相、相續心的相,統統是因無明而有。「無明之相,不離覺性。」無明只有相,沒有性,是依著本覺之性有無明,無明之相離不開覺性。「非可壞」,覺性不可壞。「非不可壞」,無明之相才可壞。
亢二、喻(分四)
氐初、真隨妄轉喻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氐二、真妄相依喻水相風相不相舍離,氐叁、真體不變喻而水非動性。氐四、息妄顯真喻若風止滅,動相則滅,濕性不壞故。
「亢二、喻」,先說法,法不好了解,再說譬喻,分四小科。「氐初、真隨妄轉喻」,真法會隨著妄法轉變,一轉變,本覺不顯了,變成阿黎耶識,變成相續心,這個道理很不容易懂,說個譬喻來說明。「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本覺性像大海的水,因風吹動起了波浪,成了動相,這是譬喻無明。「氐二、真妄相依喻」,無明只有相,沒有性,依的是本覺性,本覺被無明染汙而轉變,也就是無明動到本覺,這就是衆生份上的相,真法與妄法彼此相依。「水相風相」,水的相、風的相合在一起,叫做波浪相。「不相舍離」,兩者不相舍離,舍離就不成動的波了。「氐叁、真體不變喻」,本覺被無明吹動,它的本性沒變。「而水非動性」,水不是以動爲性,是以濕爲性。「氐四、息妄顯真喻」,修行用功作什麼呢?就是息滅染妄之法,顯露真實之法。「若風止滅,動相則滅」,假若無明風停止,大海上沒有風,波浪不起,動相滅了,和合識相、相續心相就滅了。「濕性不壞故」,水以濕爲性,壞是壞無明之相,本覺之性,等于水的濕性不可壞。
亢叁、合(分七)
氐初、合海如是衆生自性清淨心,氐二、合風起水成于波浪因無明風動。氐叁、合相依心與無明,俱無形相,不相舍離,氐四、合水非動性而心非動性。氐五、合風滅若無明滅,氐六、合動相滅相續則滅,氐七、合濕性不壞智性不壞故。
「亢叁、合」,分七小科,「氐初、合海」,「如是衆生自性清淨心」,這是拿法來合,衆生的自性清淨心,就是如來藏心,如來藏是不生不滅的心,這裏叫自性清淨心,如來藏裏面有個自性清淨心,這就合沒有起波浪時的大海。「氐二、合風起水成于波浪」,「因無明風動」,在衆生份上有自性清淨心,還有個無明,無明等于風一樣,風以動爲性,把自性清淨心吹動了。「氐叁、合相依」,「心與無明,俱無形相,不相舍離」,本覺心就是真如心,這裏叫「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心沒有形相。義理上有自性清淨的相,實際是義相,不是形相。無明風按道理上講,它的功力很大,業力也很大,它能吹動自性清淨心,但是它沒有形相,這兩個沒有形相的東西,在衆生位上是彼此相依的。前面講過,最難懂的就是這個根本問題,哪來的無明?哪來的自性清淨心?都是不可解決的問題,就像那位法師答複我的,死路一條。那不是死路一條,他因爲成了佛證得法身,依著過來人,才說人人有本覺。沒有過來人,沒有成佛的人,我們根本不知道。那麼是不是佛說一說而已,我們根本不會成佛,那麼佛教不是成了一個說遊戲話的法了。佛教你依著教理修行,內熏外熏,你能如實修行,結果把無明斷掉,你也會證得。沒有遇見師教之緣,有的衆生有特別的善根,他也能覺悟,那叫做獨覺,他看見花開花落,突然間覺悟世間法無常,沒有師教,他就覺悟了。他怎麼會覺悟呢?他有本覺在,所以佛法叫做實踐的哲學,不是空談理論的哲學。心和無明都沒有形相,彼此相依,本覺要是不依著無明,不叫本覺,叫法身。在佛的本位上不叫本覺,是在我們衆生份上取名叫本覺,成了佛叫法身。因爲無明沒有形相,它才依著本覺,本覺再依著無明,不相舍離。「氐四、合水非動性」,「而心非動性」,自性清淨心不以動爲性,雖然被無明風動了,本性沒有改變。「氐五、合風滅」,「若無明滅」,你依法修行,把無明滅掉。「氐六、合動相滅」,「相續則滅」,相續的心相就滅了,這就合到前面破了和合識相,相續心相也滅了。「氐七、合濕性不壞」,「智性不壞故」,這個時候智慧淳淨,「智性」就是智慧之性,就是「自性清淨心」的性,也就是本覺的性,它不會壞。
戌二、明不思議業相(分二)
亥初、標不思議業相者,亥二、釋(分二)角初、依體總標以依智淨,能作一切勝妙境界。角二、別辨(分四)亢初、橫顯業德,廣多無量所謂無量功德之相,亢二、豎顯業相,深窮來際常無斷絕。亢叁、顯業勝能,無功應機隨衆生根,自然相應。亢四、顯業勝利,益潤不虛種種而現,得利益故。
「戌二、明不思議業相」,前面說隨染本覺有二種相,「智淨相」,說明把無明滅了,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這時候智慧淳淨的相顯現出來,它的用處大了。「不思議業相」,不可心思、不可言議的業用之相,我們衆生說不清楚、想不到,分二科。
「亥初、標」,先標舉出來。「不思議業相者」,一、智淨相講完,再講二、不思議業相。「亥二、釋」,解釋,再分二科。「角初、依體總標」,「以依智淨,能作一切勝妙境界。」本覺隨染分別生二種相:一者智淨相,是即體之相。二者不思議業相,是業用之相。怎麼會有不思議業相呢?因爲證得淳淨的智慧,就起不可思議的妙用,能作一切勝妙境界,利益一切衆生。因爲衆生無量無邊,叫一切衆生都成佛,證得智淨相,證得淳淨智慧起的業用,也叫一切不思議境界。境界就是六塵境界,佛度衆生離不開六塵,衆生的境界不出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境界都會染汙清淨心,叫塵,塵者染汙爲義,但是在證得淳淨智慧的時候,還是依著六塵作境界,但那是勝妙境界,佛度衆生怎麼度?他還是依著六塵境界來度,不可思議叫勝妙境界。
「角二、別辨」,再分四小科,「亢初、橫顯業德,廣多無量。」橫著說,就是普徧地說,橫徧十方,徧一切處,顯業用的功德,廣多無量。「所謂無量功德之相」,你證得智淨相,換句話說,成了佛,你所做的境界之相,都是功德之相。不學佛的人都是造業之相,而且不造善業,盡造惡業,所以衆生叫可憐愍者。
第一小科橫著說,是按空間說: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第二小科豎著說,是按時間說:過去、現在、未來。「亢二、豎顯業相,深窮來際。」豎著說,業用之相甚深,窮盡于未來際。「常無斷絕」,你要是成了佛,是一得永得。前面講過,無明與本覺都是無始,但是無明無始有終,把無明破掉就終盡沒有了。本覺是一得永得,盡未來際,無窮無盡。就是我們成了佛以後,永不會當衆生,它有不思議的業用,常無斷絕。
「亢叁、顯業勝能,無功應機。」顯業用有不可思議殊勝的功能,不假功用,任運自然應衆生之機。「隨衆生根,自然相應」,隨著衆生的根機,自然相應。自然相應,就是無功應機。怎麼自然呢?他成了佛證得智淨相,任運自然,不假分別,自然而然能應衆生之機。等于「洪鍾在架,有扣則鳴」,等于一個大鍾在鍾架上,小扣則小鳴,大扣則大鳴。你是小乘的根機,佛就應你的機說小乘法;你是大乘的根機,就應你的機說大乘法,但是佛沒有分別心。又等于「明鏡當臺,遇影斯鑒」,光明的鏡子放在鏡臺上,有一個身形,一定照出來,你是大人,給你照大的形相;你是小人,給你照小的形相,但是鏡子沒有分別心,自然而然有不可思議的功能,有這個業用。
「亢四、顯業勝利,益潤不虛。」顯不可思議業用殊勝的利益,等于下雨潤澤一樣,絕不會空虛。「種種而現,得利益故。」他成了佛,證得智淨相,就起不思議的業用。你是地上菩薩,就看見報身,你能得到真實的利益;你是凡夫小乘,自然看見應化身,結果都叫你得到利益,不會空過。講到這裏,隨染本覺二相講完了。
《會閱筆記》
複次本覺隨染分別,生二種相,與彼本覺不相舍離。
前文雲:「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徧,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乃明其體也。此乃明其相也。「複次」者,再次說明也。「本覺隨染分別,生二種相」者,謂本覺隨染法之緣而分別之,則生二種相也。蓋本覺理體,不可言「生」、言「二」、言「相」。今以隨染還淨而顯出二種相,斯則「顯」故名「生」,非「先無今有」名「生」也。
「複次本覺隨染分別,生二種相,與彼本覺不相舍離。」下面解釋這段正文。「前文雲」,引前面「午初、略辨始本二覺」,「申初、顯本覺體」那段論文,解釋怎樣叫本覺?「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我們的心體,是妄心之體,妄心沒有體,妄心的體就是真心,遠離一切虛妄之念,所以解釋爲真心之體也可以,解釋爲妄心之體也可以,妄心沒有體,妄心之體,就是真心之體。遠離了一切妄念,把妄心空掉了。「離念相者」,真心之體離開妄念,是什麼相狀呢?「等虛空界」,凡夫只執著心在身體裏面,這時候離開妄念,忽然心變大了,等于虛空界那麼大。「無所不徧」,這個心體徧一切法界。「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一切法性是平等無二之相,我們怎麼知道?有過來人,有成佛的人就是如來,他證得的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佛成了佛證得法身,看見一切衆生都是佛,一切衆生都有…
《大乘起信論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