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無明終了。無明沒有本體、沒有自性,等于黑暗的房子,「千年暗室,一燈能破!」一千年黑漆漆的房子,沒有人點燈進去,黑暗得太厲害,可是你今天點燈進去,黑暗沒有了。黑暗沒有本體、沒有自性,見不得光明,光明一照,黑暗就破。無明就是黑暗,你一覺照它就空了,它無始有終,所以我們才成佛有份。「真如無始無終」,你把無明去掉,真如是煉去礦石的純金,純金永遠純金。本來有個真心,起了無明變成礦石。現在修行用功,把礦石煉掉,把無明斷掉,真如的本體純淨了。那什麼時候再生無明呢?《圓覺經》上,彌勒菩薩替我們問過這個問題,既然把礦石煉掉,變成純粹的黃金,你不應該問:黃金什麼時候再生礦石?它不會再生礦石。衆生把無明破掉,真如完全顯現,你不應再懷疑:我們什麼時候再生無明?無明照空了,不會再生無明。所以你成了佛,永遠成佛,不會再變衆生。這是大乘最微細的道理,你看大乘經、大乘論,不要懷疑真如無始,無明也無始,但是「真如無始無終,無明無始有終。」這兩句話解釋就夠了。
戌四、顯覺者之得
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
「戌四、顯覺者之得」,前面說你不覺有大損失,念念相續,永遠當衆生;你要是覺了,就有所得。「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你要是得到無念的心體,真心現前,就知道妄心生、住、異、滅四個相。「以無念等故」,因爲生、住、異、滅的妄心,跟無念的真心是相等的,要是不覺全體不覺,你得到無念,妄心生、住、異、滅,由細到粗,你完全覺了。等你再修行,返妄歸真,由粗到細,這四個相你統統知道了。
申叁、明始不異本(分二)
酉初、標而實無有始覺之異,酉二、釋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
「申叁,明始不異本」,分二科,「酉初、標」,「而實無有始覺之異」,始覺是智慧,本覺是理體,由始覺智覺本覺理,覺到心源,叫究竟覺。覺不到心源,叫非究竟覺,再分叁個位子:名字覺、相似覺、隨分覺。那麼始覺四個位子合起來,根本沒有始覺、本覺的差別。
「酉二、釋」,「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生、住、異、滅不是有四個相嗎?實際四相生起來,不是四個次第,是同時有的,生相無明一起,住相無明、異相無明、滅相無明同時起。前面爲什麼分四個位?因爲你不是頓超的根機,你要漸次去修行、去破無明,所以由粗至細分四個相。實際生起的時候,一念不覺,生、住、異、滅統統現前。而生、住、異、滅根本沒有本體、沒有自性,是由「本覺」生起「不覺」,現在你起「始覺」覺「本覺」,合到本覺上就是「覺」,再沒有始覺、本覺的差別。等到一念相應的時候,只有一個覺,不能再叫始覺、本覺。
始覺分四個:名字覺、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始覺這一科講完了,再講本覺。前面簡略的說明,先說本覺,後說始覺。廣爲說明的時候,先說始覺,後說本覺。
未二、明本覺(分二)申初、明隨染本覺(分叁)
酉初、總標
複次本覺隨染分別,生二種相,與彼本覺不相舍離。
前面說生滅與不生滅和合,如來藏換個名字叫阿黎耶識。阿黎耶識是衆生的根本識,可是裏面有一個本覺,所以它能攝一切法,包括染、淨諸法。它能含攝染法,這在衆生份上很容易了解,阿黎耶識是衆生的生死根本。但是它能含攝淨法,而且還能生一切法,能生世間的染汙法,還能生出世間的清淨法。它怎麼能含攝一切法,生出一切法?因爲它含有二種義,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覺義裏面有二種義,一者始覺,二者本覺。始覺按因位上講,叫非究竟覺,再分叁個位:名字覺、相似覺、隨分覺。在果位上,叫究竟覺。因果合起來有四個位,已經講完了。
「未二、明本覺」,廣爲說明本覺,分二科。「申初、明隨染本覺」,再分叁小科,「酉初、總標」,「複次本覺隨染分別,生二種相」,「複次」,重複次第,說本覺是跟著始覺說。本覺有二種,一種叫隨染本覺,一種叫性淨本覺。本覺是本覺理體,就是真如的理體,不可以說分別,不可以說生滅,也不可以說二種相。現在是在生滅門,隨著染法有差別、有生滅,于是就隨著染法之緣,去分別本覺的相,就生出來二種相。但是生出來這二種相是顯生,不是以前沒有,現在生出來,是把它顯露出來。但是生二種相,是隨著染法分別出來的,你不要以爲本覺有二種相。「與彼本覺不相舍離」,在義理上,說它有二種相,實際還是一個本覺,本覺的理哪有二個呢?
酉二、列明
雲何爲二?一者智淨相,二者不思議業相。
「雲何爲二?」這是假設問答,你說有二種相,是哪二種呢?「一者智淨相,二者不思議業相。」前面略明本覺,是講本覺體,這裏是講本覺的相。本覺的相有兩種,「一者智淨相」,是即體之相。「二者不思議業相」,「業」作「用」字講,是本覺的用。一心二門叁大,有體、相、用叁大,有不可思議的業用、功能。
酉叁、辨相(分二)戌初、明智淨相(分二)亥初、直明淨相(分二)
角初、因智淨相者,謂依法力熏習,如實修行,滿足方便故。角二、果(分二)亢初、斷果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亢二、智果顯現法身,智淳淨故。
「酉叁、辨相」,辨明怎麼叫做智淨相?怎麼叫做不思議業相?分二科。「戌初、明智淨相」,先辨明智淨相,再分二科。「亥初、直明淨相」,直接說明智淨相,再分二科。
「角初、因」,佛法無論是世間法,出世間法,離不開因果二字,離開因果就是外道。先說智淨相從哪兒來的?「智淨相者,謂依法力熏習」,這是講它的因,佛說的法有教法、理法、行法、果法,這個法就是理法、教法。熏習有內熏習、外熏習,這是《大乘起信論》的要義,要把它記清楚!這裏講熏習之力,《大乘起信論》告訴我們用功怎麼用?內裏面有真如叫內熏,要是內裏面沒有真如,你怎麼聽教也不會懂,一定要相信自己有個真如在裏面內熏,你怎麼一聽就明白?你怎麼大徹大悟?內裏面有真如,真如叫理法,真如之理在內裏面熏習。可是人人都有真如,都在那裏熏習,他怎麼沒有成佛呢?他沒有遇到教法,外熏習就是教法,就是遇見法師,遇到講教,師教之緣在外熏,這樣內、外有熏習的力量。要是按位子判,十信、叁賢位的菩薩,需要理法、教法的熏習。「如實修行」,依著真如實相來修行,就是十地菩薩,他親自悟到、證得法身,就是證得真如實相,他的修行才是真修行。我們現在發心修行,都是學著修行,雖然覺了,還叫不覺,叫名字覺。叁賢位的菩薩是相似覺,真正修行是初地以上的菩薩。「滿足方便故」,這麼修行下去,修到十地圓滿,十地窮盡。在成佛以前所修的行門、道法,都叫方便道,是成佛的方便,方便之道滿足,就是到十地以後,這個因修圓滿了。
「角二、果」,辨明智淨相的果,分二科。「亢初、斷果」,斷果是專門名詞,斷了煩惱證得的果,叫斷果。「破和合識相」,「和合識」就是阿黎耶識,阿黎耶識爲什麼改名叫「和合識」呢?因爲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起來,才成阿黎耶識,這時候把生滅那一部份破掉,只剩下一個不生滅。和合得有二個法,才叫和合,只存一個不生滅法,和合識的名字不能存在,一個法怎麼和合呢?所以把和合識相破了,宗門下說:「直搗八識窠臼。」第八識好像一個生死窩,把它一下子搗壞了,下面是得的結果。「滅相續心相」,生滅心念念不停,念念生滅,我們白天從早到晚念念生滅,等到睡覺了,也沒有停止。可是這時停止了,把生滅那一部分的識破掉,相續心滅掉了。滅相續心,就是滅妄想心、生滅心。
「亢二、智果」,成了佛得了佛果,證得的果,一個「理果」,一個「智果」。涅槃果叫理果,菩提果叫「智果」。斷煩惱起智慧,一個斷果,一個智果。必須先證得斷果,你不斷煩惱,怎麼能得到智果呢?所以說顛倒了還不行。「顯現法身」,法身不叫生出來,叫「顯現」。法身是衆生份上的本覺,本覺被無明煩惱蓋覆住,這個時候把無明煩惱破了,法身顯現了。智慧呢?般若智慧是本具的,不從心外來,師教之緣只是助緣,不是老師教給你智慧,是老師啓發你的智慧。連釋迦牟尼佛也是啓發我們的智慧,不會給我們智慧,他要是能給我們智慧,我們不是很快成佛了嗎?你得自己啓發,到這時候法身顯現。「智淳淨故」,本來的智慧是淳淨的,因爲被無明染汙,所以不淳淨。這個時候淳潔清淨,「淳」是純一不雜,「淳淨」都是清淨的意思。
亥二、問答釋成(分二)
角初、問(執真同妄難)
此義雲何?
把智淨相說明了,「亥二、問答釋成」,加一個問答,再解釋成就,分二科。「角初、問(執真同妄難)」,「難」是問難,提出問題來難一下,怎麼叫做「執真同妄難」?前面說你破了和合識相,滅了相續相,一破一切破,一滅一切滅,空空如也了,哪裏有一個智淨相沒有破、沒有滅呢?他以爲真心智淨相同于妄法,以爲可以破、可以滅這樣問。我們學大乘法有了信心,常常覺得他這樣問多余,但是並不多余,不但外道不懂真妄之法,就是學大乘法的人落到豁達空,認爲一空一切空,什麼都沒有了,不曉得真法不空,它空中有個不空在,所以假若設這個問答。「此義雲何?」你怎麼說把和合識相破了,相續心滅了,還有個法身顯出來,還有個智淨相顯出來呢?
角二、答(分叁)(簡妄異真答)
亢初、法
以一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無明之相,不離覺性。非可壞,非不可壞。
「角二、答(…
《大乘起信論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