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P29

  ..续本文上一页笔记》是个法宝,里面画的表也是个法宝,那都是我费了精神依着《会阅》研究出来的,我们讲《大乘起信论》,依文解义,依着《会阅》作根据,我现在年纪大了,眼睛不好,看《会阅》很费力气,你们年纪轻,一定要趁着眼睛亮的时候好好研究,把科文弄清楚。

  《会阅笔记》

  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徧,法界一相。

  觉心之体,本离妄念。离念之相,等于虚空界也。虚空有二义:一者周徧义,谓周徧于三际十方,周徧凡圣,故云「无所不徧」也。二者无差别义,谓在缠出障,性恒无二,故云「法界一相」也。法界一相者,法性理体平等无二也。

  「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徧,法界一相。」解释这一段正文。「觉心之体,本离妄念。」这个觉心,一切染法从来与它不相应,本来离念。「离念之相,等于虚空界也。」离念之相,等于虚空界。「虚空有二义:一者周徧义,谓周徧于三际十方,周徧凡圣,故云『无所不徧』也。」虚空有二种义理,一是无所不徧,因为虚空竖穷三际、横徧十方,过去有虚空,现在、未来也有虚空,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都有虚空。它是周徧凡夫、圣人,所以叫做无所不徧。「二者无差别义」,跟虚空一样,虚空是无所不无,无所不徧,离念的心相,也是无所不徧。「谓在缠出障」,在缠,叫凡夫;出障,叫圣人。「性恒无二」,凡夫觉性没有差别,等到出了障当了圣人,还是那个觉性,也没有差别。「故云『法界一相』也」,所以叫做「法界一相」。它是诸法的本性,是无差别的相。「法界一相者,法性理体平等无二也。」「界」作「性」字讲,法界,就是法性。法性是真理之体,叫做法性理体。法性理体怎么叫做一相呢?一相者,平等无二之相,平等之相,叫做一相;无二之相,叫做一相,叫平等无二之相。

  《会阅笔记》

  如来平等法身

  众生之「本觉」,即是如来之法身也。法身者,真理之体也。真理无二,故曰平等法身也。

  讲「如来平等法身」这一句正文。「众生之『本觉』,即是如来之法身也。法身者,真理之体也。」法身叫理体,这个「法」就是真如之法,真如之法就是真理之法,真理之体叫做法身。身不是身体,是真理之体。「真理无二」,要是有差别,就不叫真理,真理是绝待的,无二之真理。「故曰平等法身也」,如来所证的法身,是无差别的平等法身。

  正文「所言义者,谓心体离念。」这两句《会阅笔记》上没有,就是讲「离念相」,在我们众生份上没有,「有念是众生,无念即如来。」我们怎么知道有离念相?是如来亲证的,如来亲证的离念相,叫做法身。所以「如来平等法身」,就是我们的「本觉」,就是我们的「觉义」。不然,在生灭门中讲如来的法身作什么?不是凭空说的,是如来亲证了以后才说的。

  《会阅笔记》

  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

  前言觉义,而结名本觉,何以故耶?释云:以对「始觉」之义,故说名为「本觉」也。

  「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解释这段正文,「前言觉义,而结名本觉,何以故耶?」前面讲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先讲觉义是离念之相,等虚空界的无二之相,怎么结名结到本觉上呢?。「释云:以对『始觉』之义,故说名为『本觉』也。」因为在众生份上,它是对着始觉的义理,所以给它取名叫本觉

  《会阅笔记》

  以始觉者,即同本觉。

  众生本来不觉,以内因真如熏习之力,外藉师教之缘,创然而觉,故名「始觉」。而此「始觉」,由「本觉」起,故云即同「本觉」也。又「始觉」觉至心源时,「始」「本」相合,元无二致,故云「即同本觉」也。

  「以始觉者,即同本觉。」解释这一句正文。「众生本来不觉,以内因真如熏习之力,外藉师教之缘,创然而觉,故名『始觉』。」众生本来不觉,怎么开始觉悟呢?他有觉悟的因缘,内里面他有觉悟的本因。人人都有真如,真如有熏习的功能,真如在内熏习,这就是觉悟的因。可是人人都有真如,都被真如熏习,众生怎么不觉呢?因为没有遇到师教之缘。「师」就是讲佛法的法师,「教」是佛的教典、言教。遇见讲佛法的法师,叫师教,能讲的是师,所讲的是教。遇见这个外缘,「创然而觉,故名『始觉』。」创者创始,以前不觉,今天觉了,所以叫做始觉。「而此『始觉』,由『本觉』起,故云即同『本觉』也。」解释始为什么始觉即同本觉?怎么会生出来始觉呢?因为有一个本觉,没有本觉,生不出来始觉。这个要解释清楚,还要生起信仰心,《大乘起信论》要相信自己有一个本觉,相信本觉能起始觉。另一种解释,「又『始觉』觉至心源时」,「心源」,真心的本源。当始觉开始觉,名字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觉到真心的本源的时候。「『始』『本』相合」,始觉跟本觉合成一个。「元无二致」,此时没有二个觉,只有一个觉,「故云『即同本觉』也」,所以说始觉即同本觉。

  除了《会阅笔记》以外,我再加以解释:「本觉」,叫做本觉理体,就是真理之体。「始觉」,叫做「始觉智」,能觉的是智,所觉的是理。起了始觉,我们修行用功就是要断除无明,所觉的就是本觉理。始觉智是依着本觉理起的,没有本觉理,你不能起始觉智。这个道理绕来绕去,不大容易了解,熟悉了就了解。比如电灯是本觉,你打开开关,电灯发出亮光,就是始觉智。始觉智一发生,你看见了电灯,这就是所觉的本觉理体。可是你要知道,没有电灯,出不来电灯光,依着本觉理,才能起始觉智,有始觉智,才能觉本觉理。找它的本源,依着本觉理,起的始觉智。现在开始用功,是依着始觉智,觉本觉理,这样两边解释。等到觉到本源心性,没有二个觉,能觉的始觉智,与本觉理合成一个,不能再分成两个,这就如函盖相合,函是我们平常装饼干、糖果的盒子,盖是盒子的盖子,你不知道盒子盖可以盖盒子体,这叫不觉。你开始知道,用盒子盖可以盖盒子体,就是始觉智生出来,有名字觉、相似觉、随分觉,到了究竟觉,盒子盖完全扣住盒子体,这时不叫盒子盖,也不叫盒子体,就叫盒子,这就是始本不二。到成了佛,就叫做佛,佛者觉也,就叫做觉,没有始觉、本觉的名字。可是在众生份上,始觉智、本觉理,非分开不行。

  未二、始觉

  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

  再讲正文,「未二、始觉」,前面讲「一者觉义」,觉义,有本觉、始觉。先讲本觉,现在讲始觉。讲本觉很简单,讲始觉就很啰唆,开始觉了以后,分四个位,这段文就长了,等于前面讲真如门很简单,讲生灭门就啰唆一样的道理。

  「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始觉这个名词从哪儿来的?前面解释本觉,因为对着始觉才叫本觉,但是始觉的名字,不是对着本觉说的。依着本觉,有个不觉;依着不觉,才有始觉。始觉者,开始觉悟,你要是没有不觉,怎么能开始觉悟呢?众生本来不觉,今天开始觉了,才取名叫始觉。「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着本觉而有不觉,这个道理最难懂!怎么说不觉依着本觉有的呢?还是依着前面的解释,动水是依着静水,才有动水;没有静水,不会有动水。依着不生不灭的心,才有生灭心,生灭心就是不觉,这样你就了解。最不容易懂的,就是我们众生有本觉,为什么不觉呢?下面会讲无明,无明分四个相,就是因为有无明才不觉。

  《会阅笔记》

  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

  「依本觉故而有不觉」者,谓即此心体随「无明」缘,动作妄念,妄念即「不觉」也。如依不睡人而有睡人也。

  「依不觉故说有始觉」者,众生迷而不觉,今因内外净缘,方始觉悟,故云「依不觉故,说有始觉」也。如依睡人方有觉人也。

  然此中尚有深意焉:以依本觉故成不觉,依不觉故成始觉。而始觉元同本觉,同本觉故,则无不觉。无不觉故,则无始觉。无始觉故,则无本觉。无本觉故,则平等平等,离言绝虑矣!是故佛果圆融(圆摄染净,融归一体),萧然无寄(清虚无累,故曰萧然;一不住着,故曰无寄),尚无始本之殊,何有三身之异?但随物心现,故说报化之用耳。

  「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解释这段正文,前面真如门,离言真如不许你说,这里为令众生了解不得不说。「『依本觉故而有不觉』者,谓即此心体随『无明』缘,动作妄念,妄念即『不觉』也。」真如有二种义,一种不变义,二种随缘义,它不变才能随缘,随缘它才不变,才叫真如。真如随缘,随无明的缘生起妄念,这叫最初一念妄动,也叫一念不觉,这样就变成妄念,妄念就是不觉。下面再用比喻加以解释,「如依不睡人而有睡人也」,譬如这个人睡觉了,是依着不睡觉的人,才有这睡觉的人。

  「『依不觉故说有始觉』者,众生迷而不觉,今因内外净缘」,「内外净缘」,前面解释过了,里面的净因,就是真如熏习之力;外面的净缘,就是师教之缘。这个时候因为内外的净因缘,缘包括因。「方始觉悟,故云『依不觉故说有始觉』也。」没有不觉,怎么能立始觉的名字呢?因为众生迷而不觉,今天遇着师教之缘,忽然间觉悟了,叫做始觉。「如依睡人方有觉人也」,这个人睡醒了,叫觉人。怎么叫觉人呢…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