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P28

  ..续本文上一页不生不灭』者,即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也。」前面叫不生不灭的心,这里叫「自性清净心」。「自」,就是本。「性」,就是体。「自性」就是本体,这个本体是本来清净的。「动作生灭」,不生不灭的心与生灭心,动作生灭,不是有二个心。「不相舍离,故云『和合』。」自性清净不生不灭的心,动成生灭心,不相舍离,所以叫和合。「非谓别有生灭,来与真合也。」不是另外有一个生灭心,来与不生不灭的心和合。下面还是用动水静水作比喻,「如大海水」,大海水本来是静水,等于自性清净心。「因风波动」,风一吹,吹起了波浪,动起来,这叫做因无明风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也。」波的相,是水的相和风的相,不相舍离。所以,众生的生灭心,是如来藏不生不灭的相,还有无明相,混合在一起。

  「『非一非异』者,真心全体动故,心与生灭『非异』也。」真心要动全体动,不生不灭的心,变成生灭心,还是那一个心体,没有差别。「虽动作生灭,而真性不变,故『非一』也。」不生不灭的心,虽然动成生灭心,可是真性并没有因动而起变化,真性还是不变。譬如水以湿为性,静水虽然变成动水,而湿性不变。真性还是真性,生灭还是生灭,不能说是一个。所以法体是一个,按义理不是一个。这些道理要静下来听,注解要细心看,不然绕来绕去把人绕糊涂。「非异」,按体没有二个体。「非一」,但是义理不是一个,生灭,有生、住、异、灭的变化,可是真性不变,所以不是一个。

  卯三、立名

  名为阿黎耶识。

  「卯三、立名」,「名为阿黎耶识。」阿黎耶识,也叫阿赖耶识。

  《会阅笔记》

  名为阿黎耶识

  亦名阿赖耶识,此云藏识,即第八识也。藏有三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也。「能藏」者,能藏诸法于自体内也。谓根身世界等法,皆藏在识体之中也。「所藏」者,谓此识体藏在诸法中也。「我爱执藏」者,以一切众生,皆起爱我之见,执此第八识以为我也。

  「亦名阿赖耶识」,现在讲唯识法相,都翻译成阿赖耶识,这是梵语的翻译。「此云藏识,即第八识也。」法相宗讲第八识,要注意,《大乘起信论》没有第八识这个名词,因为《大乘起信论》没有讲第七识,前面六个识,也跟法相宗讲的不同,所以法相宗反对《大乘起信论》,说它不合唯识。我们是就法相的常识,指明它就是第八识,因为下面解释三种细相,跟法相宗解释第八识一样。「藏有三义」,藏有三种义理,「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也。」这三种义理,合起来叫藏识。

  第一义,「『能藏』者」,藏者含藏之意,比如我们装七宝的柜子,叫宝藏。怎么叫宝藏?能含藏七宝。「能藏诸法于自体内也」,阿黎耶识能含藏诸法在自体之内,什么诸法呢?「谓根身世界等法,皆藏在识体之中也。」「根身世界」,内而根身,外而世界,指色法。「等法」,是色、声、香、味、触一切诸法,统统含藏在第八识的本体里面。第八识在哪里呢?按我们众生说,我有我的第八识,你们各人有各人的第八识。我,就是我的身体,我的心,身心和合起来叫我。第八识,就在我的身体里面,就在我的心里面。这是众生把它执着出来的,其实第八识是依着真如全体动出来的阿黎耶识。真如呢?真如徧一切法,无处不徧,它一动全体动。阿黎耶识,徧于一切法,按阿黎耶识的实体说,它能藏诸法,等于一个装七宝的柜子,一切七宝都含藏在柜子里面,这第八识叫能藏,注意这个分别。怎么一会儿说我们各人有一个第八识,在身体里面,在心里面?一会儿又说徧一切诸法?这个解释你要记清楚,第八识本来徧一切法,因为我们众生执着,把第八识当成我,把它局小了,局到我们各人的身心里面,实际它是徧一切诸法,它能藏诸法,叫「能藏」。

  第二义,「『所藏』者,谓此识体藏在诸法中也。」看在哪一边讲,在第八识这一边讲,第八识能藏诸法。在诸法那一边讲,第八识的识体就在诸法之中。真如也是这样,真如在哪里?真如就在一切诸法之中,为诸法所藏。

  第三义,「『我爱执藏』者,以一切众生,皆起爱我之见」,这个「我爱」,就是爱我,起爱我之见,起这个见他就执着。「执此第八识以为我也」,他执着第八识以为是我。刚才解释,第八识能藏一切诸法。所藏者,为诸法所藏,也是徧于一切诸法。但是众生起我爱执着,把第八识执成个我,把它局小了,局到我们身心之内。也就是佛教以外的众生执着灵魂,人有人的灵魂,畜生有畜生的灵魂,佛教不讲灵魂,为什么呢?因为第八识是糊涂的并不灵,所以佛教不叫灵魂,叫第八识。但是众生执着我,所以古人有两句警策:「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执着本来人。」无始劫以来,生死的根本是第八识,但是愚痴的人,他执着为本来人。好像流转生死是我的灵魂,好像流转生死是我在流转,其实是第八识在流转,众生执着它是我,这叫我爱执藏。

  再看正文,「卯初、标体」,「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生灭心没有体,它的本体就是如来藏,这里把生灭心体标举出来。「卯二、辨相」,辨明生灭心的相。「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如来藏是不生灭的,被无明风吹动成生灭,可是不相舍离,叫做和合。不是有二个法和合,又不是一个,又不是差别。为什么「非一」?一个不生灭,一个生灭。为什么「非异」?因为它一动全体动,还是只有一个心,没有二个心。这个时候不叫真如,也不叫如来藏,再取个名字,叫阿黎耶识,这些名词都有界限,在真如门中叫真如,在生灭门中叫如来藏,把如来藏作体,讲了以后,如来藏也不讲了,讲阿黎耶识,这次第、界限要把它记清楚!下面解释觉义、不觉义,都是依着阿黎耶识解释的。真如交代过去,不讲真如;如来藏交代过了,也不讲如来藏,现在讲阿黎耶识。

  寅二、依义别解(分三)卯初、释上心生灭(分三)

  辰初、开数辨德

  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

  「寅二、依义别解」,依着义理分别解释,分三小科。「卯初、释上心生灭」,解释上面所说的心生灭,再分三小科。「辰初、开数辨德」,开出数目,辨明它的功能。

  「此识有二种义」,阿黎耶识有二种义理。「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阿黎耶识的功能大,能含摄一切法,能生出一切法。一切过去法,它能含藏;现在法、未来法,它能生起,都是第八识的功能。比如我们现在转成人,人是果报法,同样是人,为什么每个人的果报不一样呢?因为第八识含摄的过去法不一样,今生遇的外缘不一样,生出来现在法不一样,生出来未来法也不一样,这都是阿黎耶识的功能。

  辰二、寄问列名

  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辰二、寄问列名」,寄托有个人来问,列出名字。「云何为二?」哪二种义理呢?,「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觉与不觉,都在生灭门里讲,等于染法、净法,都在生灭门里讲一样。

  辰三、依名别释(分三)巳初、辨觉(分二)午初、略辨始本二觉(分二)未初、本觉(分二)

  申初、显本觉体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徧,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辰三、依名别释」,依着觉、不觉的名字分别解释,分三科。「巳初、辨觉」,先辨觉,再分二科,「午初、略辨始本二觉」,先简略的辨明始觉、本觉,再分二科。「未初、本觉」,先说明本觉,再分二科。「申初、显本觉体」,本觉依什么法为体呢?先说明本觉的体。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觉与不觉有什么分别?你心上只要有念头,就叫不觉。一念妄动,就是生相无明最初一念妄动,生相无明的念,微细得厉害!等觉菩萨还不知道,还断不了,唯有佛能知、能断。觉的意思,就是心体离开生、住、异、灭这些念。「离念相者」,生、住、异、灭都是妄念,心体离开妄念,真心之体显出觉相出来。离念之相,就是觉相。觉相是什么样子?「等虚空界,无所不徧」,等于虚空界,无所不徧。「法界一相」,「法界」作「法性」讲,一切法的本性没有差别之相。这个「一」不是一、二的一,是无二之一,一切法的本性是无二之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讲众生的生灭门,怎么讲到如来呢?因为要说离念相,众生从来没有离过念,不会知道。「有念是众生,无念即如来。」无念就是「离念」,因为佛离了念,他跟我们说:「等虚空界,无所不徧。」这是佛亲证的,所以非举出来是如来说的不行,佛不说出来,我们根本不知道。所以怎么能知道,离念之相,等虚空界,无所不徧?「即是如来平等法身」,就是如来成了佛亲证的,这个时候不叫本觉,叫做法身,法身是平等的,没有差别之相。「依此法身,说名本觉。」这是佛亲证法身,跟我们众生说:你们都有法身,但是你们的法身没有出烦恼,叫做如来藏。可是如来藏里面藏着有如来,他本来觉,真性不变,所以在众生份上不能叫法身。在众生份上,给它取名叫做本觉,本觉是本来觉,而且从来不迷,虽然众生迷了,本觉还是觉的。

  申二、释本觉名

  何以故?本觉义者,对着始觉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

  「申二、释本觉名」,解释本觉这个名相。「何以故?」如来的法身,在众生份上取名叫本觉,是什么道理?「本觉义者,对着始觉义说。」本觉义是对着始觉义说的,有开始,才有根本,对始觉义,才有本觉。

  生灭门的法相啰唆得很,我一再开导你们要看科文,我是怕你们不懂,替你们担心,有的同学不懂科文,找不到纲要,消文,消到哪里去都不知道?你要晓得《会阅…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