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P27

  ..续本文上一页除你「非有非无」的「双非」,所以说「非非有非非无」。「非许『双是』」,并不是说有无并俱,「如何复执?」你怎么又执着有无俱相呢?「故云:『非有无俱』也」,所以说:不是有无并俱。

  「『非一相,非异相』等四句,准前可知。」「非一相,非异相」等四句,依着前面有无这四句解释,可以知道。「如实空」这一段《会阅笔记》讲完,再讲正文上的「如实不空」。

  寅二、释不空(分四)

  卯初、牒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卯二、释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卯三、结则名不空。卯四、释疑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释真如门竟

  「寅二、释不空」,前面说真如有二种义,一者如实空,二者如实不空,已经把如实空解释好了,再解释如实不空。「卯初、牒」,「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所说的不空,已经显明真如之法的自体之中,空无妄染。「卯二、释」,「即是真心,常恒不变」,你把妄染之法空净了,你就悟到、证到真如之体是常恒不变,并没有跟着虚妄之法转变过,所以《大乘起信论》的序文上说:「四相之所不迁,三际莫之能易。」真如之体常恒不变,不是二乘人证得的偏空。「净法满足」,大乘真如称性的功德统统具足。「卯三、结」,「则名不空」,这一句话总结不空,真如为什么叫做如实不空?因为它有自体,常恒不变,它有称性的功德,净法满足,所以叫做不空。

  「卯四、释疑」,众生随处起执,前面讲过如实空的道理,外面虚妄的境界空了,里面的心念也空掉,才显出来如实不空的自体,才显出来净法满足的功德。可是他又执着有个相可取,所以这里就解释,「亦无有相可取」,也没有相可取,既然有自体、有功德,怎么没相呢?「以离念境界」,因为这是离开心念的境界,心念就是妄念,离开妄念的境界,就没有心念了。怎么知道呢?下面再解释这个疑惑,「唯证相应故」,你证得就知道了,不是说说就没有了,没有了还是落到空。它是如实不空,不许你动心念,你要证得,证得你就知道了。讲到这里,「如实不空」的道理讲完。

  「释真如门竟」,《大乘起信论》解释分中二大科,一科是心真如门,一科是心生灭门,解释到这里,第一大科心真如门讲完了。

  《会阅笔记》

  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则名不空。

  「常恒不变」者,竖显真如之体,三际无穷也。「净法满足」者,横显真如之德,十方无尽也。自体既常恒不变,复具无漏功德,故结云「则名不空」也。(依言真如一科竟。亦即癸初、释真如门一大科竟。)

  「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则名不空。」解释这句正文。「『常恒不变』者,竖显真如之体,三际无穷也。」「常恒不变」,是按时间性竖着说,显明真如之体由过去到现在,由现在到未来,永远不变。「『净法满足』者,横显真如之德,十方无尽也。」「净法满足」,是按空间性横着讲,显明真如之德,横徧十方。就是真如之体、真如之德,竖穷三际,横徧十方。「自体既常恒不变,复具无漏功德,故结云:『则名不空』也。」因为它有不变之体,又具足无漏功德,所以才叫不空。

  依言真如这一科,讲到这里讲完了,亦即「癸初、释真如门」一大科讲完了。真如门文字很少,义理很少,离言真如,只有那么一段;依言真如,也只有那么一段。生灭门文字多,义理也多,因为生灭门是众生的事,就啰唆了。在解释生灭门之前,先解释几个名相。

  

  

  

  本觉

  觉 名字觉︱除灭相

   始觉 相似觉︱除异相 无明

  随分觉︱除住相

  究竟觉︱除生相

  

  觉义有二个,一叫本觉,一叫始觉。本觉,是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的觉性。始觉分四个位,第一、名字觉,第二、相似觉,第三、随分觉,第四究竟觉。名字觉,在名字上叫做觉,实际没有觉,这是十信位的菩萨。相似觉,是三贤位的菩萨,他没有亲证法身,觉是觉了,是一种相似的觉。随分觉,是十地的菩萨,连等觉菩萨都算上。究竟觉,是佛。

  无明,分四个相:生、住、异、灭。它起的时候,从生相起,由细越来越粗,到最后的灭相。我们要断无明,先断粗的,再慢慢断细的。名字觉,能除「灭」相无明;相似觉,除「异」相无明;随分觉,除「住」相无明;究竟觉,除「生」相无明。

  癸二、释生灭门(分二)子初、释生灭心法(分二)丑初、明染净生灭(分二)寅初、就体总标(分三)

  卯初、标体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前面「癸初、释真如门」,解释「立义分」,「是心真如相,即是摩诃衍体故。」这一句。「癸二、释生灭门」,解释「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这一句。分三大段,第一、先解释心生灭,第二、解释生灭的因缘,第三、解释生灭因缘的相。「子初、释生灭心法」,就是解释生灭心法。前面讲过心真如门、心生灭门,离不了心,把心颠倒一下,心生灭,就是生灭心。「生灭心法」,还是心法,不过这不是真如心法,变成生灭心法。再分二科,科文一定要看清楚,因为生灭门的科分得很细,一句一科,科文就是纲要,是简单的解释。

  「丑初、明染净生灭」,真如门是清净法,但是不讲净,真如就是真如,离言真如、依言真如,学教有什么好?依文释义,给你解释得清清楚楚,所以大陆上佛门有句话:「通宗不通教,开口惹人笑!」就是这个道理,你禅宗通了,教义不通,一开口惹人笑。净法,是对着染法才说净法,都在生灭门里讲,你不要以为生灭门都是染污法,清净法是真如门,一说就错!染法、净法是对待的名词,都在生灭门,叫「明染净生灭」,分二科,「寅初、就体总标」,就生灭心的心体总标,再分三科,「卯初、标体」,先把生灭心的心体标举出来。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要注意「依」字,因为在众生份上讲生灭,到佛的份上没有生灭,在众生份上讲,生灭心没有本体,它的本体就是真如。真如到了生灭门里,不叫真如,叫如来藏,依着如来藏,名字换了,但是还是同一个法体。依着如来藏,才有生灭心,就是依着真心,才有妄心。

  《会阅笔记》

  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如来藏」者,乃不生不灭之心也。因「无明」风,动作生灭,故说生灭心,依不生灭心。然此二心,实无二体。但约二义,以说相依也。如不动之水,为风所吹而作动水,动静虽殊,而水体是一也。亦得说言,依静水故,有其动水也。

  「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如来藏』者,乃不生不灭之心也。」不生不灭之心不是真心吗?真如到了众生份上,换个名字叫如来藏,就是如来显不出来,含藏在里面。「藏」者,含藏之意。怎么依着如来藏,有生灭心呢?「因『无明』风」,因为有无明,风是个比喻,所以取名叫无明风,因为无明等于风一样,「动作生灭」,把不生不灭的心,吹动成生灭心。「故说生灭心,依不生灭心。」所以正文「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如来藏是不生不灭的心,依着不生不灭的心,才有生灭心。生灭心从哪儿来的?依着不生不灭的心生出来的。它怎么会生出来呢?无明风吹动的。「然此二心,实无二体。」但是这二个心,生灭心和不生不灭的心,没有二个体,因为生灭心没有体,不生不灭的心才有体。为什么取二个名字呢?「但约二义」,就它有二种义理上说,一种是生灭的义理,一种是不生不灭的义理。「以说相依也」,生灭的义理,依着不生不灭的义理,这样说相依,就是生灭心,依着不生不灭的心。「如不动之水,为风所吹而作动水」,譬如不动的水,无明等于风一样,一吹不动水,水动起来,于是形成动水。「动静虽殊」动水跟静水虽然差别不同。「而水体是一也」,但是水体只有一个。为什么说动水、静水二个名字呢?为什么说生灭心依着不生不灭的心才有的呢?「亦得说言,依静水故,有其动水也。」因为有静水,才有动水,动水没有体,动水的体就是静水的体,没有静水,生不出来动水。学佛法最难了解就是这个道理,不生不灭的心怎么会生生灭心呢?因为有无明风吹动,因为有静水,才能吹成动水;要是没有静水,生不出动水来,所以正文才说:「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依着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才有生灭心。

  卯二、辨相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

  「卯二、辨相」,辨上面「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这个相。「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所谓」是指释之词,指着上文加以解释。如来藏,是不生不灭的心,与生灭心和合在一起。不是另外有一个生灭心来与不生不灭心和合,是不生不灭的心,一动,就叫做生灭心,它动是全体动,不是一部份动。「非一」,「不生不灭」与「生灭」是二个义理,不是一个,所以有个真如门,有个生灭门。「非异」,它一动,不生不灭全体动成生灭,并不是有二个心。

  《会阅笔记》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

  「不生不灭」者,即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也。动作生灭,不相舍离,故云「和合」。非谓别有生灭,来与真合也。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也。

  「非一非异」者,真心全体动故,心与生灭「非异」也。虽动作生灭,而真性不变,故「非一」也。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解释这一段正文。「『…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