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P26

  ..续本文上一页无始以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一切染污法与真如实体不相应。「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因为真如实体是平等不二,没有差别之相,一切染法统统是差别之相,所以与它不相应。真如有自体,怎么离一切法差别之相呢?「以无虚妄心念故」,这是依着上一科解释,一切法皆依妄念而有差别之相,没有妄念,哪里有差别之相呢?这就是前面真如依言说分别,才有二种义。你不依言说,不起分别心,真如没有二种义。二种就是差别,所以如果离开虚妄心念,就没有一切法差别之相。因为一切法差别之相,跟真如实体从来不相应。

  卯二、广释

  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

  「卯二、广释」,广为解释。「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一切法的差别之相,不出这两个四句,平常讲:离四句,绝百非。「有」、「无」、「非有、非无」、「有无俱」,这四句统统离开,为什么要离开?「非」者不是,不是真如所以要离开。你说一百句还是非,叫做离四句,绝百非。先依着文消,再依着《会阅笔记》详细解释。

  「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真如自性就是真如自体,性即是体,体即是性,真如自性、真如自体,不是有相。众生是徧计所执性,徧计是周徧计度,换句话就是无法不执。学佛法他执着佛法,一说有个真如,他就认为「有」。告诉他「非有相」,可是众生的心,无所不执,不是「有」,他就执着是「无」,「非无相」,不是「无」。他还起执,你既然说是「非有」、「非无」,一定是「非有相、非无相」,下面再给它非掉,「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相」是个名词,上面的「非」是动词,解释成「不是」,不是「非有相」,也不是「非无相」。那么众生又执着了,一定是「有无俱相」,把前面两个执着合起来,怎么是真如呢?「非有无俱相」,也不是「有无俱相」的相。

  真如之相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他听说一法界,以为是一、二之一,真如有一个相,下面给它非掉,「非一相」,不是一、二之一。前面讲一法界是无差别之一,无二之一,不是你起执着那个一。那么既然不是「一相」,那就有差别了,就是「异相」。「非异相」,不是你所说的差别异相。那么一定是「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也不是「非一相」,也不是「非异相」。那么一定是「一异俱相」,也不是,「非一异俱相」,不是「一异俱相」。解释得很累赘,实际很简单,因为总解要解一百句,这里只讲两个四句,离四句,绝百非。前面讲过:「口欲言而词丧,心欲缘而虑亡。」你口里要说真如是什么相?说不出来,言词要丧亡。你心里思虑真如是什么相?你的思虑要空掉,想不到它是什么相,什么义。

  卯三、总结

  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

  「卯三、总结」,总结起来讲空义。「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乃至于总说,依着一切众生因为有虚妄心,就起妄念,念念分别,都跟真如之义不相应。「故说为空」,空什么?空众生的妄念,妄心念念分别,合起来就是妄念,把妄念空掉。「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把众生的妄想心远离,实实在在没有可空的。因为真如体不空,空是空差别之相。差别之相是从妄心生出来的,你离开妄心,就实无可空。解大乘佛法的空,都要依这一段解释,才不会落到豁达空、断灭空上。

  《会阅笔记》

  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

  「一切染法」者,虚妄之境界也。此虚妄之境界,从来「不」与真如之体「相应」。如病眼所见之空花,从来不与虚空相应也。「一切法差别之相」者,谓色香味触等,皆属妄境,既属妄境,本来远「离」,此明真如体中,空无「所取之相」也。或曰:眼见诸法差别之相,何得言空耶?答曰:「以无虚妄心念故」也。谓见闻觉知等,皆属妄心,既属妄心,本来空无,此明真如体中,空无「能取之念」也。以妄境从妄念生,妄念既无,妄境自离也。

  「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下面解释这一段正文。「『一切染法』者,虚妄之境界也。」三界以内众生,所对的境界都不真实,叫做虚妄的境界。「此虚妄之境界,从来『不』与真如之体『相应』。」虚妄的境界从本以来,跟真如之体不相应。「如病眼所见之空花,从来不与虚空相应也。」这个譬喻很恰当,眼睛有病,看见空中有花,虚妄的空中花,从来不与虚空相应,因为虚空从来没有生过花,空中花是你病眼生出来的。「『一切法差别之相』者,谓色香味触等,皆属妄境」,我们六根起六识,对着外面的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统统属于虚妄之境。「既属妄境,本来远『离』,此明真如体中,空无『所取之相』也。」真如体中从本以来,空无所取之相。虚妄境界之相,是众生取着出来的,真如体中,没有众生执取的相。「或曰:眼见诸法差别之相」,有人说:我们眼睛看见森罗万象,诸法差别之相,「何得言空耶?」你怎么硬说空呢?「答曰:『以无虚妄心念故』也」,因为没有虚妄心念的缘故。「谓见闻觉知等」,「见闻觉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眼睛能见,耳朵能闻,鼻、舌、身,皆能觉,意能知。「皆属妄心」,一个妄心分出来六识,六识合起来还是一个妄心。「既属妄心,本来空无」,怎么叫妄心呢?它没有真实之体,本来空无。「此明真如体中,空无『能取之念』也。」前面讲真如体,没有所取之相,所取之相是虚妄的境界。这里讲真如体没有能取之念,能取之念是你的妄心,妄心妄境都是空的。「以妄境从妄念生」,因为虚妄的境界是由妄念生出来的。「妄念既无,妄境自离也。」「无」是空掉,「离」也是空,你把虚妄之念空掉,虚妄境界自然空了。妄心空,妄境也空。

  《会阅笔记》

  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

  执取虽多,总摄不过此二种四句。故《广百论》云:「有、非有、俱非。一、非一、双泯。随次而配属,智者达非真。」即破此二种四句也。

  言「非有相」者,明真心远离虚妄之有也。惑者云:既其「非有」,即应是「无」。释云:我遣汝「妄有」,故说「非有」。非说是「无」,如何执「无」?故云「非无」也。惑者闻上「非有」,又闻「非无」,别谓「双非」是真如法。释云:我遣汝谓「有」,而说「非有」,非谓法体是「非有」。遣汝谓「无」,而说「非无」,非谓法体是「非无」。如何复执「非有非无」?故云:非「非有」非「非无」也。惑者又云:我上立「有」立「无」,汝并双非。「双非」若存,即「有无」随亡。今「双非」既非,我「有无」还立。释云:我遣汝「双非」,故说「非非」。非许「双是」,如何复执?故云:「非有无俱」也。

  「非一相,非异相」等四句,准前可知。

  「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再解释正文这二种四句。「执取虽多,总摄不过此二种四句。」众生执取的法虽然多,总摄起来不出这二种四句。「故《广百论》云」,所以《广百论》上有一个偈颂:「有、非有、俱非。一、非一、双泯。随次而配属,智者达非真。」这个偈颂,你去配这四句:「有」。「非有」,就是无。「俱非」,不是「有」,不是「无」,也不是「非有、非无」,也不是「有无俱」。「一、非一、双泯。」「一」,不对,「异」,不对。「非一、非异」、「一异俱」也不对。你是有智慧的人,你自己去配这四句,都不是真法,统统是些妄法。「即破此二种四句也」,《广百论》上这个偈颂就是破这二种四句。

  下面再消文,「言『非有相』者,明真心远离虚妄之有也。」你说有,是你妄心分别出来的相,它是虚妄之有。「惑者云:既其『非有』,即应是『无』。」迷惑的人用对待的道理来解释,随处起执,他说:既然不是有,就应该是无。「释云:我遣汝『妄有』,故说『非有』。」我是遣除你的妄有,所以说非有。「非说是『无』」,我没有说是无。「如何执『无』?」你怎么执着是无呢?「故云『非无』也。」所以说非无。「惑者闻上『非有』,又闻『非无』,别谓『双非』是真如法。」迷惑的人听到上面说非有,又听到非无,认为非有非无合起来,这个双非是真如法。「释云:我遣汝谓『有』,而说『非有』,非谓法体是『非有』,遣汝谓『无』,而说『非无』,非谓法体是『非无』,如何复执『非有非无』?」你怎么又执着真如之体是非有非无呢?「故云,非『非有』非『非无』也。」所以说不是你说的非有,也不是你说的非无。「惑者又云」,迷惑的人,随处起执,三句都遣除,他执着第四句,「我上立『有』立『无』,汝并双非」,我上面建立有、建立无,你说非有非无,「『双非』若存,即『有无』随亡。」双非假若存在,有无就随着消灭没有了。「今『双非』既非」,现在你把「双非」给非掉,「我『有无』还立」,我「有无」还要建立起来,所以叫有无俱相。「释云:我遣汝『双非』,故说『非非』。」我遣…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