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理,可是在印度唯識宗跟唯識宗要辯論,你學的是那個論師的唯識,我學的不同,又何況學法性呢?馬鳴菩薩依著一百部大乘經造《大乘起信論》,一百部大乘經可能八個識的學說不顯明,所以《大乘起信論》只說阿黎耶識,下面說五種意。五種意就是第六識,但是不說第六識,也不說前五識,《大乘起信論》上沒有五、六、七、八識這些名詞,我們配合法相,就知道它講的道理,跟法相的根本道理沒有不同。這叁種細相,就是阿黎耶識的相,你們以前聽過唯識,將來還要學唯識,學唯識,你依著唯識學來學唯識。你學《大乘起信論》,依著《大乘起信論》學,能配合的配合,不能配合的不要配合,不要勉強穿鑿附會。《大乘起信論》講阿黎耶識,你不要講第八識,講第八識就錯了,因爲它沒有第六識、第七識,哪有第八識呢?
「無明爲因生叁細」,這叁個細相,都是我們妄想心的細相,雖然有境界相,還沒有分到心外去,這個解釋把它記清楚。下面第二科「境界爲緣生六粗」,這個境界就是內心的境界,分到心外去了。
「未初、無明爲因生叁細」,這一科講完了,以無明爲因,生出叁種細相,就是妄心的細相,第一業相,第二能見相,第叁境界相。我們凡夫覺照不出來,雖然它是凡夫的妄想心,但是我們凡夫的心粗,這叁個細相覺照不出來,因爲很細。
未二、境界爲緣生六粗(分二)
申初、總標
以有境界緣故,複生六種相。
「未二、境界爲緣生六粗」,前面第叁個細相叫境界相,境界相在細相之中,還是內心的境界,沒有分成能、所,沒有把它分成所執的境界,把它分到心外。現在要講六個粗相,把第叁個細相的境界相變粗了,把它分到心外去了。心與境是相對的,心是不覺的心,就是無明的心,它是生六個粗相的因。第叁個境界相分到心外去,成了一個助緣,內因、外緣,于是生起來六種粗相,有心內、心外,心內是能分別的,心外是所分別的,我們凡夫都可以依著佛說的覺照出來。我們學了佛法,依文解義,明白了這六種粗相,再去觀照粗相,觀照得到。前面那叁種細相,我們依文解義明白了,再打坐去觀照,也觀照不到,因爲那些相太細了。「無明爲因生叁細,境界爲緣生六粗。」叁細六相這九個相,就是我們妄想心的相,也就是凡夫的相。所以我們不學佛法叫做愚癡,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是個凡夫,凡夫是什麼樣子?自己也不知道。學了佛法,雖然我們的心粗,還可以認識自己的粗相。
「未二、境界爲緣生六粗」,分二科,「申初、總標」,把這六種粗相總標出來。六種粗相是什麼樣子?「以有境界緣故」,「以」字作「因」講,因爲有境界爲助緣。「複生六種相」,又生出來六種相,這六種相對著前面細相說,是粗相。
申二、別釋(分六)酉初、智相(分二)
雲何爲六?戌初、標一者智相。戌二、釋依于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
「申二、別釋」,分別解釋六種相,分六小科。「酉初、智相」,再分二科。「雲何爲六?」哪六種相?「戌初、標」,「一者智相。」「智相」的「智」,不是般若智慧的智,是凡夫的分別心。「戌二、釋」,下面解釋怎麼起了分別心?「依于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因爲境界給它起了助緣。凡夫是依妄心生妄境,妄境反過來能引生你的妄心。我們要用功,就要把這個道理弄清楚,外面的境界哪裏來的呢?是我們內心生出來的,除了內心,沒有外面的境界。你得把境界觀空,既然境界是我們內心生的,外面沒有真實的境界,你爲什麼去執著它、分別它?什麼愛?什麼不愛?你不能把它觀空,知道了等于不知道。你沒有觀空,它能引生你的妄心,「妄心生妄境,妄境生妄心。」這兩句話你一定要弄清楚,它們是互爲因緣。「妄心生妄境」,妄心是因,等你一分別境界,又生起第二層妄心,那個境界變成因。心是因,境界只能說是緣,但是境界這個緣能引發你的妄心,能生出來六種粗相,這是第一個相。因爲你一動念、再動念,動了第叁個相,動出境界來,再動,把它動到心外,它反過來成了一個助緣,熏你的妄心,這個妄心就起了分別,分別外面的境界。境界千差萬別,但是不出違順二境,違乎我的妄心叫違境,順乎我的妄心叫順境。我們是凡夫,既然起了分別心,不知道外面的境界是內心現出來的,就執著這個境界,順乎我的心,我就愛;不順我的心,我就不愛。
這個分別就是「智相」,我們依文解義明白了,我們可以事實觀照得到,這個境界順,是順境;這個境界不順,是違境。對于順境,你動了愛心沒有?對于違境,你起了不愛的心沒有?這個都可以觀照出來,並不細。但是要知道,十信位的菩薩,覺知前念起惡,能止後念不起,那才叫功夫。我們能觀照出來,愛,就是貪心;不愛,就要動瞋恨。貪、瞋是根本煩惱,你不要愛,不要不愛,貪心、瞋心就不起來,煩惱當下滅了,所以十信位的菩薩,能把最粗的滅相無明滅掉,就能停止後念不起。雖然這個功夫我們現在用不到,我們明知道起了貪瞋的念,叫它不起還不行,這就是功夫不夠。功夫不夠,我們得用功啊!不能隨著妄想走,用功久了,就能停止惡念。「不愛」,在其他的經上叫憎,就是憎惡。起妄心、動煩惱,最初就是愛憎二心。前生前世當凡夫,生種種差別煩惱,今生今世轉人也可以看得出來。比如小孩子不會說話,順境,他就笑;違境,他就哭!他爲什麼要笑呢?他動了愛心,小孩子的心,也是妄想心,他不是聖人,所以境界很順,他感覺很快樂就笑,雖然不會說話,他會表示。境界不順他的心,他憎惡討厭就哭,用哭來表示抵抗。這就是一出世,就有愛憎二種煩惱,愛從貪煩惱起,憎從瞋煩惱起。所以貪、瞋、癡是叁個根本煩惱,貪、瞋這兩個煩惱力量最大,所以有愛、有不愛。煩惱,有俱生煩惱、分別煩惱。俱生煩惱,是前生帶來,與生俱來的。分別煩惱,是今生起的。我們就吃虧在智相上的分別心,把外面的境界當作真的,就有違境、順境。違境不愛,順境就愛,于是起了愛與不愛二種煩惱。這二種煩惱就是內心裏面,動了貪心、瞋心,動了根本煩惱,由此引生很多枝末煩惱。《楞嚴經》上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境界本來是我們內心生的,什麼愛?什麼不愛?「把它放下來!」這是宗門下的話,不咬文嚼字,你放下來就沒有了,外面的境界就空了。你去分別它才成了真事,你越分別它越真。你不分別,哪裏有順境、違境呢?當體就是空。這幾句話是勸諸位用功,我們學佛法要得真實利益,你出家多少年了?你學佛法教義多少年了?你天天念佛、打坐、念經、拜忏,用功修行多少年了?你是個頓超的根機,立地成佛,那最好!漸次的根機,我們要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怎樣得呢?你的煩惱輕了一點沒有?你問你自己:我這個出家人,比去年那個出家人,有沒有好一點點呢?好了一點,你沒有冤枉。還是一樣,你爲什麼要出家?現在末法時代出家人,除非他不學教理、不修行,那不足挂齒,用不著說他。我們學教理、修行用功,天天念佛、拜忏、打坐、念經,作什麼呢?修行不是斷煩惱嗎?煩惱先伏後斷,伏到了一點,煩惱就輕了一點,明年還要輕一點,時常觀照自己,你就不會懈怠、放逸,要腳踏實地修行,在日用尋常生活之中修行,把境界觀空。一下子觀空,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不能一下子就空,也得叫煩惱慢慢的輕,不要那麼執著!境界,是我自己心裏動的,業相、能見相、境界相是我心裏現出來的。自己現的相,哪裏是真的?執著作什麼,慢慢的煩惱就輕了。
酉二、相續相(分二)
戌初、標二者相續相。戌二、釋依于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續不斷故。
「酉二、相續相」,分二科。「戌初、標」,「二者相續相。」「戌二、釋」,下面再解釋。「依于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續不斷故。」第二個粗相,是依著第一個粗相來的。我們能覺照得到的,就是這六個粗相,第一個智相,就是分別心,我們就吃虧在這分別上,一分別就不得了,不是分別一下子就算了,念念分別,就變成第二個相,叫做相續相。「依于智故」,依著第一個智相,「生其苦樂」,你去分別境界,有順境、違境。順境,你就愛;違境,你就不愛。五蘊法:色、受、想、行、識。「色」是身體,「受、想、行、識」,是妄想心,「受、想、行」是心所,這叁個心所特別有力。第一個「受」,領納爲義,把外面的境界,領納到自己內心裏,不順的境界,我怎麼不愛?我心裏感覺苦。順境我爲什麼愛?我感覺很快樂。這就是內心第一個起了愛與不愛的智相。第二個生起苦樂的感受,受了苦真難過,受了樂真快活,是凡夫的分別心,越分別越粗,生起苦樂的感受。「覺心起念」,「覺」是覺知,「念」是妄念,起覺知的心,就生起不斷的妄念。「相續不斷故」,相續不斷,就是相應不斷,外面的境界,跟你內心相應。外面的境界有順境、違境,裏面的心,有受樂的心、受苦的心,彼此相應,就念念分別。順境,感到快樂,就貪上再貪,愛上再愛。違境,受苦,我就不愛,念念討厭。外境與內心,內心與外境,彼此相應。爲什麼彼此相應?因爲念念分別,相續不斷,這是第二個粗相。
這個相應不斷,它還能住持生死。我們怎麼生死不斷呢?就是這第二個粗相,因爲它念念分別,相續不斷,能把多生多劫的煩惱接續下來,不會斷滅。你要了生脫死,先把六個粗相第一個分別心斷掉,相續心就不起,就沒有第二個相續心住持生死,你的生死自然了脫。住持生死,是第二種細的解釋。現在說相續不斷,內心與外境念念分別,不是分別一下子,就不分別了,白天分別一天,到了夜晚睡覺還在分別。今天分別,明天還要分別,對于快樂的境界,多少天不會忘記;對于受苦的境界,你多少天也不會忘記,都是相續不斷的心住持著。
《大乘起信論講記(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