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P39

  ..续本文上一页,全是口业。那么你要说话,为什么不学说佛法呢?说佛法能给众生作外熏之缘,能令众生起善根,能令众生转凡成圣,功德不是无量吗?同样都是说话,讲经说法你怕累,可是打开话匣子,聊起天来,几个小时也不累,为什么不知道累?顺着烦恼性。晚上要睡觉,聊起天来连瞌睡都忘记了,也是顺着烦恼性,不知道累。所以你就晓得众生愚痴颠倒,总是要说话,总是要费力气,何不学说佛法?说佛法还得会说,不会说还罪过。佛法可以说多,可以说少,不许说错。你不学佛法开口乱说,说到外道自己也不知道。学了二、三年,知道什么是佛法,就要学说法,不要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的话,这就是口业。

  你做事,杀生害命、邪淫男女、偷盗财物,都是造恶业,要把自己造到三恶道去,造得厉害就要堕到地狱,你为什么要造杀、盗、淫的恶业呢?身体要做事,做三宝的事,做众生的事,上供三宝,下救众生。不做事怎么起道场?怎么装佛像?怎么印经?怎么斋僧?上供三宝,你就做这些事。下救众生,你讲经说法、盖讲堂,你做这些事,不是无量的功德吗?但是你得会分别,分别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什么是世间法?什么是出世间法?你分别清楚了,等于我们吃东西,不能糊里糊涂的吃,要分别哪一样菜好?哪一样饭好?你为什么不吃好的菜饭,吃不好的菜饭作什么?分别清楚,你才知道什么叫真法?你就依法修行,叫自利;依法度人,叫利他,统统要用这不觉的心。

  这是讲根本不觉,附带劝诸位修行,学佛法要修行,你就明白怎么下手,还是利用分别心来修,离开分别心,连觉都不能存在,还说什么修行呢?不分别不是很好吗?不分别你糊里糊涂,你是个凡夫,你不是如来无念的不分别,你是糊里糊涂的不分别,糊里糊涂的造业,糊里糊涂的堕地狱,那才冤枉呢!所以佛法难懂在这里,无念,是一念不生的无念,不是糊里糊涂的无念。你要把妄法、真法分得清清白白,利用分别心来修真法。这是根本不觉的道理,因为有不觉才能知名识义、才能学佛法,才能修行,才能度众生。

  午二、明枝末不觉(分二)未初、无明为因生三细(分二)

  申初、总标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

  「午二、明枝末不觉」,枝末不觉也叫枝末无明,分二科。「未初、无明为因生三细」,「未二、境界为缘生六粗」,这两句科文要背熟。枝末不觉是说明众生相有妄想心,不学佛法的众生愚痴,不要说佛法不认识,真心什么样子不认识,连自己的妄想心也不认识。我们学了佛法,得感念佛恩深厚,下面从细至粗,分开一个众生有九个相,你都要研究清楚,记到心里,先把自己认识清楚,这才叫启发智慧。不然糊里糊涂,连自己都不认识,真心不认识,妄心也不认识;圣人不认识,凡夫也不认识。凡夫就是因为有妄心,妄心什么样子?三细六粗,由根本无明为因,生出来三个细妄想心。

  下面再分二科,「申初、总标」,先总标出来。「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要注意「依」字!依着这个法,才生出来那个法,没有这个法作依据,第二个法生不出来,你就知道一切法皆是假相。依着本觉,才生出来根本不觉;依着根本不觉,才生出来三种细相,叫枝末不觉。等于有树根,才能生出来树枝、树叶。「与彼不觉,相应不离。」前面是依着觉,才有不觉,不觉没有自体相,与本觉不相舍离。这里是依着根本不觉,生出来枝末不觉,枝末不觉与根本不觉相应不离。众生吃苦就吃在相应不离上,越不觉越厉害,就是越迷越深,依着根本不觉,生出枝末不觉,叫依迷生迷,依着这个迷,再生个迷出来,越来越苦恼。我们是人,我们不觉的心还轻,还能知名识义,晓得善、恶,晓得染法、净法。要是依迷生迷,迷得厉害,不要说迷到饿鬼道,就说迷到畜生道,连三宝的名字都不知道,你看我们养的狗、猫,你待它好,它知道,但是你跟它讲佛、法、僧三宝的名字,它不知道,它怎么能知道三宝之义呢?佛、法、僧三个名词都不了解,怎么能返迷归悟?所以一堕到畜生道,叫愚痴苦。我们是人,还能返迷归悟,可不能再迷下去,迷到畜生道,只有受报,没有翻身的机会。人可以整心虑、趣菩提,可以返迷归悟,就是我们迷得不重。所以释迦佛示现人间成佛,我们有成佛的本钱,结果才能成佛,得到大利益,好好的修,这是文外之意,劝修的话。根本不觉,生出来三种细相,是枝末不觉。枝末不觉反过来再熏根本不觉,相应不离。

  申二、别解(分三)酉初、无明业相(分二)

  云何为三?戌初、标一者无明业相。戌二、释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

  「申二、别解」,分别解释,分三小科。「酉初、无明业相」,再分二科,「云何为三?」先假设一个问题,再答复。「戌初、标」,「一者无明业相」,先注意这个名字,「无明业相」,就是根本无明,就是最初一念妄动,不觉心起念这个业相。枝末无明的第一个细相,取名叫业相,但是业相不是第二个念,就是最初不了解真如法「一」那个念,就是最初一念妄动那个念,也叫生相无明。

  「戌二、释」,「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按义理上分,根本无明一动,动出业相,冠上「无明」二字,无明就是个动的相。「无明业相」,无明就是不觉,不觉就是无明。不觉、无明也叫迷,一迷心里就动了,就叫做业。「觉则不动」,最初一念妄动,你要回光返照,因为不觉它才动,觉了它就不动。说是容易,要把它断掉得三大阿僧祇劫,到成佛的时候,坐在菩提树下,才把无明业相断掉。但是你可以先悟这个理,为什么心里要动念呢?因为你不觉,你要是觉悟了,它怎么会动呢?下面讲到六个粗相的时候,才讲动贪、动瞋,这个时候不分贪、瞋,就是最微细的妄念一动,不觉它才动,觉它就不动了。那么动了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可大了!「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动是苦的因,业有二种义:一者动义,二者因义。你不能动,动不得!你心里一动念,那是苦的因,你决定遭苦的果报。我们众生的心粗、境粗,动贪、瞋、痴还不知道,等到学了佛法知道了,不能前念起恶,令后念不起。明知道不对还要动,你决定吃苦头,没有人替你。「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你要知道,吃饭肚子才饱,你得自己去吃,别人替你吃,别人饱,你不会饱,你的生死你自己了。学了佛法,了解了,你心不要动。你还要动,动苦的因,你决定吃苦头。用功修行,你不要动念,你就懂得业的意思。动就是业,动就是苦的因;不动就没有因,怎么会遭苦果呢?所以佛法有一种顿超的法门,你一念不动立地成佛,动就变成凡夫,最初最细的妄想心,就是「动」。

  酉二、能见相(分二)

  戌初、标二者能见相。戌二、释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

  「酉二、能见相」,分二小科,「戌初、标」,「二者能见相」,分成能、所出来。「戌二、释」,解释。「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第二个细相,由第一个业相动,再动,起能见的功能,这就是最细的分别心。第一个业相动了,还没有起分别,还没有我要「能见」这个念头。起了第二个细妄想心,就起「能见」的心,就是我要动心了,见这个念头起来了。你要晓得,是依着「动」,才起「能见」。你要是不动,连业相都没有,哪有第二个细心生出来?觉则不动,觉则无见。你一回光返照,照着它不要动,根本没有能见之相起来。这是跟着第一科讲,你不动连业相也没有,无明业相都空了,哪有第二个相呢?

  酉三、境界相(分二)

  戌初、标三者境界相。戌二、释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酉三、境界相」,分二科,「戌初、标」,「三者境界相」,把境界相标出来。「戌二、释」,解释什么叫做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因为你有第二个细妄想心。要「能见」,有个「所见」。「境界妄现」,本来没有境界,你想见境界,境界就现出来了。「离见,则无境界。」境界从哪儿来的呢?由你能见的心生出来的。你把能见的心远离开,能见没有了,哪里有所见呢?可是这里只说能见,没有说境界叫所见,就是境界还在心内,还没有离开心。这三个细相都在心内,没有分到心外。境界属于心外的境界,跟心对待着讲,内心、外境。这时候没有对待,有所见,能现境界的功能,就是妄想心,能生境界出来。它怎么有这个功能?因为它有能见之心。你把能见之心远离,境界根本不会现出来。

  由根本无明为因,生出来这三种细相,要是法相宗讲唯识,这就是第八识。我前面说过,《大乘起信论》不讲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这些名词,唯识宗讲八个识,每一个识都有四个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有这四种义理,有这四种功能。把「证自证分」跟「自证分」合成一分,叫自体分,就是第八识的自体,就是「无明业相」。见分,就是「能见相」。相分,就是「境界相」。《大乘起信论》跟法相宗讲的道理一样,但是不叫第八识,叫阿黎耶识。法相宗不赞成《大乘起信论》,就是因为它没有说第七识,为什么《大乘起信论》不讲第七识呢?「于义不便」,对于义理不方便,因为第七识不缘外境,只缘里面第八识为我,这是第七识的功能,讲这个义理不方便,所以不说第七识。《会阅》上这样辩解。

  我有个解释,就是马鸣菩萨造《大乘起信论》时,可能在佛法圈子里面,八个识的学说,还没有成立。玄奘法师造《成唯识论》有十卷,把印度十大论师一百卷唯识论融合成一种道理,怕中国人讲唯识,依据十大论师讲十个道理,这是玄奘法师的功德。所以中国人学唯识法相,跟自己人不抬杠,因为没有二种道…

《大乘起信论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