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上)▪P39

  ..續本文上一頁,全是口業。那麼你要說話,爲什麼不學說佛法呢?說佛法能給衆生作外熏之緣,能令衆生起善根,能令衆生轉凡成聖,功德不是無量嗎?同樣都是說話,講經說法你怕累,可是打開話匣子,聊起天來,幾個小時也不累,爲什麼不知道累?順著煩惱性。晚上要睡覺,聊起天來連瞌睡都忘記了,也是順著煩惱性,不知道累。所以你就曉得衆生愚癡顛倒,總是要說話,總是要費力氣,何不學說佛法?說佛法還得會說,不會說還罪過。佛法可以說多,可以說少,不許說錯。你不學佛法開口亂說,說到外道自己也不知道。學了二、叁年,知道什麼是佛法,就要學說法,不要說妄言、绮語、兩舌、惡口的話,這就是口業。

  你做事,殺生害命、邪淫男女、偷盜財物,都是造惡業,要把自己造到叁惡道去,造得厲害就要墮到地獄,你爲什麼要造殺、盜、淫的惡業呢?身體要做事,做叁寶的事,做衆生的事,上供叁寶,下救衆生。不做事怎麼起道場?怎麼裝佛像?怎麼印經?怎麼齋僧?上供叁寶,你就做這些事。下救衆生,你講經說法、蓋講堂,你做這些事,不是無量的功德嗎?但是你得會分別,分別什麼是善法?什麼是惡法?什麼是世間法?什麼是出世間法?你分別清楚了,等于我們吃東西,不能糊裏糊塗的吃,要分別哪一樣菜好?哪一樣飯好?你爲什麼不吃好的菜飯,吃不好的菜飯作什麼?分別清楚,你才知道什麼叫真法?你就依法修行,叫自利;依法度人,叫利他,統統要用這不覺的心。

  這是講根本不覺,附帶勸諸位修行,學佛法要修行,你就明白怎麼下手,還是利用分別心來修,離開分別心,連覺都不能存在,還說什麼修行呢?不分別不是很好嗎?不分別你糊裏糊塗,你是個凡夫,你不是如來無念的不分別,你是糊裏糊塗的不分別,糊裏糊塗的造業,糊裏糊塗的墮地獄,那才冤枉呢!所以佛法難懂在這裏,無念,是一念不生的無念,不是糊裏糊塗的無念。你要把妄法、真法分得清清白白,利用分別心來修真法。這是根本不覺的道理,因爲有不覺才能知名識義、才能學佛法,才能修行,才能度衆生。

  午二、明枝末不覺(分二)未初、無明爲因生叁細(分二)

  申初、總標

  複次依不覺故,生叁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

  「午二、明枝末不覺」,枝末不覺也叫枝末無明,分二科。「未初、無明爲因生叁細」,「未二、境界爲緣生六粗」,這兩句科文要背熟。枝末不覺是說明衆生相有妄想心,不學佛法的衆生愚癡,不要說佛法不認識,真心什麼樣子不認識,連自己的妄想心也不認識。我們學了佛法,得感念佛恩深厚,下面從細至粗,分開一個衆生有九個相,你都要研究清楚,記到心裏,先把自己認識清楚,這才叫啓發智慧。不然糊裏糊塗,連自己都不認識,真心不認識,妄心也不認識;聖人不認識,凡夫也不認識。凡夫就是因爲有妄心,妄心什麼樣子?叁細六粗,由根本無明爲因,生出來叁個細妄想心。

  下面再分二科,「申初、總標」,先總標出來。「複次依不覺故,生叁種相」,要注意「依」字!依著這個法,才生出來那個法,沒有這個法作依據,第二個法生不出來,你就知道一切法皆是假相。依著本覺,才生出來根本不覺;依著根本不覺,才生出來叁種細相,叫枝末不覺。等于有樹根,才能生出來樹枝、樹葉。「與彼不覺,相應不離。」前面是依著覺,才有不覺,不覺沒有自體相,與本覺不相舍離。這裏是依著根本不覺,生出來枝末不覺,枝末不覺與根本不覺相應不離。衆生吃苦就吃在相應不離上,越不覺越厲害,就是越迷越深,依著根本不覺,生出枝末不覺,叫依迷生迷,依著這個迷,再生個迷出來,越來越苦惱。我們是人,我們不覺的心還輕,還能知名識義,曉得善、惡,曉得染法、淨法。要是依迷生迷,迷得厲害,不要說迷到餓鬼道,就說迷到畜生道,連叁寶的名字都不知道,你看我們養的狗、貓,你待它好,它知道,但是你跟它講佛、法、僧叁寶的名字,它不知道,它怎麼能知道叁寶之義呢?佛、法、僧叁個名詞都不了解,怎麼能返迷歸悟?所以一墮到畜生道,叫愚癡苦。我們是人,還能返迷歸悟,可不能再迷下去,迷到畜生道,只有受報,沒有翻身的機會。人可以整心慮、趣菩提,可以返迷歸悟,就是我們迷得不重。所以釋迦佛示現人間成佛,我們有成佛的本錢,結果才能成佛,得到大利益,好好的修,這是文外之意,勸修的話。根本不覺,生出來叁種細相,是枝末不覺。枝末不覺反過來再熏根本不覺,相應不離。

  申二、別解(分叁)酉初、無明業相(分二)

  雲何爲叁?戌初、標一者無明業相。戌二、釋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爲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

  「申二、別解」,分別解釋,分叁小科。「酉初、無明業相」,再分二科,「雲何爲叁?」先假設一個問題,再答複。「戌初、標」,「一者無明業相」,先注意這個名字,「無明業相」,就是根本無明,就是最初一念妄動,不覺心起念這個業相。枝末無明的第一個細相,取名叫業相,但是業相不是第二個念,就是最初不了解真如法「一」那個念,就是最初一念妄動那個念,也叫生相無明。

  「戌二、釋」,「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爲業。」按義理上分,根本無明一動,動出業相,冠上「無明」二字,無明就是個動的相。「無明業相」,無明就是不覺,不覺就是無明。不覺、無明也叫迷,一迷心裏就動了,就叫做業。「覺則不動」,最初一念妄動,你要回光返照,因爲不覺它才動,覺了它就不動。說是容易,要把它斷掉得叁大阿僧祇劫,到成佛的時候,坐在菩提樹下,才把無明業相斷掉。但是你可以先悟這個理,爲什麼心裏要動念呢?因爲你不覺,你要是覺悟了,它怎麼會動呢?下面講到六個粗相的時候,才講動貪、動瞋,這個時候不分貪、瞋,就是最微細的妄念一動,不覺它才動,覺它就不動了。那麼動了有什麼關系呢?關系可大了!「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動是苦的因,業有二種義:一者動義,二者因義。你不能動,動不得!你心裏一動念,那是苦的因,你決定遭苦的果報。我們衆生的心粗、境粗,動貪、瞋、癡還不知道,等到學了佛法知道了,不能前念起惡,令後念不起。明知道不對還要動,你決定吃苦頭,沒有人替你。「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你要知道,吃飯肚子才飽,你得自己去吃,別人替你吃,別人飽,你不會飽,你的生死你自己了。學了佛法,了解了,你心不要動。你還要動,動苦的因,你決定吃苦頭。用功修行,你不要動念,你就懂得業的意思。動就是業,動就是苦的因;不動就沒有因,怎麼會遭苦果呢?所以佛法有一種頓超的法門,你一念不動立地成佛,動就變成凡夫,最初最細的妄想心,就是「動」。

  酉二、能見相(分二)

  戌初、標二者能見相。戌二、釋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

  「酉二、能見相」,分二小科,「戌初、標」,「二者能見相」,分成能、所出來。「戌二、釋」,解釋。「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第二個細相,由第一個業相動,再動,起能見的功能,這就是最細的分別心。第一個業相動了,還沒有起分別,還沒有我要「能見」這個念頭。起了第二個細妄想心,就起「能見」的心,就是我要動心了,見這個念頭起來了。你要曉得,是依著「動」,才起「能見」。你要是不動,連業相都沒有,哪有第二個細心生出來?覺則不動,覺則無見。你一回光返照,照著它不要動,根本沒有能見之相起來。這是跟著第一科講,你不動連業相也沒有,無明業相都空了,哪有第二個相呢?

  酉叁、境界相(分二)

  戌初、標叁者境界相。戌二、釋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

  「酉叁、境界相」,分二科,「戌初、標」,「叁者境界相」,把境界相標出來。「戌二、釋」,解釋什麼叫做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因爲你有第二個細妄想心。要「能見」,有個「所見」。「境界妄現」,本來沒有境界,你想見境界,境界就現出來了。「離見,則無境界。」境界從哪兒來的呢?由你能見的心生出來的。你把能見的心遠離開,能見沒有了,哪裏有所見呢?可是這裏只說能見,沒有說境界叫所見,就是境界還在心內,還沒有離開心。這叁個細相都在心內,沒有分到心外。境界屬于心外的境界,跟心對待著講,內心、外境。這時候沒有對待,有所見,能現境界的功能,就是妄想心,能生境界出來。它怎麼有這個功能?因爲它有能見之心。你把能見之心遠離,境界根本不會現出來。

  由根本無明爲因,生出來這叁種細相,要是法相宗講唯識,這就是第八識。我前面說過,《大乘起信論》不講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這些名詞,唯識宗講八個識,每一個識都有四個分: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有這四種義理,有這四種功能。把「證自證分」跟「自證分」合成一分,叫自體分,就是第八識的自體,就是「無明業相」。見分,就是「能見相」。相分,就是「境界相」。《大乘起信論》跟法相宗講的道理一樣,但是不叫第八識,叫阿黎耶識。法相宗不贊成《大乘起信論》,就是因爲它沒有說第七識,爲什麼《大乘起信論》不講第七識呢?「于義不便」,對于義理不方便,因爲第七識不緣外境,只緣裏面第八識爲我,這是第七識的功能,講這個義理不方便,所以不說第七識。《會閱》上這樣辯解。

  我有個解釋,就是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時,可能在佛法圈子裏面,八個識的學說,還沒有成立。玄奘法師造《成唯識論》有十卷,把印度十大論師一百卷唯識論融合成一種道理,怕中國人講唯識,依據十大論師講十個道理,這是玄奘法師的功德。所以中國人學唯識法相,跟自己人不擡杠,因爲沒有二種道…

《大乘起信論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