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衆生作五逆十惡,即墮入此道受苦。觀世音菩薩,見地獄衆生受苦,常去教化度脫。餓鬼道百千萬年,不聞漿水名,何況飲食?觀世音菩薩,變鬼王面然大士,因此引起佛說焰口來普救一切餓鬼。畜生道的飛禽走獸,鱗毛羽角,都是因爲前生孽障而來。凡人欺騙詐僞,即入此道,或還債而來,或償命而來,受苦不堪。觀世音菩薩常現畜生,教化他們。
「生老病死苦」,火災、水災之苦,是恐怖急難。沒有遭火災、水災,有沒有苦呢?生苦、老苦、病苦、死苦,這四種大苦,我們不學佛法不知道,天天在那受苦。受什麼苦呢?生苦,父母生我們的時候,懷胎就受苦,在母親肚子裏住十個月,好像墮黑暗地獄、糞尿地獄。病苦,出生以後,還沒有老,就會生病。老苦,像道源今年八十一歲了,不是八十一歲才老,出生以後就在老,小孩子盼望長大,長大一年,就老一年;長大二年,就老二年。實際你長大一天,就老了一天;長大二天,就老了二天,這是老苦。但是衆生不知道,到你真正知道的時候,可真是苦!老苦怎麼苦呢?六根暗鈍。眼根暗鈍,年輕人看見的,老人看不見;耳根暗鈍,年輕人聽見的,老人聽不見;身根暗鈍,年輕人走路很輕快,老人走不動,還得要人扶著;意根暗鈍,老人記憶力退化,剛才想起來,轉個身就忘記了。最後還有一個死苦,不學佛法的人,死字不願意聞,認爲誰聽見誰倒黴,可是誰也逃不了!現在講堂裏,除了我老一點,你們都還年輕,談不上死。但是過了一百年以後,現在講堂裏的人,都到哪裏去呢?都死了,爲什麼怕聽死字呢?因爲死的時候太苦了。生了會老、會病、會死,死了會生,受苦無窮,叫做生死大苦。
「以漸悉令滅」,叁惡道的苦,生老病死苦,在人類中,無論貧富貴賤,誰都不能免,觀世音菩薩憐憫衆生苦,只要你能一心稱名,就菩薩蒙悲心加被,能令痛苦漸漸消滅。
觀世音菩薩有不可思議智慧神通之力,能度叁惡道的苦,叫衆生了生死,沒有第二個法門,只有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普門」,就是普遍救度的法門,「無苦不救,無生不救」,沒有什麼苦不救,沒有哪一個衆生不救。救叁惡道的苦,等你墮落叁惡道,根本不知道念觀世音菩薩,救你可真是不容易!你現在就念觀世音菩薩,常常念,根本不會墮落叁惡道,爲什麼呢?因爲念觀世音菩薩能夠消除叁毒,你會墮落叁惡道,是你起了貪、瞋、癡叁毒,造了惡業,才墮落叁惡道,你把叁個根本煩惱斷掉,不造惡業,沒有惡因,哪裏得惡果呢?所以念觀世音菩薩,能消除根本煩惱、枝末煩惱,煩惱是因,生死是果,煩惱都除掉,哪有生死呢?沒有第二個法門,你要相信,絲亳不要動搖,念念不要生疑,觀世音菩薩什麼苦都救,叁惡道不會墮落,生死會了脫。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勸我們發願,瞻仰觀世音菩薩,「真觀」就是真空觀,是心裏觀想。觀想是心裏用功,第一個功夫,修真空觀,空一切境界相,人人物物種種境界,當體都是空的。我們是依著經上這麼解,經上說的是佛菩薩的境界,我們空不掉。你得修真空觀,常常觀想:一切法皆從因緣生,沒有本體自性,當體皆空,常常修真空觀,把一切境界相空掉。再修「清淨觀」,進一步,連真空觀也不要著相,把一切法都空掉。
「廣大智慧觀」,這就是妙有觀,大乘佛菩薩修的是廣大智慧觀。二乘人修的真空觀,證到真空的境界,他就了生死、出叁界,不發心度衆生,他發不起來妙有觀,所以他是小乘智慧。大乘以真空觀爲入門的觀想,證到真空以後要起妙有,叫「真空不空,即是妙有」,這就屬于佛菩薩廣大的智慧,沒有妙有觀,不能度衆生。
「悲觀及慈觀」,悲能拔苦,慈能與樂,平常講大慈大悲,慈在前面,悲在後面。《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悲在前,慈在後,爲什麼顛倒過來呢?因爲觀世音菩薩偏重于大悲,叫大悲觀世音。他急于救衆生的苦難,衆生在受苦,你給他什麼樂,他都不能享受。世間的樂,不能享受;佛法的樂,也不能享受。因爲他在受苦受難,先要行悲觀,拔除他的痛苦,再與樂,所以先說悲,後說慈。
「常願常瞻仰」,把這一個偈頌總結起來,觀世音菩薩是個大菩薩,他五種觀都成就了,勸導我們衆生應該發願,常瞻仰這位大菩薩。「瞻」是瞻視,向前看。「仰」是心裏敬仰。你見了觀世音菩薩的相,要懷著敬意仰望,就能滅除你的苦惱。這位具足五種觀想的大菩薩,真是功德巍巍,不可思議,你心裏要敬仰觀世音菩薩。
這偈頌爲何說起觀世音菩薩修五種觀想?是叫我們學觀世音菩薩修行。你學觀世音菩薩,先修真空觀,次修清淨觀,再修廣大智慧觀、悲觀、慈觀,救度一切衆生。教我們學觀世音菩薩的大乘法門,你常常發願學觀世音菩薩,常常瞻視,心裏敬仰,效法觀世音菩薩,要跟觀世音菩薩學修行。
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無垢清淨光」,觀世音菩薩光明普照,放出來的是清淨光,沒有無明煩惱染垢。真心本來光明,被無明煩惱障蔽住,觀世音菩薩已經把無明煩惱破盡,無垢了,真心清淨,光明完全顯發出來。「慧日破諸暗」,放無垢清淨光,好像太陽光,但不是世間的太陽光,是智慧的光明,能破除衆生黑暗的無明煩惱。
「能伏災風火」,「伏」是降伏、伏除,降伏了就能除掉。「災風火」是風災、火災。觀世音菩薩能夠降伏風災、火災,包括前面所說的一切災難,都能降伏。他怎麼降伏?衆生一切災難都是從無明煩惱生出來的,等到慧日一照,無明煩惱照空了,哪有什麼風災、火災降伏不了呢?「普明照世間」,觀世音菩薩的智慧光明普照于世間,救度一切衆生苦。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悲體戒雷震」,大悲觀世音,觀世音菩薩以悲爲他的本體,悲心常常現前。他要救度衆生,令衆生了脫生死,先要教化衆生嚴持戒律,戒律好像打雷,能震動世界。爲什麼教化衆生先持戒呢?因爲你遭了風災、火災,念個觀世音菩薩就消除了,以後還有生老病死的災難,你非斷除煩惱,不能了生死。煩惱是從貪、瞋、癡來的,貪、瞋、癡一起,造了惡業,就流轉生死,受苦無窮。怎樣能斷除煩惱呢?持戒,所以佛有四衆弟子,出家二衆:比丘、比丘尼。在家二衆:優婆塞、優婆夷。修定、修慧,不分出家、在家;持戒,才分出家、在家。戒律爲第一,出家弟子,有出家弟子的戒律;在家弟子,有在家弟子的戒律,要先持戒,才能夠斷煩惱。你想斷煩惱,天天爲非作惡,增加煩惱,怎麼能斷煩惱呢?戒律的功能,是防非止惡,不要爲非作惡,不造新的煩惱,慢慢舊的煩惱減輕了、斷盡了,不是了生脫死嗎?
無論出家戒、在家戒,第一條戒都是戒殺,爲什麼要戒殺呢?因爲天下最殘忍的是殺生,衆生最尊貴的莫過于生命,生命只有一條,你偷盜他的錢財,還能找回來;你把他的生命斷掉,永遠找不回來,所以最慘痛的,莫過于殺害衆生的生命。你要學佛救度衆生,還忍心去殺害衆生嗎?
古人說:「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夫夜半聲。」「刀兵劫」,就是打仗,兩方軍隊打起來,老百姓喪身失命,驚魂失魄,沒有地方逃命,這個時候恐怖現前!會念觀世音菩薩的,還可以念一聲得救。衆生平常沒有聞到觀世音菩薩,或者聞到觀世音菩薩,卻沒有常念,到這時候想不起來,只有恐怖、害怕!這些刀兵劫從哪裏來的呢?你聽那屠夫半夜殺豬的聲音。殺豬都是半夜殺,因爲天亮了要拿去賣,豬叫得慘不忍聞,但是屠夫無動于衷,照殺不誤,造這些殺業,不遭刀兵劫嗎?
還有兩句:「欲免世上刀兵劫,除非衆生不吃肉。」要想免除世間的刀兵劫,世界太平,永遠不打仗,除非衆生不吃肉,全世界的衆生都吃常素,就不會打仗。因爲衆生要吃肉,屠夫才殺生,你要吃豬肉,他爲你殺豬;你要吃牛肉,他爲你殺牛,大家都吃素,屠夫就不殺了。沒有造殺生的因,怎麼會遭刀兵劫的果呢?但是衆生可憐愚癡,「畏果不畏因」,平常吃肉覺得很香,豬叫得慘不忍聞,愛吃肉的人無動于衷,照吃不誤。等到遭了刀兵劫,生命危險,他畏懼害怕,逃命來不及了。菩薩「畏因不畏果」,他研究出來,遭苦果,是造了苦的因,就是愛吃肉殺生,才遭刀兵劫。所以不造惡因,不得惡果,你不要吃肉,不要殺生,自然不會遭刀兵劫,可遠離一切苦難,所以要持戒。
「慈意妙大雲」,觀世音菩薩有大悲,也有大慈。「慈意」,就是大慈之心。「妙大雲」,好像天空不可思議的雲彩。雲是普覆之意,普遍罩著大地。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心,普照大地一切衆生。「澍甘露法雨」,觀世音菩薩說法給衆生聽,傳戒給衆生受持,救衆生的苦難,好像落下來甘露法雨一樣。「滅除煩惱焰」,煩惱真厲害,好像火焰一樣燒衆生,落下來甘露法雨,能把你的煩惱焰滅除,這是根本救苦。
爭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衆怨悉退散。
「爭訟」,打官司。「經官處」,到法院裏打官司。這是打官司的災難。「怖畏軍陣中」,這就是刀兵劫,兩方打仗把你夾到裏面,生大怖畏。「念彼觀音力」,你遭到打官司、打仗的災難,只要一心念觀世音菩薩。「衆怨悉退散」,所有的怨仇都退散。爲什麼對方跟你打官司呢?因爲你跟他有冤仇,你念觀世音菩薩,他也起了慈心。夾到軍隊裏,你不打仗,別人把你打死,因爲那個人跟你前生前世結冤仇,你念觀世音菩薩,脫離刀兵劫,所有的怨仇都退失消散。
這四句偈頌,本來應該擺在「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的後面,爲何擺在這裏呢?因爲姚秦時,沒有發明印刷術,經文都是抄寫的,抄寫的人抄錯了,後來的人輾轉傳抄,就依著這個本子抄下來,後來研究的人知道錯了,也不敢改。爲什麼不敢改?因爲當時你以爲錯改正,後來再研究發覺你改錯了,那麼罪過無邊,所以佛經的錯字不能改。如果有錯字,把它批注到經文的上方空白處,說明此字疑是某字就好,不能改掉。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還是贊歎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勸導我們要常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妙音」是不可思議的音聲。「觀世音」,他觀照世間衆生念他名號的音聲,就能救苦救難。「妙音觀世音」,是比喻觀世音菩薩應機說法,尋聲救苦。「梵音」是清淨的音聲。「海潮音」是應時之音,救苦難不失時,下契衆生聞法之機。海潮,中午叫做午潮,半夜叫做子潮,應時要發出海潮,坐海船的人、住海邊的人都知道。半個月還要來一次大潮,叫做朔望潮,也是應時的。「梵音海潮音」,你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應時解除你的災難、痛苦,好像海潮音一樣。「勝彼世間音」,世間的音聲,是苦空無常的音聲。你念觀世音菩薩的聲音,超過世間一切音聲。「是故須常念」,以是之故,你要常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
前面我隨時提醒諸位注意:你遭急難的時候,念一聲觀世音菩薩就得救,但是需要常念。不常念,你遭災難的時候,想不起來念。這裏世尊再勸導我們要常念,還包括要常常恭敬禮拜供養。
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于苦惱死厄,能爲作依怙。
這是勸我們堅固信心,「念念勿生疑」,念觀世音菩薩,你念念不能動疑心,要有純粹的信心,才能感應道交。爲什麼不能生疑呢?「觀世音淨聖」,因爲觀世音菩薩是清淨的聖人,是果後行因,成佛再來示現菩薩,專爲救苦救難。「于苦惱死厄」,在苦惱現前,喪身失命的死厄現前,「能爲作依怙」,觀世音菩薩能給你作依靠,保護你、拯救你。
具一切功德,慈眼視衆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再總贊歎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叫我們頂禮觀世音菩薩。「具一切功德」,觀世音菩薩具足一切功德,「慈眼視衆生」,他有大慈悲之眼,看我們衆生,好像父母愛兒女那樣。「福聚海無量」,前面說觀世音菩薩,「侍多千億佛」,所以他不但有大智慧,而且有大福報,像大海無量無邊。「是故應頂禮!」以是之故,應該頂禮,所以前面勸我們常常念,還要常常禮拜供養。
《普門品》第一段長行文,第二段偈頌都說完了,再總結起來。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衆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說是普門品時,衆中八萬四千衆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這時候持地菩薩從他本座站起來,「前白佛言:世尊!」走到佛的面前,跟佛仰白說話。持地菩薩怎麼取這個名呢?因爲他過去行苦行,道路不平,他發心去鏟平,平了很多年,有一天遇見佛,佛說:「你在做什麼?」他說:「我在平地。」佛說:「你平地,你要平你的心地,心地平,大地就平。」他因爲平地很久,功行很深,佛一說他就開悟了。先是修持心外的大地,再進一步,修持自己的心地,因此叫做持地菩薩。
「若有衆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假若有衆生,聽到觀世音菩薩這一品經文,「自在之業」,他的叁業清淨,無往不通,不被煩惱所累。「普門示現神通力者」,普遍的法門示現,無剎不現身,這是他的神通力。即指以上救七難、滿二求、解叁毒、叁十叁應、遊法界,無畏濟群生。「當知是人功德不少」,應當知道觀世音菩薩功德浩大,非算數所能知。衆生一聞《普門品》,功德甚多。
「佛說是普門品時,衆中八萬四千衆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這證明功德不少,佛說《普門品》時,在這個法會之中有八萬四千衆生,都發大菩提心。「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翻成中國話叫做「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就是成佛的心。「無上正等」再加「無等等」,就是「無等之等」,沒有哪一等心,超過成佛的大菩提心。
諸位聽到《普門品》,都應該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心,就是發大菩提心。
全部《普門品》講演完畢。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