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講記
—道源長老民國六十八年講于基隆海會寺能仁佛學院—
施旺坤成文
懸談
《華嚴經》是經中之王,經中描述善財童子參拜到彌勒菩薩那裏,有一座彌勒樓閣,一彈指門就開了,裏面有種種不可思議的莊嚴,那是譬喻我們的真心之內具足無量功德。《大乘起信論》等于開彌勒樓閣的鑰匙,也等于開《華嚴經》的鑰匙,你懂了《大乘起信論》,也就懂了《華嚴經》的綱要。《大乘起信論》是馬鳴菩薩依著一百部大乘經造的,你通了這部論,等于通了一百部大乘經,也可以說一切大乘經你都通了。
《大乘起信論》這麼重要,但是有人說:《大乘起信論》和《楞嚴經》是僞造的,《大乘起信論》不是馬鳴菩薩造的,《楞嚴經》不是釋迦佛說的,是中國人造的,因爲《大乘起信論》和《楞嚴經》的文法很像中文,不像是印度的梵文翻成中文。我們相信是真的,不是僞造的,因爲古時候翻譯經典的譯場裏面有各種執事,所謂度語、筆受、潤文、證義種種職務,那時翻譯一部經、論,不是隨隨便便一個人翻的。文法像是中文,是因爲潤文的執事中國文法好,把它潤飾得像中文,所以我們用不著懷疑。
還有一種說法,他們說玄奘大師到印度留學十七年,那時候印度的佛法正在大興,玄奘大師在印度沒有看見《大乘起信論》,他們懷疑可能根本沒有梵文本,是中國人僞造的。玄奘大師回到中國看到《大乘起信論》,認爲這部論太好了,就把它翻譯成梵文寄到印度,想報印度的法恩。當時玄奘大師看見《大乘起信論》,怎麼不懷疑呢?要是懷疑,他爲什麼翻譯成梵文寄到印度去,我們相信玄奘大師的智慧,相信玄奘大師的佛法,不相信懷疑的人的智慧和佛法會超過玄奘大師。
最早的《大乘起信論疏》,是賢首國師作的。《大乘起信論》有二種翻譯,賢首國師著的注解是梁譯,真谛叁藏法師翻譯。還有一種唐譯本,賢首國師參加譯場,如果當時沒有梵文的經本,怎麼進行翻譯呢?賢首國師怎麼會參加譯場呢?曆代注解《大乘起信論》的都是鼎鼎大名的祖師,民國太虛大師深通佛法,智慧第一,爲了《大乘起信論》跟中國內學院的歐陽竟無居士打筆墨官司,歐陽竟無居士認爲《大乘起信論》不合唯識的道理,徹底的批駁,他的學生甚至罵《大乘起信論》是隋唐小兒僞造的,批駁到極點!太虛大師的武昌佛學院很多人作文章,證明《大乘起信論》的道理好,太虛大師自己作了一部注解,叫做《大乘起信論唯識疏》,太虛大師通達唯識,單用唯識的道理解釋《大乘起信論》,認爲處處合唯識,沒有跟唯識不合的。歐陽竟無居士的學問、佛法會超過太虛大師嗎?恐怕不會。
玄奘大師在印度沒有看見《大乘起信論》梵文本,這並不足懷疑。像我們中國的經本、注解流通到日本的很多,民國以後,到日本留學的法師、居士,發現日本有很多注解中國沒有,《大藏經》裏沒有,單行本也沒有,像《大乘起信論疏筆削記會閱》(以下簡稱《會閱》),在日本《卍字續藏》裏發現,在中國卻沒有。所以不見得印度沒有的,就是假的,也不見得中國沒有,從日本取回來的就是假的。有人問蓮池大師:《大乘起信論》、《楞嚴經》是否是僞造的?蓮池大師說:我們只看合不合佛法,合佛法,《楞嚴經》是釋迦佛說的,我們相信;不是釋迦佛說的,我們也相信。《大乘起信論》合佛法,是馬鳴菩薩造的,我們相信;不是馬鳴菩薩造的,我們也相信。這是最恰當的解釋,依法不依人,只看它合不合佛法。爲什麼要先說這些呢?恐怕諸位同學將來看到懷疑《大乘起信論》的文章,信心動搖,《大乘起信論》是啓發我們的大乘信心,信心一動搖,不是吃虧上當嗎?你想通大乘經、大乘論,要先研究《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要是被打倒,整個華嚴宗都被打倒。賢首國師判五教,是依著《大乘起信論》判的,要是《大乘起信論》是假的,華嚴宗的注解統統都得舍棄,這個問題可嚴重了!賢首國師爲什麼依著《大乘起信論》判教?因爲《大乘起信論》好。我們相信賢首國師的智慧大、佛法深,不相信那些懷疑的人的智慧和佛法,超過賢首國師,諸位信心要堅定,不要動搖!
我自從能仁佛學院開學就對你們說過:你們要相信道源法師,決不是自贊毀他,你們聽我的課快叁年了,我可毀謗過其他的法師嗎?《法華經安樂行品》上有明文:「不輕慢諸余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不可隨便說其他法師的長短,只要弘揚佛法都是善知識,絕不可毀謗。自贊毀他,是《梵網經菩薩戒本》的波羅夷罪,犯根本戒。道源不敢犯菩薩戒的波羅夷罪,決沒有自贊的心,毀他更不敢。爲什麼一直向同學贊歎我自己呢?不是自贊,是要堅定諸位的信心,你對道源法師要相信,我講了你才能接受,你對我不相信,我講你不要聽,我講了半天,都是冤枉費力氣。諸位要堅定信心,一定要相信道源法師講得好,你把道源的好處學會,再去親近其他高明的善知識。我跟你們說過北方的土話:「你過了這個村,沒有這個店!」道源辛辛苦苦跟你們講,你們不好好聽,不好好研究,錯過這個機會,再想聽沒有了。道源今年已八十歲了,去年冬天生病四個多月,差點死了,歲數到了說死就死,你們不要錯過機會。這次印《會閱》費了好大力氣,不是有錢就能辦到,《會閱》每個字、每個名詞都解釋得很清楚,一定要好好研究,不然對不起《會閱》。我講的時候你不認真聽,也對不起我這位講師,以上這些話都是要安定諸位的信心,希望諸位谛聽谛聽!
在未講論文之前,先講這部論的序文,這篇序文是賢首國師作的,《會閱》上有這篇序文,也有注解,黑板上寫的是我從《會閱》摘錄下來的《會閱筆記》,因爲《會閱》的解釋太多,摘錄下來的是最要緊的解釋,將來你們講《大乘起信論》沒有《會閱》時,用《會閱筆記》也可以講。剛才說道源講得好,怎麼好呢?簡單明了,不啰唆就是簡單,不馬虎就是明了,你們要學這個講法,我講完了你們再看《會閱筆記》,進一步再研究《會閱》!
解釋序文
大科分二,甲初、題目,再分二小科,乙初、序題,《大乘起信論》序,是序的題目。乙二、人題,唐西太原寺沙門法藏述。
甲初、題目(分二) 乙初、序題 乙二、人題
乙初、序題
大乘起信論序
「序」者敘也,謂敘述《大乘起信論》的大意,也就是提綱挈領,。
乙二、人題
唐西太原寺沙門法藏述
在何時何處著《大乘起信論序》呢?在唐朝西太原寺,到了清朝改成崇福寺,在長安城內。因爲武則天是唐朝有名的女皇帝,她是太原人,她要報故鄉的水土恩,修了五座大寺院,都叫太原寺,這座寺別于其他四座寺,叫西太原寺。
「沙門」是出家人的通稱,梵語「沙門」,中國話叫「勤息」,謂勤修戒定慧,息滅惑業苦。「勤」是精勤修行,修戒定慧叁無漏學。「息」是息滅貪瞋癡叁個根本煩惱。續法大師在《會閱》上解釋爲息滅惑業苦,貪瞋癡都屬于惑,你起惑才造業,造業才受苦。惑業苦叁*輪轉,永遠不息,這是生死大苦,所以他解釋得更爲完備。
「法藏」是賢首國師的法名,他是華嚴宗第叁代祖師。「述」是自謙之詞,孔子曾說:「述而不作。」我闡述的都是古代聖賢的話,不是我自己創作的,這是謙遜,不敢說自己作文章。
把序題、人題講完,開始講序文。
甲二、序文(分二) 乙初、敘論大意(分四) 丙初、敘一心法 丙二、顯真如門
丙叁、明生滅門 丙四、二門不二
丙初、敘一心法
夫真心寥廓,絕言象于筌睇;沖漠希夷,忘境智于能所。
甲二、序文,分二科:乙初、敘論大意,乙二、造論因由。乙初、敘論大意,再分四科:丙初、敘一心法,丙二、顯真如門,丙叁、明生滅門,丙四、二門不二。這四科是論文的前半段,《大乘起信論》的義理,都在這四科之內,先敘一心法,明一心法。
「夫」是發語詞,古人作文一開筆,往往先寫夫字,像現在人打電話先說一聲:「喂!」一樣。「真心寥廓」,《會閱筆記》上講心有四種:
一、肉團心:即五髒之心髒,佛教講真心、妄心,不講肉團心,因爲肉團心屬于身體的一部份,沒有靈知靈覺,只是一個肉團而已。
二、集起心:指第八識,「集」諸種子「起」現行。第八識有二種功能:(一)、能收集一切種子,像倉庫一樣,善的種子、惡的種子全收到倉庫裏面。(二)、能發出來起現行。「現行」者,顯現行動。第八識是佛教講的妄想心,是最根本的心,功能很大,無始劫的種子都能含持著。
叁、緣慮心:「緣」是攀緣,「慮」是思慮,能攀緣外境,能有思慮。「此八識心王」,八識心王都叫緣慮心,爲什麼呢?「以各能『緣慮』自分境也」,每一識有它的自分境界,它能緣慮自分境界,所以叫做緣慮心。實際緣慮心是指第六識,因爲第六識的功能最大,能攀緣一切法,思慮一切法,所以叫緣慮心。
四、堅實心:「謂『如來藏』自性清淨,不生不滅也。今所明之真心,正是此也。」現在講的「真心」即是指堅實心。「堅實」者,真心不生不滅,不會變壞,在衆生份上叫如來藏心,真如在纏叫如來藏,如來藏自性清淨,即真心也。
「真心」講清楚了,再講「廖廓」二字,「寥」謂空寂,「空」謂中無妄染。真心之中是空的,空妄染之法,真心之中從來沒有虛妄染汙之法。「寂」乃其性湛然。湛然是清淨不動的意思,真心之性是清淨不動的。「寥」,即講真心之相清淨不動,中間沒有虛妄染汙之法。「廓」謂曠大,「…
《大乘起信論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