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後期先在廬山譯出《阿毗昙心》及《叁法度》兩論。後在建康又譯校了《中》、《增一》兩種阿含。另據《曆代叁寶記》所載。他還譯有《教授比丘尼法》一卷,已經失傳。總計他所譯校的經論,共六部,一百四十八卷。參加他的譯事的,最初有竺佛念,次有法和、僧伽羅叉和道慈等。佛念、涼州人,少好遊方,通華梵音義,苻、姚兩代西僧來華弘化,大都由他傳譯。提婆初翻《八犍度論》,即由他傳譯,慧力和僧茂筆受。法和是道安的同學,同時又是繼道安盡力幫助譯經的人,提婆所譯《八犍度論》的整理改定,都得他的幫助。提婆後在建康譯校《中》、《增》兩阿含時,由罽賓沙門僧伽羅叉宣讀梵本,道慈筆受。
提婆生于說一切有部的根據地罽賓,他所傳習的,主要是有部之學,但非有部的正統。提婆出家後曾遠道去各地參學,以故他所習的並不囿于罽賓的傳統。他專精的是《阿毗昙心論》,而經常誦習的是《叁法度論》。《心論》的作者法勝,相傳是縛瑀國人,其地或即縛羯國,遠在罽賓之西北;本論對于《發智》舊說頗有重加組織之處,其中的一些立義還與譬喻師之說相通,這些在正統的婆沙師看來,是屬于外國師之說的。又《叁法度論》的作者是世賢,其說即爲後來犢子部賢胄派所宗。從這些都可說明提婆所傳之學不限于正統的有部。但在當時諸譯師中,提婆仍不失爲弘傳有部毗昙的一大家。他不但傳譯毗昙,而且善于講解。他先在長安、洛陽,雖曾譯講過毗昙,以時值變亂,又因譯文未善,故收效不多。後南至廬山,應慧遠之請,譯出他所專精的兩部論書,複經慧遠推重提倡,在廬山的諸名僧都相從研習,于是他所傳之學遂風靡一時,公認爲頭一個來中土弘傳毗昙的學者。他所譯的《叁法度論》,還介紹了犢子部勝義我雖執受五蘊而有解脫可能之說,對于慧遠一系的主張和實踐,起了很大的啓發作用。其後他又在建康講《阿毗昙心論》,遂開南地毗昙學的端緒。至于《中》、《增》兩阿含,爲有部四阿含最初傳來的完本,都由提婆加以正確的譯訂,這也是中國譯經史上值得記載的。(遊 俠)
一○ 慧遠(334—416)
慧遠,本姓賈氏,晉雁門樓煩(今山西省崞縣東部)人。他從小好學,十叁歲(346)就隨從他的舅父遊學洛陽,習儒家典籍,及老、莊之學。二十一歲時(354),他原想到南地從豫章名儒範宣子去隱居,適值戰事,道路不通,沒有成行。時高僧釋道安在太行恒山建寺弘法,名聞各地,他前往參見,極爲推崇,從之出家。從此,他常以立宗弘法爲己任。勤誦精思,晝夜研習,對于道安所倡弘的般若之學特有會心,登壇講說,聽衆悅服。道安也特加器重他,認爲佛法在中土,將因他而得到更好的弘傳。晉哀帝興甯叁年(365),他隨道安南遊樊沔。孝武帝太元叁年(378),襄陽被苻秦軍隊攻陷,道安爲秦軍所獲。慧遠帶著徒衆南行,到了浔陽(今江西九江市),愛匡廬峰林清靜,就定居下來。他初住匡山龍泉精舍,別置禅林,帶領徒衆修道。
慧遠繼承其師道安的遺志,熱忱弘法,有感于南地佛典未備,特遣弟子法淨、法領等西出流沙,遠求衆經。聞有西僧來華,便殷勤咨訪。太元十六年(391),罽賓沙門僧伽提婆南遊到了浔陽,他就迎之入山,請譯《阿毗昙心》、《叁法度》兩論,並爲兩論作序,標舉宗旨,推重提倡,遂開南地毗昙學的端緒。安帝隆安五年(401),龜茲沙門鸠摩羅什到了長安,他即遣人致書通候,後常向羅什尋問經典和大乘深義。羅什亦贊許他的好意,往返酬答,互相切磋。原在廬山親近他的道生、慧觀等,都受了他的影響,相繼北行入關向羅什問道。晉室重臣桓玄,威振一時,過浔訪晤,欽佩慧遠之爲人,致書請他罷道從政,他答辭堅決,不爲所動。玄後下令甄別衆僧,加以裁汰,獨尊“廬山爲道德所居”,視爲例外。又欲令沙門一律對王者盡敬,先寫信給慧遠,征求意見。他懇切作答,提出異議,同時撰《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桓玄終于感悟,沒有堅持執行。這次爭議,在中土僧史上留下了極深遠的影響。當時名僧多聚居廬山,各地清信之士,亦多望風來集。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宗、雁門周續之、新蔡畢穎之、南陽宗炳等,都來廬山從慧遠遊止。元興元年(402),他率衆于精舍無量壽佛像前建齋立誓,期生淨土,結白蓮社,一時參加的達一百二十叁人。義熙元年(405),鸠摩羅什在長安譯《大智度論》一百卷告成,姚興特遣送論書,請他作序。他以此論文繁義隱,不易研習,乃加以刪節,約爲二十卷,並爲序文,以便初學。先是罽賓律師弗若多羅在長安譯出《十誦律》,沒有譯完而去世。慧遠聽說有昙摩流支來華,亦精于律藏,就致書勸請補譯,由是《十誦律》得有完備的譯本。他又一再遣使到長安,迎中印禅師覺賢到廬山,勸請傳出禅經。及知覺賢在長安因誤會被擯,他就寫信給姚興和長安僧衆,爲之調解,使所傳之學繼續在南地弘播,不受影響。由是中觀、戒律、禅、教諸典以及關中勝義,都仗慧遠的熱心而流播南地。
慧遠隱居廬山,曆叁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市,平時經行、送客常以虎溪爲界。義熙十二年(416)卒于東林寺,年八十有叁。浔陽太守阮侃,在廬山西嶺營圹安葬,門下著名文士謝靈運爲撰文立碑。廬山東林寺就因爲曾經是慧遠率衆行道之所,遂成爲中國著名的佛教淨土宗發源地之一。
慧遠從道安受學,長于般若。他在荊州時曾據師義破斥道恒所執“心無”之說。既定居廬山,感慨南地佛典未備,多方訪求,所涉頗廣。僧伽提婆在廬山譯講毗昙,極推重《叁法度論》,慧遠于此書亦很有領會。自是,他的思想常出入于空有之間,在他的《沙門不敬王者論》、《明報應論》諸篇上,都可略見其宗旨。他對于佛家視爲宗極的涅槃,理解作“生絕神冥,形盡神存”的境界,其所謂“神”,即是精極爲靈,不能定其體狀、窮其幽致,因此也不可能以語言來表達。又說人生由化而有,形和神雖各殊,而相與爲化則渾爲一體;然形只是桎梏,而神卻有暗中轉移的妙用,可以從這一形體相疊傳附于另一形體,有如火之可由此薪傳于異薪一般。火薪相傳這個比喻在當時原爲常談,而他開始用傳于異形來解釋,具有自此傳于彼的意義。這和犢子部執勝義我爲不可說法,雖執受五蘊而又有解脫可能之義很相近,顯然是受了僧伽提婆譯講《叁法度論》的影響。他說到入道之要,則主張依悟徹以求反本。所謂反本,意指不以情累其生,不以生累其神。而欲遣除塵累,必有待于運用禅觀,究生化之源,永息流轉,使神靈絕境,這就是所謂悟徹。他在廬山昏曉行道,致力禅觀,祈向淨土,都可視爲他基于這一思想的實踐。後來,他接觸到羅什的譯籍,又迎請覺賢傳出禅經,研習中觀,兼究寂照相濟的說法,很得歸宗無相之旨。但他晚年談到法性無性和禅智究竟時,仍舉火傳不息,以及形累、神化等說,可見他的根本思想還是保留著,沒有完全改變。
慧遠初事道安,即以建立教法宏綱爲己任,以後他更推廣此意,欲根據教法移風易俗。他以爲出家的人號爲沙門,在于能破習俗的愚暗教導有情轉向覺道。因而主張出家修行,即和處俗一切以世法爲准則的有所不同,應高尚行事,不敬王侯,才能變俗以達其道。而化導世俗,在先示以罪福報應,使知去惡從善,期易于啓發覺意。他自己隱居廬山率衆行道,以身作則,在當時確已獲得相當的影響。特別是他所主張的,以罪福報應導俗和以禅觀念佛入真的見解,對于後世的影響尤其深遠。像他所倡行的念佛法門,原是用觀想功夫,到了昙鸾以後就側重稱名,形成淨土一宗。導俗入真,固不能逸出于慧遠的遺規,所以後人們追奉他爲淨土宗的初祖。
慧遠的著述見于著錄的,有《大智度論要略》二十卷,《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叁卷,《法性論》兩卷,《集》十卷。現僅存《問大乘深義》,改名《大乘大義章》,其余都已散失。惟《出叁藏記集》、《弘明集》、《高僧傳》和《廣弘明集》都收載有他的一部分論、序、贊、書。
慧遠的門下頗多,以隨他一同出家的慧持,及弟子慧觀、僧濟、道祖、昙邕、僧徹最爲著名。慧持系慧遠之弟,十八歲隨慧遠共事道安,後同居廬山。曾到建康,參校《中阿含經》譯文。隆安叁年(399)入蜀爲成都道俗所推重。義熙八年(412)卒于成都龍淵寺,年七十有六,遺囑誡勉務嚴律儀。他的近侍弟子道泓和昙蘭,都能傳經繼軌。慧觀本姓崔,清河人,少年出家,遊方參學,中年以後到廬山從慧遠受業。羅什入關,他又北遊咨訪異同,辨勘新舊,精思入微,撰《法華宗要序》,深得羅什稱許。後隨覺賢同到廬山,又一同到荊州,轉赴建康住道場寺。他精通《十誦》,廣習諸部。著有《辨宗論》、《論頓悟漸悟義》、《十喻序贊》及諸經序等,卒年七十有一。僧濟,通大小諸經及世典,長于講說,太元中入廬山受學,特蒙慧遠賞識。後以感疾,專志淨土,卒年四十有五。道祖,吳國人,少就臺寺依支法濟出家,精勤務學。後與僧遷、道流等共入廬山受戒,慧遠稱其易悟。道流撰《諸經目》,未就而卒,他爲之完成。曾至建康瓦官寺講說。憤桓玄欲使沙門禮敬王者,還歸吳地臺寺。玄欽重其爲人,令郡官送他來京,他托病拒絕,元帝元熙元年(419)卒于臺寺,年七十有二。昙邕本姓楊,關中人,少仕苻秦爲衛將軍,曾隨軍南征,後回長安從道安出家。道安逝世,即南遊師事慧遠。不避辛勞,爲慧遠入關致書羅什,往返傳達,十余年間不負使命,廬山和長安在當時能聲氣相通,全賴他出力,後卒于荊州竹林寺。僧徹本姓王,寓居襄陽,年十六入廬山受業,遍學衆經,尤精般若,講《小品》詞旨明析,爲同學所推服。他兼長賦詠,落筆成章,慧遠以散亂之言皆屬違法,遂不複作。後南遊荊州,曆住江陵五層寺、琵琶寺,一時名流多從受戒法。劉宋元嘉…
《中國佛教人物(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