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惱障、所知障都斷盡,叫寂滅,圓滿寂滅,就是涅槃。
「究竟涅槃」,就是《金剛經》講的「無余涅槃」,是大乘菩薩成佛的涅槃,揀別不是二乘人的有余涅槃。二乘人的生死還有余,他了脫分段生死,還余著變易生死。叁界以內的煩惱斷盡,叁界以外的煩惱還有余,所以二乘人所得的涅槃不究竟,叫有余涅槃。大乘的涅槃叫無余涅槃,所謂:「五住究盡,二死永亡。」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都沒有了,所以圓滿究竟涅槃。證得涅槃是妙有之法,由前面真空之理上得到了,還是無所得。無所得而得,叫妙有之得,菩薩的涅槃就是這樣。
己二、明諸佛得菩提智果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叁世諸佛」,講到佛果,過去諸佛、現在諸佛,乃至未來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依著深般若智慧來修,他無所得而得到大菩提果。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話叫「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翻成無上,「叁藐」翻成正等,「叁菩提」翻成正覺,這是超九界而證得的一個大菩提。從下往上講,凡夫是迷而不覺,外道是邪覺,不是「正覺」。二乘聖人,得的菩提是正覺,揀別不是外道的邪覺,但只能自利,不能利人,不是「正等」。菩薩既能自利,也能利人,叫「正等正覺」,但是菩薩上面還有佛,不是「無上」。證了佛果,得的菩提沒有再上了,叫「無上正等正覺」。
這就是菩薩得涅槃果,佛得菩提果,實際這兩個果,是一個果,菩提果就是智慧果,涅槃果就是真理果,以如如智,證如如理。這裏分開來說,前面菩薩證得涅槃,其實證得涅槃就成佛,這裏是佛得了無上菩提。那麼這兩個果怎麼得到呢?完全由「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得到。菩薩得依著「般若波羅蜜多」來修,佛也得依著「般若波羅蜜多」來修。這就是《楞嚴經》講的:「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沒有兩條路好走,就這一條路,由凡夫走到佛的路上。
學般若法門,先要空,我也空,法也空,空也空,要空得幹幹淨淨。不善學的人執著一個空,他說了解了,一切都是空的,不但凡夫法是空的,佛菩薩法也是空的。什麼都空了,實際一空也沒有空,叫豁達空。《永嘉禅師證道歌》說:「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他認爲一切都是空的,不要修了。他把因果撥掉,沒有因,沒有果,把佛法空了,凡夫法沒有空。變成一個冒失鬼,什麼壞事都敢做,沒有學般若經之前,還能持戒念佛。等到他了解般若的空理,你叫他持戒,他不要持了,念佛也不要念了,無惡不作。結果他撥因果,因果饒不了他,他造了惡業,把自己牽到叁惡道裏。他沒有了解,一空一切空,空得幹幹淨淨,才能證得無上菩提,哪裏是不修行的空呢?
丁五、結歎勝能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這是結歎勝能,「故知」,以是之故,我們知道。「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神秘莫測的真言咒語。「是大明咒」,是能破除無明的大明咒。「是無上咒」,沒有哪一個法門的功夫,超過「般若波羅蜜多」的法門之上。「是無等等咒」,沒有哪一個咒,等過這個咒,這是最高無上的功行。
「能除一切苦」,這就合到前面「觀自在菩薩……度一切苦厄。」叁界以內的分段生死苦能除掉,叁界以外的變易生死苦,也能除掉。「真實不虛」,真真實實,不是虛妄的。
以上將《心經》「甲二、釋經文」,乙一、顯了般若,這一大科講完。下面乙二、秘密般若,再分二科,第一科是結前起後,第二科是正說咒語。
乙二秘密般若(分二) 丙一、結前起後 丙二、正說咒語
丙一、結前起後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因爲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這是總結前文,前面沒有說出咒語,所以這裏說出般若波羅蜜多咒,並把下面經文啓發出來。到這裏把顯了般若的道理講完,下面說的咒語是秘密般若。
丙二、正說咒語
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真言咒語不必解釋,因爲是諸佛的真言,只要至誠懇切地誦持就有功效。要是勉強解釋第一個,「揭谛」,是度脫生死的「度」。第二個「揭谛」,是自度度他。「波羅揭谛」,是度到彼岸。「波羅僧揭谛」,「僧」是衆生。度一切衆生都到彼岸。「菩提薩婆诃」,「菩提」是得無上菩提,「薩婆诃」是速即成就。能自度度他,度一切衆生都到彼岸,很快成就無上菩提。
《心經》講到這裏講完,我們現在都是修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經》是妙有法門,那麼講《心經》是不是與淨土法門圓融呢?《心經》講的是真空法門,真空可以翻出妙有,真空不空,即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合到念佛法門,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無量功德成就的,那是不可思議的妙有,不是我們凡夫執著的幻有。你懂得般若《心經》的道理,再去念佛,功效更大、更快。因爲你不會著相,念佛的功德更高、更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有把握。在沒有生西方之前,你的煩惱慢慢會減少,因爲你懂得不著相的道理了。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聽圓滿。
2011-0831旺坤校完
2011-0920素真校完
附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科判
全經分爲兩大科:甲一、解經題 甲二、釋經文
甲一、解經題(分二) 乙一、經題 乙二、人題
甲一、解經題
乙一、經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乙二、人題
唐叁藏玄奘法師譯
甲二、釋經文(分二) 乙一、顯了般若 乙二、秘密般若
乙一、顯了般若(分二) 丙一、略標綱要 丙二、廣陳實義
丙一、略標綱要(分四) 丁一、能觀人 丁二、所行行
丁叁、觀行境 丁四、明觀益
丁一、能觀人
觀自在菩薩,
丁二、所行行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丁叁、觀行境
照見五蘊皆空,
丁四、明觀益
度一切苦厄。
丙二、廣陳實義(分五) 丁一、拂外疑 丁二、顯法體
丁叁、明所離 丁四、辨所得
丁五、結歎勝能
丁一、拂外疑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丁二、顯法體(分二) 戊一總顯 戊二、別顯
戊一、總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戊二、別顯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丁叁、明所離(分四) 戊一、法相開合門 戊二、緣起逆順門
戊叁、染淨因果門
戊四、境智慧所門
戊一、法相開合門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戊二、緣起逆順門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戊叁、染淨因果門
無苦集滅道。
戊四、境智慧所門
無智亦無得。
丁四、辨所得(分二) 戊一、結前起後 戊二、正明所得
戊一、結前起後
以無所得故,
戊二、正明所得(分二) 己一、明菩薩得涅槃斷果
己二、明諸佛得菩提智果
己一、明菩薩得涅槃斷果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己二、明諸佛得菩提智果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丁五、結歎勝能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乙二秘密般若(分二) 丙一、結前起後 丙二、正說咒語
丙一、結前起後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丙二、正說咒語
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于桃園正覺蓮社)》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