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出世间的因。修道,就可以证得涅槃之果。果在后,因在前,因为他们没有听过佛法,果容易看见,因看不见,所以先说苦果,当下就可以证明苦果从哪里来,再跟他们说集的因,叫「知苦断集」。先说出世间的果,是涅槃的寂灭,叫他们要仰慕寂灭,好发心修道,修出世间的因,叫「慕灭修道」。
佛初转*轮,度五个比丘,第一个憍陈如得了道,三界内的见思二惑,说断一起断,四果同时证得,他是善根成熟的人,见佛就得度。憍陈如就是《金刚经》上说的歌利王,过去歌利王把忍辱仙人节节肢解的时候,忍辱仙人发了愿:我要是成佛,我先度你。所以释迦佛成了佛,歌利王转成憍陈如,是佛最初度的人。
第二、劝行转:这五个人其中一个人得道,还有四个人未得道,佛劝他们修行说:「此是苦,汝应知。」世间法都是苦果,你应知道。「此是集,汝应断。」知苦断集,你不应该起烦恼再造业,应该把烦恼断掉。「此是灭,汝应证。」这个寂灭,不生不灭的涅槃,你应该证得。「此是道,汝应修。」三十七道品你应该修,它是证入涅槃的正因,第二转又有两个人得道。
第三、佛证转:释迦佛拿自己作证明,「此是苦,我已知。」世间法的苦果,我已经知道。「此是集,我已断。」贪瞋痴烦恼三恶业,我都已经断掉。「此是灭,我已证。」涅槃寂灭之道,我已证得。「此是道,我已修。」三十七道品我已经修,且得了道。第三转拿他自己作证,又有两人得道,把这五个比丘,都度成四果阿罗汉。
从此以后,释迦佛遇见声闻的根机,就说四谛法门,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无量数的比丘,都叫声闻众。这是世间、出世间对待地说,凡夫、圣人对待地,因与果对待地说,有苦集灭道四谛法。要是在真空实相之中,本来没有世间法,也没有出世间法,哪里有苦集灭道?所以叫「无苦集灭道」。
以上把「戊三、染净因果门」讲完。
戊四、境智能所门
无智亦无得。
前面讲过,在真空实相之中,没有世间凡夫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没有二乘圣人法:缘觉法、声闻法。
现在要讲的「无智亦无得」,是没有菩萨法,三乘圣人法都是空的。「智」,是能证的智慧,「得」,是所证的真理,前面经文「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般若波罗蜜多」,是深的般若智慧,就是这里的「智」——真空妙智。「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了真空之理,就是这里的「得」——所证得的真理。菩萨修的是六度法门: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般若。这里能证之「智」,深般若的智慧,就是《金刚经》上说的第一波罗蜜。因为六度法门,前五度如盲,第六度如导。前面五度都像瞎子一样,第六度如眼睛明亮的人,能够引导前面五个瞎子走到彼岸。六度法门,没有「般若度」,前面五度不能到达彼岸。前面五度和外道相同,但是外道没有般若度,修来修去,不能出轮回、了生死。
前面说观自在菩萨用功修行,用的是深般若,这里怎么说「无智」,没有智呢?因为观自在菩萨修行,不会着法相,在不着法相之处修般若,所以才能照见五蕴皆空。我们要和观世音菩萨学习,不着相修行,将来我们也能照见五蕴皆空,没有能证的般若妙智,也没有所证的真空之理,有个真空之理,还是有所得。照见五蕴皆空,心里面没有能证的心,也没有所证的真空之理,就是「无智亦无得」,简单地说,就是无能、无所,真空理境清清净净,一法不立,一尘不染。真空理境,就是你我本具的真心、佛性。真心、佛性之中,没有一切法,不但没有凡夫法,也没有三乘圣人法。如果最后有能证的智慧,有所证的真理,有能、有所,真空还是不清净。所以能、所这两个差别的念头,还要把它空掉,真空理体才清清净净现前。
我们的真心、佛性,就是《心经》所讲的「诸法空相」,空一切相。譬如一个大圆镜子,清清净净,一尘不染,镜子上面不能涂黑煤。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凡夫法,是黑的颜色,把它涂到镜子上,把镜子弄得不清净。修圣人法,把三乘圣人十二因缘法、四谛法、六度法的白粉,点上去,镜子又被白粉染污了。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黑煤擦掉,把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法的白粉也擦掉。最后,还有一个能证之智、所证之理,点上能证之智、所证之理的白粉,镜子还是不清净,被能证之智、所证之理染污了。一定要把能证之智、所证之理,两个白点也擦掉,这时的大圆镜,才是清清净净。
「无智亦无得」,完全讲真空,一空一切空。下面一段经文翻出妙有来。由于「无所得」,结果有所得,大乘般若的妙行,就妙在这里。
丁四、辨所得(分二) 戊一、结前起后 戊二、正明所得
戊一、结前起后
以无所得故,
「以无所得故」,承上启下,「以」字作「由」讲,由于无所得,你学真空妙理,学到这里,结果无所得。你学般若妙智,没有般若妙智,也没有证得的真空之理,这时候空得清清净净,翻出妙有来,下面是不可思议的妙有,不是凡夫执着的幻有。
戊二、正明所得(分二) 己一、明菩萨得涅槃断果 己二、明诸佛得菩提智果
己一、明菩萨得涅槃断果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提萨埵」,简称菩萨,菩萨怎样用功修行呢?先了解「无智亦无得」,了解到「以无所得故」,下面就要起行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着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来修。「心无罣碍」,菩萨的心清清净净,无所罣碍。你是个凡夫,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没有空掉,处处是罣碍,被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罣碍了。你是三乘圣人,十二因缘法、四谛法、六度法不空掉,被三乘圣人法罣碍了。最后一切都空掉,还有一个能证之智、所证的空理,有个能、有个所,被能、所罣碍了。大乘法门讲我空、法空,空也空,空得清清净净,连能、所都空掉,心里就没有罣碍。
观自在菩萨为什么叫观自在?因为他的心里无罣无碍,一法不立,一尘不染。有一个法,被一法罣碍;有一点尘,被一尘罣碍。观自在菩萨的心清清净净,无罣无碍,所以才叫做「观自在」。自在,就无罣碍;有罣碍,就不自在。
讲得太高,离我们太远,我们凡夫的罣碍,就是五欲之乐: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这五种都是贪烦恼。你贪五欲之乐,被五欲之乐所罣碍,永远不能自在。你贪一种法,被一种法罣碍,比如你为什么要贪财呢?因为我们凡夫没有衣食住不能生活,衣食住跟财有关,所以没有一个人不贪财。你一贪财,就被财罣碍,不得自在。白天从早上到晚上,忙忙碌碌就为财;晚上睡觉作梦,也是想着得到财。这就是自己找烦恼,找罣碍,不得自在。佛法说的是通三世,你若是前生没有行布施,今生怎样贪,怎样求,也求不到财。
有人叹说:「佛法难学、难修!」我说:不难修、不难学,只要「看破、放下、自在。」六个字就够了。看不破,放不下,永远是罣碍,永远不自在。明明不该发财,你尽打妄想发财,不是自寻烦恼吗?看破,我命里不该发财,求它做什么呢?把它放下,根本不要想、不要求,就自在了。
讲了半天,还是距离现实太远,我要生活,没有钱,你叫我不贪求怎么可能?你叫我看破、放下,我不要活了吗?大家要知道,佛法不离世间法,不是叫你不要活,只是叫你不要贪求,任运自然的求财。你明明不该发财,尽想发财,发不了!你看破放下,不罣碍,就得自在。比如你是做生意的,还是做你的生意;你是做工的,还是做你的工,只要不动贪求之心,任运自然的求财,不会不能活着。
孔子是人间的圣人,有人劝他去求财富,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他说:假如财富可以追求,你叫我当马夫,拿马鞭子去侍候人,这种微贱的事,我可以去做。如果不能求,把我的身份丢掉,还是求不到财富,不如修我的道,这就是孔子看破、放下。
孔子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说:吃糙米饭、喝白开水,弯着胳臂当枕头,乐趣也在其中。以不合理的方法求得富贵,对我来说,像天上的浮云一般。
这是讲到菩萨的境界,离我们太远,所以讲浅一点,贪财,被财所罣碍;不贪,没有罣碍。乃至于到最高,有一个能证的智慧,有一个所证的空理,被能、所罣碍。「无智亦无得」,能所双亡,这时候才清清净净,一无罣碍。
再看着经文,开经时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里要一切菩萨都这样修,「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菩萨要跟观世音菩萨学,依着深般若的智慧来修,心里没有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你要修行用功,想了生脱死,心里有罣碍,就害怕,外面有魔王、冤家来害你。因为你心里有罣碍,外面才有境界,才有魔王、冤家来害你。你心里没有罣碍,什么都空了,外面哪里有魔王、冤家呢?
「远离颠倒梦想」,内无烦恼之心,外无恐怖之境,就远离颠倒梦想。因为颠倒心,才有妄想,颠倒心没有了,妄想也没有了,心里把一切烦恼,都空得干干净净。我们是博地凡夫,白天睁着眼睛,想的是五欲之乐,实际三界以内没有乐,苦是苦苦,乐是坏苦,不苦不乐是行苦,你想要求乐,还是颠倒梦想。把凡夫的颠倒梦想空掉了,你想得到三乘之法,真空理境上没有三乘之法,还是颠倒梦想。真空理境上,没有能证之智、所证之理,你要想求得智慧、证得真理,还是颠倒梦想,所以一空一切空,空得干干净净,一点烦恼都没有,才能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梵语「涅槃」,翻成中国话为圆寂,圆满寂灭。德无不备谓之圆,障无不尽谓之寂。这是断尽一切烦恼,得到成佛的真理果、涅槃果。成了佛,功德没有不具备,叫圆满。烦…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讲于桃园正觉莲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