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马灭呢?所以在真空实相之中,没有流转门,也没有还灭门。
缘觉是小乘行门,灭无明是小乘用浅的般若观照,可以证到我空,他的般若虽然比大乘浅,但是灭凡夫的无明还是有力量。无论深般若、浅般若,无明禁不得般若观照,因为无明没有本体自性,只是个妄想。你把妄想停止下来,无明就灭了。我们凡夫流转生死,吃那么多的生死大苦,就是一念执着,把无明都当作真实的法,就有生死之苦。你把无明观空,一切生死都了脱。怎么能观空呢?因为无明没有本体自性,禁不得观照,你一观照它就空。
前面讲过,观自在菩萨深般若的功夫,用到纯熟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那么我们从「照」字下手,调身、调息、调心,你把这三种都调好,坐在那里用功,用般若观行:「万缘放下,一念提起。」「万缘放下」,什么都不要想,凡夫法不要想,圣人法也不要想。「一念提起」,不是妄念,是般若的正念,就是万缘放下,不落于断灭。一念提起来,回光返照,照着无明从哪儿起的?
前面讲过,要把心调得不掉举、不昏沈。第一不要掉举,我们的心动起来,就是妄想在那儿动。妄想是一连串的,你没有般若观照的功夫,就被妄想转了,你本来没有要想那件事,它自己要想。这件事刚想完,又想另一件事,你越不叫它想,它越想得厉害!你打坐一点钟,时间到了,你的妄想还没有打完,它是一连串跟着来的。
你用回光返照的功夫,照着妄想,看它从哪儿起的?我们凡夫一天从早到晚,昼夜二十四小时,都被妄想转动,一点作不了主。这时候要转妄想,不能被妄想转。一念提起般若智慧,观照妄想从哪儿起的?发现怎么又打妄想?打什么妄想?一直追它的根,追的结果,妄想没有本体自性,是虚妄之想,就把它照空了。
这是修般若观行,看你能照空多长的时间?就是功夫浅、功夫深的分别。你坐一点钟,能照空一分钟,功夫上手了,一分钟没打妄想;你坐一点钟,不打妄想,你的功夫够深了。下了坐,妄想又来了,可是你久而久之,行、住、坐、卧四大威仪,都不打妄想,那你快到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了。说是容易,但下功夫还要勇猛精进,才能够上路。妄想本来是空的,可是无始劫来的习惯,你不用功还是空不掉。这是劝诸位修行,不要怕妄想照不空,但是你也不要看得太容易,因为无始劫来打妄想,打习惯了。
现在是末法时代,般若观行,一念不生的功夫,不容易用。因为妄念打习惯了,所以本师释迦牟尼佛,开净土法门,你不是欢喜动念头吗?不要动凡夫的念头,也不要动三乘圣人的念头,你动佛的念头,不就好了吗?你念阿弥陀佛,就不念六凡法界的凡夫,也不念三乘圣人,念最高无上的佛。你喜欢打妄想,念佛也是个妄想,可是这个妄想力量大,他是最高无上的佛!你把佛念提起来,把九法界的妄想都降伏住,也就是把它统一起来,只有一个佛念,这时候念出功夫来了,万缘放下,一念提起,把九法界众生的缘都放下,只把念佛的念提起来,把一切妄念都降伏住,也就是把散乱心归为一个念佛的心。
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无论你修什么行门,都是把你的妄念统一起来,《佛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把凡夫的散乱心管住在一个地方,成佛作祖都能办到,还有什么事办不到?修般若观行,是这个道理;修念佛法门也是这个道理。一念提起,单单念佛,也不是那么简单。因为你的无明妄想,是无始劫来的习惯,你不叫它打妄想,它要打妄想。你念阿弥陀佛,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所以你要观照在佛号上,嘴里在念,心里在想,想那句南无阿弥陀佛,看看有没有打妄想?打了妄想你不要动瞋恨、发脾气。你如果怪自己为什么打妄想?那是妄想上加妄想。妄想起来,念你的佛,「不理它」,就怕你不知道打妄想,随妄想转了。你说你要念佛一千声,念珠掐完了,随妄想转,妄想还没打够。你只要觉照,打妄想了,不理它,还是观照在佛号上,一句一句念下去,就是对治妄想的妙法。你这样观照着佛号念,念到一心不乱。一心,只有一个念佛的心。不乱,没有第二个妄念。这时候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要另外再找其他的方便法门,一句佛号你就大彻大悟。「心开」,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就是《心经》上的照见五蕴皆空。
这是缘觉法门所空的,再归到经文上,「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明本来空,根本没有「无明」,哪有无明灭尽呢?「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第十二个流转门是「老死」,「无老死」,根本没有老死,哪有老死灭呢?
以上将「戊二、缘起逆顺门」讲完。
戊三、染净因果门
无苦集灭道。
「无苦集灭道」,这是无声闻法,「声」是四谛之声,听到佛讲苦、集、灭、道的声音,他闻到就觉悟了,叫做声闻。本师释迦牟尼佛,最初转*轮,就是说苦、集、灭、道四谛法。大乘经典上,都说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以前就成佛,现在是示现成佛。每一尊佛示现于世间,都示现八个相,叫做八相成道。
第一个相、由兜率天降落下来。弥勒内院是补处菩萨住的地方,当来下生成佛,是弥勒菩萨,现在就住在弥勒内院。第二个相、入胎。第三个相、住胎,我们凡夫要怀胎十个月,佛在母亲摩耶夫人肚子里,也是十个月,但他住胎期间就开道场,大转*轮,说法度众生。第四个相、出胎,由右胁而出。第五个相、出家,第六个相、成道,第七个相、转*轮,第八个相、入涅槃,这八个相都是安排好的。
释迦牟尼佛在人间成佛,也是安排好的,裴休在《圆觉经大疏》序曾说:「诸天正乐,修罗方瞋,能整心虑趣菩提者,唯人道能耳。」天上的众生,正在享受天乐,你跟他说苦、集、灭、道四谛法,他不能接受。阿修罗道的众生,瞋恨心重,动不动就想打仗,你跟他说法,他听不进去。堕入三恶道的众生,苦无间断,没有办法修行用功。人道是苦乐夹杂,苦多乐少,容易觉悟,所以佛示现在人间成佛,因为人容易觉悟修道。
释迦牟尼佛本来是印度净饭王的太子,将来可以当国王,他示现为太子,出家修道,是给一切人作榜样。太子都能看破放下,你我有什么放不下的呢?他出家十一年,前面五年参方学道,后面六年修苦行,也是安排好的。因为成佛要先降伏外道,他出家的时候,印度有两大外道。
第一种,社会上称为仙人,他就示现跟仙人学道。先亲近一位仙人,最高的功夫修四禅定,释迦佛跟仙人学会四禅定。那位外道老师证明他修得不错,可是得了四禅定,就没有了,释迦佛想学更高的,又去亲近另一位仙人。这位仙人的功夫更高,修的是「非想非非想处定」,释迦佛又跟他学会「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功夫,他问还有更高的吗?外道老师说没有再高的功夫了,他就离开再去参访。他学这两种定,是为了要降伏外道。外道最高的功夫是「四禅定」、「非想非非想处定」,释迦佛都学会了。
第二种,印度还有一种苦行外道,相传苦得越厉害,道行越高。有一种最苦的行门,每天只吃一粒麻、一粒麦,就能滋养生命不死,但只是传说,没有人能做到。释迦牟尼佛听说,就到雪山坐了六年,每日只吃一麻一麦,把全印度的外道都降伏。修了六年苦行,也没有得道,就证明修苦行不是究竟法。
释迦佛于是走下雪山,到菩提树下打坐,腊月初一坐下去,到了初八,天快亮的时候,东方出现一颗明星,正照着他的心光,忽然大彻大悟,叫夜睹明星成正觉,就在他三十岁那一年,腊月初八成道。
释迦佛成道,要转*轮,观察到五个人跟他最有缘,这五个人就是五比丘。其中三个是净饭王家的人,二个是摩耶夫人家的人,都是佛最亲近的人。太子从宫廷逃出来出家,国王派最亲近的五个人,叫他们一定要把太子找回来,命令他们:找不回来,不要见我!可是这五个人找到太子,太子不回去,他们也不敢回去。于是就跟着太子修道,其中三人因受不了苦行,离开太子。二人继续修苦行,但是后来看见太子离开雪山,到菩提树下打坐,以为太子退了道心,这二人也离开,会同前面三人在鹿野苑,盲修瞎练外道。释迦牟尼佛要先度这五人,就到鹿野苑找他们。这五个人都不欢迎他,其中三人因为老早离开,心生惭愧,二个人以为他退了道心,瞧不起他。释迦牟尼佛有威德势力,这五个人不由自主站起来欢迎他。现在朝拜印度很容易,到鹿野苑有两个塔,大的塔,是佛转*轮的塔;小的塔,是五比丘迎释迦牟尼佛的塔。释迦佛跟他们说:我已经得道,要度你们,现在给你们说四谛法,这叫三转*轮。
第一、示相转:示四谛之相,真实之理叫做谛。「苦」「集」是世间真实之理,「灭」「道」是出世间真实之理,叫做四谛法。依着这四谛法修行,就可转凡成圣,叫做四圣谛。第一、初转,叫示相转,就是把四谛的相状说给他们听。
一、苦,「此是苦,逼迫性。」苦有三苦八苦,世间法没有不苦的,在人说人,一切众生都一样。人得到这个臭皮囊是苦,没饭吃、没衣穿、没房子住时,更是苦上加苦,所以苦是「苦苦」。人间有快乐的事,可是乐事不久长,所以乐是「坏苦」。你升官发财很快乐,当你垮台的时候,比没有做官、发财的人还痛苦。平常人不苦不乐是「行苦」,行是迁流不息,你一天到晚觉得很自在,没有苦,也没有乐。但是你活一天就老一天,你朝老的路上走,怎么不苦呢?所以苦是苦苦,乐是坏苦,不苦不乐是行苦。因为苦逼迫着你的身心,所以你要先知道世间的苦。
二、集,「此是集,招感性。」积聚起来叫集,你造了业,有招感苦果的力量。苦果由集的因招感而来,这是世间的果。
三、灭,「此是灭,可证性。」这是寂灭的灭,寂灭就是涅槃。跟他们说有不生不灭的涅槃之道,可以证得,这是出世间的果。
四、道,「此是道,可修性。」简单说有八圣道,详细说有三十七道品可以修,这是…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讲于桃园正觉莲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