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馬滅呢?所以在真空實相之中,沒有流轉門,也沒有還滅門。
緣覺是小乘行門,滅無明是小乘用淺的般若觀照,可以證到我空,他的般若雖然比大乘淺,但是滅凡夫的無明還是有力量。無論深般若、淺般若,無明禁不得般若觀照,因爲無明沒有本體自性,只是個妄想。你把妄想停止下來,無明就滅了。我們凡夫流轉生死,吃那麼多的生死大苦,就是一念執著,把無明都當作真實的法,就有生死之苦。你把無明觀空,一切生死都了脫。怎麼能觀空呢?因爲無明沒有本體自性,禁不得觀照,你一觀照它就空。
前面講過,觀自在菩薩深般若的功夫,用到純熟的時候,照見五蘊皆空。那麼我們從「照」字下手,調身、調息、調心,你把這叁種都調好,坐在那裏用功,用般若觀行:「萬緣放下,一念提起。」「萬緣放下」,什麼都不要想,凡夫法不要想,聖人法也不要想。「一念提起」,不是妄念,是般若的正念,就是萬緣放下,不落于斷滅。一念提起來,回光返照,照著無明從哪兒起的?
前面講過,要把心調得不掉舉、不昏沈。第一不要掉舉,我們的心動起來,就是妄想在那兒動。妄想是一連串的,你沒有般若觀照的功夫,就被妄想轉了,你本來沒有要想那件事,它自己要想。這件事剛想完,又想另一件事,你越不叫它想,它越想得厲害!你打坐一點鍾,時間到了,你的妄想還沒有打完,它是一連串跟著來的。
你用回光返照的功夫,照著妄想,看它從哪兒起的?我們凡夫一天從早到晚,晝夜二十四小時,都被妄想轉動,一點作不了主。這時候要轉妄想,不能被妄想轉。一念提起般若智慧,觀照妄想從哪兒起的?發現怎麼又打妄想?打什麼妄想?一直追它的根,追的結果,妄想沒有本體自性,是虛妄之想,就把它照空了。
這是修般若觀行,看你能照空多長的時間?就是功夫淺、功夫深的分別。你坐一點鍾,能照空一分鍾,功夫上手了,一分鍾沒打妄想;你坐一點鍾,不打妄想,你的功夫夠深了。下了坐,妄想又來了,可是你久而久之,行、住、坐、臥四大威儀,都不打妄想,那你快到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了。說是容易,但下功夫還要勇猛精進,才能夠上路。妄想本來是空的,可是無始劫來的習慣,你不用功還是空不掉。這是勸諸位修行,不要怕妄想照不空,但是你也不要看得太容易,因爲無始劫來打妄想,打習慣了。
現在是末法時代,般若觀行,一念不生的功夫,不容易用。因爲妄念打習慣了,所以本師釋迦牟尼佛,開淨土法門,你不是歡喜動念頭嗎?不要動凡夫的念頭,也不要動叁乘聖人的念頭,你動佛的念頭,不就好了嗎?你念阿彌陀佛,就不念六凡法界的凡夫,也不念叁乘聖人,念最高無上的佛。你喜歡打妄想,念佛也是個妄想,可是這個妄想力量大,他是最高無上的佛!你把佛念提起來,把九法界的妄想都降伏住,也就是把它統一起來,只有一個佛念,這時候念出功夫來了,萬緣放下,一念提起,把九法界衆生的緣都放下,只把念佛的念提起來,把一切妄念都降伏住,也就是把散亂心歸爲一個念佛的心。
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可入道,無論你修什麼行門,都是把你的妄念統一起來,《佛遺教經》說:「製心一處,無事不辦。」把凡夫的散亂心管住在一個地方,成佛作祖都能辦到,還有什麼事辦不到?修般若觀行,是這個道理;修念佛法門也是這個道理。一念提起,單單念佛,也不是那麼簡單。因爲你的無明妄想,是無始劫來的習慣,你不叫它打妄想,它要打妄想。你念阿彌陀佛,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所以你要觀照在佛號上,嘴裏在念,心裏在想,想那句南無阿彌陀佛,看看有沒有打妄想?打了妄想你不要動瞋恨、發脾氣。你如果怪自己爲什麼打妄想?那是妄想上加妄想。妄想起來,念你的佛,「不理它」,就怕你不知道打妄想,隨妄想轉了。你說你要念佛一千聲,念珠掐完了,隨妄想轉,妄想還沒打夠。你只要覺照,打妄想了,不理它,還是觀照在佛號上,一句一句念下去,就是對治妄想的妙法。你這樣觀照著佛號念,念到一心不亂。一心,只有一個念佛的心。不亂,沒有第二個妄念。這時候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要另外再找其他的方便法門,一句佛號你就大徹大悟。「心開」,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就是《心經》上的照見五蘊皆空。
這是緣覺法門所空的,再歸到經文上,「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明本來空,根本沒有「無明」,哪有無明滅盡呢?「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第十二個流轉門是「老死」,「無老死」,根本沒有老死,哪有老死滅呢?
以上將「戊二、緣起逆順門」講完。
戊叁、染淨因果門
無苦集滅道。
「無苦集滅道」,這是無聲聞法,「聲」是四谛之聲,聽到佛講苦、集、滅、道的聲音,他聞到就覺悟了,叫做聲聞。本師釋迦牟尼佛,最初轉*輪,就是說苦、集、滅、道四谛法。大乘經典上,都說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劫以前就成佛,現在是示現成佛。每一尊佛示現于世間,都示現八個相,叫做八相成道。
第一個相、由兜率天降落下來。彌勒內院是補處菩薩住的地方,當來下生成佛,是彌勒菩薩,現在就住在彌勒內院。第二個相、入胎。第叁個相、住胎,我們凡夫要懷胎十個月,佛在母親摩耶夫人肚子裏,也是十個月,但他住胎期間就開道場,大轉*輪,說法度衆生。第四個相、出胎,由右脅而出。第五個相、出家,第六個相、成道,第七個相、轉*輪,第八個相、入涅槃,這八個相都是安排好的。
釋迦牟尼佛在人間成佛,也是安排好的,裴休在《圓覺經大疏》序曾說:「諸天正樂,修羅方瞋,能整心慮趣菩提者,唯人道能耳。」天上的衆生,正在享受天樂,你跟他說苦、集、滅、道四谛法,他不能接受。阿修羅道的衆生,瞋恨心重,動不動就想打仗,你跟他說法,他聽不進去。墮入叁惡道的衆生,苦無間斷,沒有辦法修行用功。人道是苦樂夾雜,苦多樂少,容易覺悟,所以佛示現在人間成佛,因爲人容易覺悟修道。
釋迦牟尼佛本來是印度淨飯王的太子,將來可以當國王,他示現爲太子,出家修道,是給一切人作榜樣。太子都能看破放下,你我有什麼放不下的呢?他出家十一年,前面五年參方學道,後面六年修苦行,也是安排好的。因爲成佛要先降伏外道,他出家的時候,印度有兩大外道。
第一種,社會上稱爲仙人,他就示現跟仙人學道。先親近一位仙人,最高的功夫修四禅定,釋迦佛跟仙人學會四禅定。那位外道老師證明他修得不錯,可是得了四禅定,就沒有了,釋迦佛想學更高的,又去親近另一位仙人。這位仙人的功夫更高,修的是「非想非非想處定」,釋迦佛又跟他學會「非想非非想處定」的功夫,他問還有更高的嗎?外道老師說沒有再高的功夫了,他就離開再去參訪。他學這兩種定,是爲了要降伏外道。外道最高的功夫是「四禅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釋迦佛都學會了。
第二種,印度還有一種苦行外道,相傳苦得越厲害,道行越高。有一種最苦的行門,每天只吃一粒麻、一粒麥,就能滋養生命不死,但只是傳說,沒有人能做到。釋迦牟尼佛聽說,就到雪山坐了六年,每日只吃一麻一麥,把全印度的外道都降伏。修了六年苦行,也沒有得道,就證明修苦行不是究竟法。
釋迦佛于是走下雪山,到菩提樹下打坐,臘月初一坐下去,到了初八,天快亮的時候,東方出現一顆明星,正照著他的心光,忽然大徹大悟,叫夜睹明星成正覺,就在他叁十歲那一年,臘月初八成道。
釋迦佛成道,要轉*輪,觀察到五個人跟他最有緣,這五個人就是五比丘。其中叁個是淨飯王家的人,二個是摩耶夫人家的人,都是佛最親近的人。太子從宮廷逃出來出家,國王派最親近的五個人,叫他們一定要把太子找回來,命令他們:找不回來,不要見我!可是這五個人找到太子,太子不回去,他們也不敢回去。于是就跟著太子修道,其中叁人因受不了苦行,離開太子。二人繼續修苦行,但是後來看見太子離開雪山,到菩提樹下打坐,以爲太子退了道心,這二人也離開,會同前面叁人在鹿野苑,盲修瞎練外道。釋迦牟尼佛要先度這五人,就到鹿野苑找他們。這五個人都不歡迎他,其中叁人因爲老早離開,心生慚愧,二個人以爲他退了道心,瞧不起他。釋迦牟尼佛有威德勢力,這五個人不由自主站起來歡迎他。現在朝拜印度很容易,到鹿野苑有兩個塔,大的塔,是佛轉*輪的塔;小的塔,是五比丘迎釋迦牟尼佛的塔。釋迦佛跟他們說:我已經得道,要度你們,現在給你們說四谛法,這叫叁轉*輪。
第一、示相轉:示四谛之相,真實之理叫做谛。「苦」「集」是世間真實之理,「滅」「道」是出世間真實之理,叫做四谛法。依著這四谛法修行,就可轉凡成聖,叫做四聖谛。第一、初轉,叫示相轉,就是把四谛的相狀說給他們聽。
一、苦,「此是苦,逼迫性。」苦有叁苦八苦,世間法沒有不苦的,在人說人,一切衆生都一樣。人得到這個臭皮囊是苦,沒飯吃、沒衣穿、沒房子住時,更是苦上加苦,所以苦是「苦苦」。人間有快樂的事,可是樂事不久長,所以樂是「壞苦」。你升官發財很快樂,當你垮臺的時候,比沒有做官、發財的人還痛苦。平常人不苦不樂是「行苦」,行是遷流不息,你一天到晚覺得很自在,沒有苦,也沒有樂。但是你活一天就老一天,你朝老的路上走,怎麼不苦呢?所以苦是苦苦,樂是壞苦,不苦不樂是行苦。因爲苦逼迫著你的身心,所以你要先知道世間的苦。
二、集,「此是集,招感性。」積聚起來叫集,你造了業,有招感苦果的力量。苦果由集的因招感而來,這是世間的果。
叁、滅,「此是滅,可證性。」這是寂滅的滅,寂滅就是涅槃。跟他們說有不生不滅的涅槃之道,可以證得,這是出世間的果。
四、道,「此是道,可修性。」簡單說有八聖道,詳細說有叁十七道品可以修,這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于桃園正覺蓮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