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名为取。)有者,后有也。(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界有漏之果,故名为有。)生者,受生也。(今现世所作善恶之业,后世还于六道四生中受生,故名为生。)老死者,衰坏也。(谓来世受生已后,五蕴之身,衰已还坏,是名老死。)此十二法,展转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名为缘。三世相续循环,无有间断,如轮回转,故曰轮回。始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招感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三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而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
《心经》上讲:「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此名十二因缘,亦名缘起,亦名缘生。」这一段讲的就是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又名十二缘生,是哪十二个呢?「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个法为何叫因缘呢?因为第一个法是因,第二个法是助缘,第二个法是第三个法的因,第三个法是第二个法的助缘,谓之因缘,这样三世因果不断。
先解释「所谓无明缘行」,我们众生是从前生前世来的,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无明,二是行,这是过去世之因。
一、无明,依《心经添足》解释「言无明者,昏暗义也。」昏暗就是不明。再看解释,(谓过去世,烦恼之惑,盖覆真性,无妙觉之明),真性本来有妙觉之明,因为被前生前世的烦恼之惑,盖覆住我们原有的真性,所以真性本来光明,就变成无明。(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故名无明。)这两句出自《圆觉经》,执着身心是我,起了我执。前面讲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众生没有妙觉之明,起了妄想,把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的,当成自己的身体。里面的「心」是妄想心,是六尘缘影,是六根攀缘外面的六尘,落谢到心里的影子。我们起执着的心,就是六尘缘影,本来没有本体自性,认为自己有个心,因此之故,叫做无明。
再引《大般若经》解释:「如无所有,如是而有,若于如是无所有法,不能了达,说名无明。」在真如理体上,本来无所有的法,但是依着如是因缘,才生起来一个法。假若对于因缘生起来的法,不能明了通达,叫做无明。
(何等法无所有?)是什么法无所有呢?再看解释:(谓蕴处界,乃至十八不共法),所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凡夫法,乃至于三乘圣人各不同的十八不共法,都无所有。(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的智慧。「道相智」是菩萨的智慧。「一切相智」是佛的智慧。这三种圣人法,本来无所有,怎么由因缘而有了呢?(彼由无明,及爱势力分别,执着断常二边),由根本无明,以及爱势力的分别,不是执着断,就是执着常二边。(由此不知,不见诸法无所有性。)诸法本无所有,妄执为有,就是由无明执着出来的,因此无明是十二因缘的根本之因。
二、行,「行者,造作也。」(谓过去身口,造作善、不善业,故名行。)「行」是行为、行动。由无明再起执着,就起行为、行动,发动身口二业,造作善业、不善业,第二生就分出三善道、三恶道,都是由造业造出来的。造了善业,生三善道;造了恶业,生三恶道。
再解释「行缘识」,「识者,心王也。」「识」是第八识心王,也就是阿赖耶识,再看解释:(真妄和合名之为识,由过去惑业相牵,致令此神识,投托母胎。)《大乘起信论》说,由真法与妄法合成如来藏,由如来藏再变为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有一部份是真法,一部份是妄法。由过去的烦恼,起惑,造善恶业,牵引第八识来投胎。第八识是由过去的惑业,牵引到今生今世,因此第八识称为神识,投托于母胎。《八识规矩颂》讲第八识:「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去后」,最后去;「来先」,它先来投胎。我们人要死的时候,第八识最后走;来的时候,第八识先来投胎。有过去世、今生、来世,所以有三世因果。
人怎么会受胎呢?佛经上说是三法和合而成,就是父精母血,和第八识。古时候医学不发达,没有精子、卵子这些名词,都说父亲的精、母亲的血,现在说父亲的精子、母亲的卵子,和第八识三法和合而成。第八识要投到母亲肚子里面作胎,得藉父亲的精子,母亲的卵子,实际还是第八识转生的。
再讲「识缘名色」,「名色者,名即心,色即身也。」「名」就是心,因为心没有形相,只有一个名。「色即身也」,色就是身体。「名色」就是心与身。再看解释:(从托母胎,至第五个七日,生诸根形,四肢差别,是为名色。)第八识投到母亲肚子作胎以后,经过三十五天,眼、耳、鼻、舌、身五根的形,和手脚四肢,刚有了差别,叫名色。
再讲「名色缘六入」,「六入者,六根也。」六入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再看解释:(从名色后,至第七个七日,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故名六入,亦名六处。)从名色以后,到了四十九天,六根就慢慢显明。将来出胎以后,六根有涉入六尘的作用,所以叫六入,又叫六处。
再讲「六入缘触」,「触者,触对也。」触是出胎以后,触对外境。再看解释:(从出胎已来,至三、四岁时,六根虽触对六尘),从出胎以来,到三、四岁时,六根虽然能够触对六尘,(然未能了知生苦乐想,故名为触。)他只能触对外境,不能了别外面的境界,不知道什么是苦乐?所以叫做触。
再讲「触缘受」,「受者,领纳也。」受是领纳的意思。再看解释,(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因外六尘,触对六根,即能领纳前境好恶等事,然犹未能起淫贪等心,故名为受。)小孩子从五、六岁,长到十二、三岁这一段时间,他六根能领纳外面六尘境界,能知道苦受、乐受,他能够知道所对的境界,是善的境界、恶的境界,但是还没生起淫欲贪心,所以叫做受。
再讲「受缘爱」,「爱者,贪爱也。」再看解释:(从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贪于淫欲诸境,及胜妙等事,然又未能广徧追求,故名为爱。)从十五、六岁到十八、九岁,淫欲心已经生起来,开始贪爱外面五欲的境界,但是还没广徧追求,所以叫做爱。
再讲「爱缘取」,「取者,求取也。」再看解释:(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五尘境广徧驰求,故名为取。)从二十岁以后,贪欲心越来越炽盛,对于五尘的境界,执着越来越厉害,广徧追求,一定要取得,所以叫做取。
再讲「取缘有」,「有者,后有也。」,再看解释:(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界有漏之果,故名为有。)因为他驰求五尘境界,起了善业、恶业,积集牵引起来,到来生来世,一定会有生死,所以叫做有。
再讲「有缘生」,「生者,受生也。」再看解释:(今现世所作善恶之业,后世还于六道四生中受生,故名为生。)由现世所作善业、恶业,这是业因,因此来世还是要六道轮回,在胎卵湿化四生中受生,所以叫做生。
再讲「生缘老死」,「老死者,衰坏也。」由生老而衰坏而死亡。再看解释:(谓来世受生已后,五蕴之身,衰已还坏,是名老死。)来生来世,你受生以后,有五蕴之身,身体衰老,还要坏就死亡了,所以叫做老死。
「此十二法,展转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名为缘。三世相续循环,无有间断,如轮回转,故曰轮回。」由这十二因缘法,才三世相续,循环不间断,如车轮转来转去,故叫轮回。「始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众生轮回之苦,都由过去世无明、行,这两个所作的因。「招感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五者为果。」招感到现在的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五个现在世所受的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三者,为现在因。」由现在所受的果,又起惑造业,爱、取、有,这三个为现在世所作的因。「由现在因,而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有现在所作的因,才能感未来世生、老死所受的果,受苦无穷。
「是诸法空相,……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在凡夫位上,有十二因缘、三世因果。在真空实相之中,空一切相,没有十二因缘。
无明 过去世所作之因
行
识
名色
六入 现在世所受之果
十二因缘 触
受
爱
取 现在世所作之因
有
生 未来世所受之果
老死
缘觉是小乘圣人中的利根人,他观察生死的根本是无明,因为有无明才缘行,行是造了业才受报。要是没有无明,不再造业,也不受报。所以根机锐利的缘觉人,就用功把无明断灭。无明一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一直到生灭则老死灭。就是把无明断灭,下面十一个因缘就断灭,这叫还灭门。本来无明缘行,流转下来,把它还回去,从根本上把无明断灭,十二因缘就都没有了。
《心经》的经文「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流转门和还灭门一起讲。「无明」是流转门第一个,「老死」是流转门最后一个。「无明尽」是还灭门第一个,「老死尽」是还灭门最后一个。
虽然是三界以外的圣人法,还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根本没有流转门十二个因缘可以生出来,哪有还灭门叫你去灭呢?所以如幻如化。比如魔术师拿一条手巾,变出一匹马,但是他把幻术一收,马没有了。根本没有马生,哪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讲于桃园正觉莲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