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 鼻
舌 色法(十个半)
身
意
十二处 色
声
香
六尘 味 心法(一个半)
触
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空十八界,由五蕴开成十二处,再开成十八界。内六根、外六尘,对起来中间再生: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这是对于「色法」、「心法」二法都迷的众生,再开成十八界。六个识都是心法,意根属于心法,法尘里面有一半是心法。「乃至」是超略之词,在真空实相之中没有眼界,乃至于没有十八界。三界之内的法,不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三科,十八界合起来十二处,十二处合起来五蕴,五蕴合起来色心二法,外面一个身体,里面一个妄想心。在真空实相之中没有色法,也没有心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没有,都是真空理体。
在真空实相之中没有五蕴法,没有十二处法,没有十八界法。三界之内的有为法,不出这三大科,在真空实相之中都没有。
眼
耳
六根 鼻
舌
身
意 色法(十个半)
色
声
十八界 六尘 香
味
触
法
眼
耳
六识 鼻 心法(七个半)
舌
身
意
以上把「戊一、法相开合门」讲完。
戊二、缘起逆顺门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是讲在真空实相之中,没有十二因缘法。三界以内、三界以外,一切凡夫圣人归纳起来,有六种凡夫、四种圣人,合起来叫四圣六凡十法界。佛经上所讲的凡夫,有凡夫的界限;圣人,有圣人的界限,界限在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超出三界之外才叫圣人,三界以内都是凡夫。三界内的六道凡夫,也各有界限,六道凡夫在欲界当中,有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欲界有六层天,超出六层天是色界。色界有十八层天,超出十八层天是无色界,无色界有四层天。三界一共有二十八层天,生到最高一层天∣∣非想非非想天,还是凡夫。为什么叫凡夫?凡者多也,有众多的生死。凡者平常也,平常的众生,自已做不了主,随业受报,生到天上把福报享尽,还是要堕落下来。因为有众多的生死,是平常的众生,所以叫凡夫。
超出三界之外有四种圣人:一、声闻,二、缘觉,这两种是小乘圣人。三、佛,四、菩萨,这两种是大乘圣人。为何称为圣人呢?因为三界以内的分段生死已经了脱,不再死此生彼。到三界以外还要修行,把变易生死了脱才成佛。所以三乘圣人还是有生死,不过和我们三界内的分段生死不同。二乘人超出三界,他有变易生死,自已感觉不出来,只有菩萨感觉得出来。二乘人超出三界,以为自己得了究竟涅槃,不知道证得的是有余涅槃,不是究竟涅槃。不晓得他只了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没有了。
二乘人为什么没有感觉到三界以外的变易生死?因为二乘人只破我执,未破法执,心粗境细,变易生死太细,他感觉不出来。譬如拿一根很微细的毛,放在手掌上,你感觉不出来,因为手掌的感觉太粗了。如果微细的毛放到眼睛里,你可受不了,因为眼睛的感觉很细。所以心细,才能感觉得到细的境界,二乘人心粗,没有感觉到变易生死苦。声闻、缘觉合起来叫二乘人,也叫小乘圣人,因为有二乘,所以又叫二乘圣人。他们临涅槃的时候,入灭尽定,身心都灭尽了,认为他这个众生没有了。出了定之后,才知道他的生死还没有了脱。我们众生是三界出不去,二乘人是三界回不来。我们众生三界出不去,是因为造了三界以内见思二惑的业,业譬如绳子,被绳子绑住了。二乘人把三界以内的见思二惑断尽,等于把绳子解脱,超出三界。他出定了以后,因为没有三界以内的业,所以回不来三界。
大乘佛菩萨怎么回来?是乘愿再来,发菩提大愿回来的。二乘人没有发菩提大愿,又没有三界以内见思二惑的业,所以三界回不来。他出了灭尽定,正在仿徨无主时,心想我已了生死,怎么还有我这众生呢?这时候佛菩萨向他开示:「你的生死了脱了一半,分段生死了脱了,变易生死没有了脱,你现在要赶快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才能把变易生死了脱,才能证得究竟涅槃成佛。」所以二乘人不发菩提心,走冤枉路,出了三界以外,还是得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二乘人称为圣人,因为不会再到三界来轮回生死。他出了灭尽定,发菩提心,还是要行菩萨道,一定要成佛,所以称为圣人。大乘的佛菩萨,菩萨是佛的因位,佛是菩萨的果位,自然可以称为圣人。
讲到这里,我们就要会悟,学佛法要学大乘佛法,第一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永远不能成佛。让你证得阿罗汉、辟支佛,还是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奉劝大家,你今天学佛法,就发菩提心,不要走那么多冤枉路。
两种小乘圣人,声闻在先,缘觉在后,声闻比缘觉的位子高,可是《心经》先缘觉,后声闻。顺着《心经》我们先解释缘觉,缘觉是修十二因缘法而觉悟,梵语叫辟支佛,翻成中国话「辟支」是缘,「佛」是觉。
缘觉、声闻有何不同呢?都是小乘圣人,深浅不同。缘觉又叫独觉,生于有佛之世,听佛说十二因缘法觉悟,叫缘觉。生于无佛之世,遇到外面成、住、坏、空的境界,忽然觉悟,叫独觉。
独觉过去有一个公案:有一位国王带着宫女去山上游玩,看见山上的桃花开得很茂盛,游玩一段时间,国王有点疲乏,坐着休息就睡着了。国王一睡着,宫女自由了,每个宫女摘几枝桃花,准备拿回宫庭插。因为宫女很多,就把桃花摘得干干净净!等国王醒来一看,刚才桃花盛开,怎么一下子光秃秃的?忽然间大彻大悟,悟到一切法无常,这叫独觉。
此公案就证明佛经上说的:「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当作佛。」生于无佛之世,可以自己觉悟,因为他有佛性,佛性就是觉义。由独觉的道理就晓得,释迦佛是无师成佛。觉得浅,是独觉;觉得深,究竟圆满,就是佛。
十二因缘法,《心经》上只说第一、第十二个因缘,中间十个因缘略过去,因为十二因缘法属于小乘法,释迦佛成佛以后,《阿含经》说了十二年,里面每一个名相,都已经讲得很清楚。方等经是大乘经,也讲了八年。一共说了二十年以后,才说般若经,所以用不着一个名相、一个名相讲。而且《心经》是般若之心,只有二百六十字,要把十二个因缘夹在中间,篇幅太多,所以把中间十个因缘略去。《心经添足》有一个一个解释,初发心来听的,你应该了解十二因缘的名相。你们看着《心经添足》上十二因缘的注解,我们依着讲解:
(下面这段要用标楷体)
此名十二因缘,亦名缘起,亦名缘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言无明者,昏暗义也。(谓过去世,烦恼之惑,盖覆真性,无妙觉之明,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故名无明。《大般若经》云:「如无所有,如是而有,若于如是无所有法,不能了达,说名无明。」何等法无所有?谓蕴处界,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彼由无明,及爱势力分别,执着断常二边,由此不知,不见诸法无所有性。)行者,造作也。(谓过去身口,造作善、不善业,故名行。)识者,心王也。(真妄和合名之为识,由过去惑业相牵,致令此神识,投托母胎。)名色者,名即心,色即身也。(从托母胎,至第五个七日,生诸根形,四肢差别,是为名色。)六入者,六根也。(从名色后,至第七个七日,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故名六入,亦名六处。)触者,触对也。(从出胎已来,至三、四岁时,六根虽触对六尘,然未能了知生苦乐想,故名为触。)受者,领纳也。(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因外六尘,触对六根,即能领纳前境好恶等事,然犹未能起淫贪等心,故名为受。)爱者,贪爱也。(从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贪于淫欲诸境,及胜妙等事,然又未能广徧追求,故名为爱。)取者,求取也。(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五尘境广徧驰求,故…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讲于桃园正觉莲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