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看得见的东西。尤其我们众生执着身体是我,起了身见,执着得厉害,你能够把身体空掉,色蕴就空掉了。所以《心经》上单说色蕴,先把色蕴空掉,受、想、行、识四蕴,就容易空了。
三界以内一切有为法,分成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大科。十二处、十八界,都是由五蕴开出来的。三界以内森罗万象一切诸法,不出五蕴,你能把五蕴空掉,三界以内一切有为法就都空掉。
怎么空呢?要修般若观行,你依着经上所讲的,五蕴是众缘生的法,有各种条件。你先空身体,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先作析空观,析是分析,骨头是地大,血液是水大,暖气是火大,鼻息是风大。你把地、水、火、风四大一一分析开来,找不到身体的本体,空了,这是析空观。你了解析空观的道理,再作体空观,「体」是体会,体会身体是四大假合的,没有本体自性,当体是空的。
照见五蕴皆空,我们凡夫从哪里下手修呢?就在「照」字下手。前面讲过,你修般若观行,先打坐,坐下来调身、调息,调好了,这时候观照妄想心受、想、行、识,是因缘生法,没有本体自性。这个时候不要动受、想、行、识的妄念,把心定下来观照一番。起一个念头就是妄念,观照到一个妄念不生起,就是真空境界现前的时候,这时候你在那里打坐,如果身体不在,怎么打坐呢?如果身体在,这时候身体怎么没有了?因为你没有动身体的妄念,身体的妄念就是身见。身体属于色蕴,跟真空没有两样,空没有离开你的身体。不是离开你的身体,另外有一个空。
最初下手用般若观行,观照久,照得成熟了,一旦豁然贯通,你照见的真空境界,和观自在菩萨证得的一样。色法是因缘所生,幻化不实,真实有色,空不掉。好像看电影,你看见人人物物,悲欢离合的境界,像真的一样。但不是真实有,它是因缘生出来,所以幻色,当体就是空的。因为五蕴是因缘生法,色是有,受想行识也是有,把一切有为法的有观空。但是什么是真空?我们凡夫还没成佛以前,真空不容易了解。
下面先解释几种错误的见解:
一、离开色法以外叫空:比方我们讲堂内,人、桌子、凳子以外才叫空,这是虚空,不是真空,这是凡夫起的执着
二、色灭的断灭空:比方这些桌椅是色法,认为桌子、凳子坏了、没有了,才是空,这是断灭空,不是真空,这是二乘人起的执着。
三、认为真空是物:他了解真空不是虚空的空,也不是没有了的断灭空,他执着修行,要证得真空,把真空当成一个东西,这是菩萨错误的见解。
真空之体无形无相,一切万法以真空为体,但是真空不生万法。佛经上讲这个哲理,你们应该懂得,一切万法都是依着真空生出来的,不是真空能生出来一切万法,万法是缘生的。例如水不生波,水比喻真空理体,我们在大海边看见千波万浪,波浪不是从水里生出来,是随着风的因缘生出来,不起风,不会生波。
再以黄金与庄严器具作比喻,黄金,比如真空理体。你们戴的庄严器具,金戒指、金项链,都是依着黄金生出来,没有黄金,生不出来庄严器具。庄严器具,是人工打造出来的,所以人工是造出来庄严器具的因缘。
《大乘起信论》有引证这个法喻,它只是依着这个法,生出那个法。庄严器具,是依着黄金生出来,不是从黄金生出来。波是依着水生,但是水不生波。
再讲经文,「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了色蕴已空是真空,不要错解那是虚空。虚空的空,是离开色以外的空,那个空不是色。所以这里不是离开色以外的虚空,叫做「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不异,不是不同,真空跟色法相同,色法与真空相同。色就是空,不是离开色以外,还有一个空。
再讲到「色即是空」,不是色灭了的空,色灭了的空是断灭空。真空,是色法当体即是空。反过来讲,「空即是色」,不是离开色法以外,另外有一个可以证得的真空,那叫离色空,空就是现在的色法。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先说色、空,这两个法没有不同,但是还有两个名相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把两个名相也泯灭了,本来没有两个名。拿水与波作比喻,先要认识「波不异水,水不异波」,但是波与水还是两个名词。波与水是相即的,「波即是水,水即是波」,没有两个名。
我们观照人人物物,森罗万象,幻化不实,都是因缘所生,当体即是真空理体。真空理体不是离开森罗万象,另外有真空理体,在森罗万象上就是真空理体。这就是《楞严经》上所说的:「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空掉一切万法之相,你就悟到真空理体。「即一切法」,真空理体就在一切法上,不是离开一切法,另外有个真空理体。
下面再空四个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法我们眼睛看得见,最难空。把色法空掉,心法就容易空了,所以总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跟上面的色蕴是一样的。详细地说,「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想、行、识四个蕴,也是依这样配下来。实际你把色蕴空掉,受、想、行、识四个心法,很容易空掉。我一再解释,空掉,不是把一切法灭掉,是空掉假相,不起执着,真空就现前。要是把一切法去掉,就是断灭空。
丁二、显法体(分二) 戊一、总显 戊二、别显
戊一、总显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把五蕴法空掉,现出空相来,三界一切有为法不出五蕴,五蕴就是一切法。把「诸法」的假相空掉,「空相」现前,空是真空,相是实相,真空实相现前。实相是无相之法,并没有形相,为令众生容易了解,勉强取名叫「诸法空相」。
戊二、别显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真空实相是无相之相,怎样能令众生了解呢?只好拿一切有为法来作比喻,就是三对六不,真空实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样子。
「不生不灭」,包括六道凡夫及二乘圣人的境界。六道凡夫,死此生彼,有生有灭,有生有死,受轮回生死之苦。二乘人学了佛法,知道生死是大苦,他用功要了生脱死,把三界以内的见思二惑断掉,超出三界,脱出六道轮回。但是他认为生灭之法,实实在在有,还是非常害怕生死,所以他超出三界以外,不愿意回来度众生,把生死之法当作是真实的。
生灭之法,就是生死之法,六道凡夫及二乘圣人的境界,都是有生有灭。「诸法空相」里面没有生灭之法,「不生不灭」,生灭之法是因缘生,是幻化的。在真空实相中,本来没有生,本来没有灭。就如水中月、镜中像,天上的月亮升起来,水中就现月;天上的月亮落下去,水中的月就灭掉了。水,本来没有生灭。等于镜子照的像,镜子的本体,从来就没有生,没有灭。再比喻播电影,电影开始播放,一切法都从银幕出来;等到电影结束,一切法灭掉了,银幕上从来没有生,也没有灭掉。
「不垢不净」,是菩萨的境界。「垢」是染污,一切烦恼都是染垢法,菩萨要修清净的行门,属于净法,有垢有净。但是真空实相之中,烦恼本来空,修的清净行门也本来空。
「不增不减」,是佛的境界。成了佛,把一切烦恼断掉,一切障碍就减掉。一切功德修圆满,功德就增加。在真空实相之中,烦恼除,功德修,本来没有增,也没有减。
这三对六不,都是对待的假名言相,都是虚幻之法。真空实相,是绝对的真理,没有对待的假名言相。「不生不灭」,是对着「灭」说「生」,本来没有「生」,怎么讲「灭」呢?「不垢不净」,「垢」与「净」也是对待的,本来没有「垢」,怎么讲「净」呢?「不增不减」,「增」与「减」是对待的,本来没有「减」,怎么会有「增」呢?所以诸法平等,无有高下。在真空理体上,哪有生灭?哪有垢净?哪有增减?实际理地,绝生佛之假名,众生是假的,佛也是假的。佛不是六道凡夫的众生,也不是三乘圣人的众生,超出九法界众生之上叫做佛。九法界众生都空了,佛怎么安立?所以讲到真空实相,众生与佛的假名,都无从安立。
《地藏经》记载,释迦佛到忉利天开法会,十方如来都来作证明,各遣侍者问讯世尊,十方如来已经到了法会,佛跟佛怎么不见面呢?道理很难懂,《大乘起信论》上有解释:「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佛与佛同一个法身理体,没有彼此的身相互相见面,那么怎么看见释迦佛、十方佛呢?是菩萨看见的,佛与佛没有两个身相。对九法界众生,才有佛。九法界众生相空了,不必讲佛,就是一个真空实相,没有对待假名。
以上「丁二、显法体」讲完,接着讲「丁三、明所离」,诸法都得远离,下面再分为四小科。
丁三、明所离(分四) 戊一、法相开合门 戊二、缘起逆顺门
戊三、染净因果门 戊四、境智能所门
戊一、法相开合门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是故空中无色」,以是之故,真空实相之中,本来没有色法。「无受想行识」,也没有受想行识四个法,这叫做五蕴皆空。
下面接着空十二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由五蕴法开成十二处:内六根、外六尘,我们身体上有:眼、耳、鼻、舌、身、意六个根。因为根能生识,所以叫做根。色、声、香、味、触、法,叫外六尘,眼睛看见的是色尘,耳朵听到的是声尘,鼻子嗅到的是香尘,舌头尝到的是味尘,身体接触的是触尘,意所了解的是法尘。
五蕴是对于迷「心」法重的人说的,因为色法只有一种,心法有受、想、行、识四种。对于「色」法迷得厉害的众生,就开十二处:内六根、外六尘,只有「意根」是心法,意根对的「法尘」,有一半是心法,一半是色法。所以十二处,只有一个半是心法,十个半是色法。在真空实相之中,没有这十二个法。
眼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讲于桃园正觉莲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