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看得見的東西。尤其我們衆生執著身體是我,起了身見,執著得厲害,你能夠把身體空掉,色蘊就空掉了。所以《心經》上單說色蘊,先把色蘊空掉,受、想、行、識四蘊,就容易空了。
叁界以內一切有爲法,分成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叁大科。十二處、十八界,都是由五蘊開出來的。叁界以內森羅萬象一切諸法,不出五蘊,你能把五蘊空掉,叁界以內一切有爲法就都空掉。
怎麼空呢?要修般若觀行,你依著經上所講的,五蘊是衆緣生的法,有各種條件。你先空身體,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先作析空觀,析是分析,骨頭是地大,血液是水大,暖氣是火大,鼻息是風大。你把地、水、火、風四大一一分析開來,找不到身體的本體,空了,這是析空觀。你了解析空觀的道理,再作體空觀,「體」是體會,體會身體是四大假合的,沒有本體自性,當體是空的。
照見五蘊皆空,我們凡夫從哪裏下手修呢?就在「照」字下手。前面講過,你修般若觀行,先打坐,坐下來調身、調息,調好了,這時候觀照妄想心受、想、行、識,是因緣生法,沒有本體自性。這個時候不要動受、想、行、識的妄念,把心定下來觀照一番。起一個念頭就是妄念,觀照到一個妄念不生起,就是真空境界現前的時候,這時候你在那裏打坐,如果身體不在,怎麼打坐呢?如果身體在,這時候身體怎麼沒有了?因爲你沒有動身體的妄念,身體的妄念就是身見。身體屬于色蘊,跟真空沒有兩樣,空沒有離開你的身體。不是離開你的身體,另外有一個空。
最初下手用般若觀行,觀照久,照得成熟了,一旦豁然貫通,你照見的真空境界,和觀自在菩薩證得的一樣。色法是因緣所生,幻化不實,真實有色,空不掉。好像看電影,你看見人人物物,悲歡離合的境界,像真的一樣。但不是真實有,它是因緣生出來,所以幻色,當體就是空的。因爲五蘊是因緣生法,色是有,受想行識也是有,把一切有爲法的有觀空。但是什麼是真空?我們凡夫還沒成佛以前,真空不容易了解。
下面先解釋幾種錯誤的見解:
一、離開色法以外叫空:比方我們講堂內,人、桌子、凳子以外才叫空,這是虛空,不是真空,這是凡夫起的執著
二、色滅的斷滅空:比方這些桌椅是色法,認爲桌子、凳子壞了、沒有了,才是空,這是斷滅空,不是真空,這是二乘人起的執著。
叁、認爲真空是物:他了解真空不是虛空的空,也不是沒有了的斷滅空,他執著修行,要證得真空,把真空當成一個東西,這是菩薩錯誤的見解。
真空之體無形無相,一切萬法以真空爲體,但是真空不生萬法。佛經上講這個哲理,你們應該懂得,一切萬法都是依著真空生出來的,不是真空能生出來一切萬法,萬法是緣生的。例如水不生波,水比喻真空理體,我們在大海邊看見千波萬浪,波浪不是從水裏生出來,是隨著風的因緣生出來,不起風,不會生波。
再以黃金與莊嚴器具作比喻,黃金,比如真空理體。你們戴的莊嚴器具,金戒指、金項鏈,都是依著黃金生出來,沒有黃金,生不出來莊嚴器具。莊嚴器具,是人工打造出來的,所以人工是造出來莊嚴器具的因緣。
《大乘起信論》有引證這個法喻,它只是依著這個法,生出那個法。莊嚴器具,是依著黃金生出來,不是從黃金生出來。波是依著水生,但是水不生波。
再講經文,「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了色蘊已空是真空,不要錯解那是虛空。虛空的空,是離開色以外的空,那個空不是色。所以這裏不是離開色以外的虛空,叫做「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不異,不是不同,真空跟色法相同,色法與真空相同。色就是空,不是離開色以外,還有一個空。
再講到「色即是空」,不是色滅了的空,色滅了的空是斷滅空。真空,是色法當體即是空。反過來講,「空即是色」,不是離開色法以外,另外有一個可以證得的真空,那叫離色空,空就是現在的色法。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先說色、空,這兩個法沒有不同,但是還有兩個名相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把兩個名相也泯滅了,本來沒有兩個名。拿水與波作比喻,先要認識「波不異水,水不異波」,但是波與水還是兩個名詞。波與水是相即的,「波即是水,水即是波」,沒有兩個名。
我們觀照人人物物,森羅萬象,幻化不實,都是因緣所生,當體即是真空理體。真空理體不是離開森羅萬象,另外有真空理體,在森羅萬象上就是真空理體。這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一切相」,空掉一切萬法之相,你就悟到真空理體。「即一切法」,真空理體就在一切法上,不是離開一切法,另外有個真空理體。
下面再空四個蘊,「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色法我們眼睛看得見,最難空。把色法空掉,心法就容易空了,所以總說:「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跟上面的色蘊是一樣的。詳細地說,「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想、行、識四個蘊,也是依這樣配下來。實際你把色蘊空掉,受、想、行、識四個心法,很容易空掉。我一再解釋,空掉,不是把一切法滅掉,是空掉假相,不起執著,真空就現前。要是把一切法去掉,就是斷滅空。
丁二、顯法體(分二) 戊一、總顯 戊二、別顯
戊一、總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把五蘊法空掉,現出空相來,叁界一切有爲法不出五蘊,五蘊就是一切法。把「諸法」的假相空掉,「空相」現前,空是真空,相是實相,真空實相現前。實相是無相之法,並沒有形相,爲令衆生容易了解,勉強取名叫「諸法空相」。
戊二、別顯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真空實相是無相之相,怎樣能令衆生了解呢?只好拿一切有爲法來作比喻,就是叁對六不,真空實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樣子。
「不生不滅」,包括六道凡夫及二乘聖人的境界。六道凡夫,死此生彼,有生有滅,有生有死,受輪回生死之苦。二乘人學了佛法,知道生死是大苦,他用功要了生脫死,把叁界以內的見思二惑斷掉,超出叁界,脫出六道輪回。但是他認爲生滅之法,實實在在有,還是非常害怕生死,所以他超出叁界以外,不願意回來度衆生,把生死之法當作是真實的。
生滅之法,就是生死之法,六道凡夫及二乘聖人的境界,都是有生有滅。「諸法空相」裏面沒有生滅之法,「不生不滅」,生滅之法是因緣生,是幻化的。在真空實相中,本來沒有生,本來沒有滅。就如水中月、鏡中像,天上的月亮升起來,水中就現月;天上的月亮落下去,水中的月就滅掉了。水,本來沒有生滅。等于鏡子照的像,鏡子的本體,從來就沒有生,沒有滅。再比喻播電影,電影開始播放,一切法都從銀幕出來;等到電影結束,一切法滅掉了,銀幕上從來沒有生,也沒有滅掉。
「不垢不淨」,是菩薩的境界。「垢」是染汙,一切煩惱都是染垢法,菩薩要修清淨的行門,屬于淨法,有垢有淨。但是真空實相之中,煩惱本來空,修的清淨行門也本來空。
「不增不減」,是佛的境界。成了佛,把一切煩惱斷掉,一切障礙就減掉。一切功德修圓滿,功德就增加。在真空實相之中,煩惱除,功德修,本來沒有增,也沒有減。
這叁對六不,都是對待的假名言相,都是虛幻之法。真空實相,是絕對的真理,沒有對待的假名言相。「不生不滅」,是對著「滅」說「生」,本來沒有「生」,怎麼講「滅」呢?「不垢不淨」,「垢」與「淨」也是對待的,本來沒有「垢」,怎麼講「淨」呢?「不增不減」,「增」與「減」是對待的,本來沒有「減」,怎麼會有「增」呢?所以諸法平等,無有高下。在真空理體上,哪有生滅?哪有垢淨?哪有增減?實際理地,絕生佛之假名,衆生是假的,佛也是假的。佛不是六道凡夫的衆生,也不是叁乘聖人的衆生,超出九法界衆生之上叫做佛。九法界衆生都空了,佛怎麼安立?所以講到真空實相,衆生與佛的假名,都無從安立。
《地藏經》記載,釋迦佛到忉利天開法會,十方如來都來作證明,各遣侍者問訊世尊,十方如來已經到了法會,佛跟佛怎麼不見面呢?道理很難懂,《大乘起信論》上有解釋:「以諸佛法身,無有彼此色相疊相見故。」佛與佛同一個法身理體,沒有彼此的身相互相見面,那麼怎麼看見釋迦佛、十方佛呢?是菩薩看見的,佛與佛沒有兩個身相。對九法界衆生,才有佛。九法界衆生相空了,不必講佛,就是一個真空實相,沒有對待假名。
以上「丁二、顯法體」講完,接著講「丁叁、明所離」,諸法都得遠離,下面再分爲四小科。
丁叁、明所離(分四) 戊一、法相開合門 戊二、緣起逆順門
戊叁、染淨因果門 戊四、境智能所門
戊一、法相開合門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是故空中無色」,以是之故,真空實相之中,本來沒有色法。「無受想行識」,也沒有受想行識四個法,這叫做五蘊皆空。
下面接著空十二處,「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由五蘊法開成十二處:內六根、外六塵,我們身體上有:眼、耳、鼻、舌、身、意六個根。因爲根能生識,所以叫做根。色、聲、香、味、觸、法,叫外六塵,眼睛看見的是色塵,耳朵聽到的是聲塵,鼻子嗅到的是香塵,舌頭嘗到的是味塵,身體接觸的是觸塵,意所了解的是法塵。
五蘊是對于迷「心」法重的人說的,因爲色法只有一種,心法有受、想、行、識四種。對于「色」法迷得厲害的衆生,就開十二處:內六根、外六塵,只有「意根」是心法,意根對的「法塵」,有一半是心法,一半是色法。所以十二處,只有一個半是心法,十個半是色法。在真空實相之中,沒有這十二個法。
眼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于桃園正覺蓮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