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于桃園正覺蓮社)▪P5

  ..續本文上一頁

   六根 鼻

   舌  色法(十個半)

   身

   意

  十二處 色

   聲

   香

   六塵 味  心法(一個半)

   觸

   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是空十八界,由五蘊開成十二處,再開成十八界。內六根、外六塵,對起來中間再生: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這是對于「色法」、「心法」二法都迷的衆生,再開成十八界。六個識都是心法,意根屬于心法,法塵裏面有一半是心法。「乃至」是超略之詞,在真空實相之中沒有眼界,乃至于沒有十八界。叁界之內的法,不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叁科,十八界合起來十二處,十二處合起來五蘊,五蘊合起來色心二法,外面一個身體,裏面一個妄想心。在真空實相之中沒有色法,也沒有心法,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沒有,都是真空理體。

  在真空實相之中沒有五蘊法,沒有十二處法,沒有十八界法。叁界之內的有爲法,不出這叁大科,在真空實相之中都沒有。

   眼

   耳

   六根 鼻

   舌  

   身

   意 色法(十個半)

   色

   聲

  十八界 六塵 香

   味

   觸

   法

   眼

   耳

   六識 鼻 心法(七個半)

   舌

   身

   意

  以上把「戊一、法相開合門」講完。

  戊二、緣起逆順門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是講在真空實相之中,沒有十二因緣法。叁界以內、叁界以外,一切凡夫聖人歸納起來,有六種凡夫、四種聖人,合起來叫四聖六凡十法界。佛經上所講的凡夫,有凡夫的界限;聖人,有聖人的界限,界限在叁界。叁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超出叁界之外才叫聖人,叁界以內都是凡夫。叁界內的六道凡夫,也各有界限,六道凡夫在欲界當中,有叁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叁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欲界有六層天,超出六層天是色界。色界有十八層天,超出十八層天是無色界,無色界有四層天。叁界一共有二十八層天,生到最高一層天∣∣非想非非想天,還是凡夫。爲什麼叫凡夫?凡者多也,有衆多的生死。凡者平常也,平常的衆生,自已做不了主,隨業受報,生到天上把福報享盡,還是要墮落下來。因爲有衆多的生死,是平常的衆生,所以叫凡夫。

  超出叁界之外有四種聖人:一、聲聞,二、緣覺,這兩種是小乘聖人。叁、佛,四、菩薩,這兩種是大乘聖人。爲何稱爲聖人呢?因爲叁界以內的分段生死已經了脫,不再死此生彼。到叁界以外還要修行,把變易生死了脫才成佛。所以叁乘聖人還是有生死,不過和我們叁界內的分段生死不同。二乘人超出叁界,他有變易生死,自已感覺不出來,只有菩薩感覺得出來。二乘人超出叁界,以爲自己得了究竟涅槃,不知道證得的是有余涅槃,不是究竟涅槃。不曉得他只了分段生死,變易生死沒有了。

  二乘人爲什麼沒有感覺到叁界以外的變易生死?因爲二乘人只破我執,未破法執,心粗境細,變易生死太細,他感覺不出來。譬如拿一根很微細的毛,放在手掌上,你感覺不出來,因爲手掌的感覺太粗了。如果微細的毛放到眼睛裏,你可受不了,因爲眼睛的感覺很細。所以心細,才能感覺得到細的境界,二乘人心粗,沒有感覺到變易生死苦。聲聞、緣覺合起來叫二乘人,也叫小乘聖人,因爲有二乘,所以又叫二乘聖人。他們臨涅槃的時候,入滅盡定,身心都滅盡了,認爲他這個衆生沒有了。出了定之後,才知道他的生死還沒有了脫。我們衆生是叁界出不去,二乘人是叁界回不來。我們衆生叁界出不去,是因爲造了叁界以內見思二惑的業,業譬如繩子,被繩子綁住了。二乘人把叁界以內的見思二惑斷盡,等于把繩子解脫,超出叁界。他出定了以後,因爲沒有叁界以內的業,所以回不來叁界。

  大乘佛菩薩怎麼回來?是乘願再來,發菩提大願回來的。二乘人沒有發菩提大願,又沒有叁界以內見思二惑的業,所以叁界回不來。他出了滅盡定,正在仿徨無主時,心想我已了生死,怎麼還有我這衆生呢?這時候佛菩薩向他開示:「你的生死了脫了一半,分段生死了脫了,變易生死沒有了脫,你現在要趕快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才能把變易生死了脫,才能證得究竟涅槃成佛。」所以二乘人不發菩提心,走冤枉路,出了叁界以外,還是得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二乘人稱爲聖人,因爲不會再到叁界來輪回生死。他出了滅盡定,發菩提心,還是要行菩薩道,一定要成佛,所以稱爲聖人。大乘的佛菩薩,菩薩是佛的因位,佛是菩薩的果位,自然可以稱爲聖人。

  講到這裏,我們就要會悟,學佛法要學大乘佛法,第一要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永遠不能成佛。讓你證得阿羅漢、辟支佛,還是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奉勸大家,你今天學佛法,就發菩提心,不要走那麼多冤枉路。

  兩種小乘聖人,聲聞在先,緣覺在後,聲聞比緣覺的位子高,可是《心經》先緣覺,後聲聞。順著《心經》我們先解釋緣覺,緣覺是修十二因緣法而覺悟,梵語叫辟支佛,翻成中國話「辟支」是緣,「佛」是覺。

  緣覺、聲聞有何不同呢?都是小乘聖人,深淺不同。緣覺又叫獨覺,生于有佛之世,聽佛說十二因緣法覺悟,叫緣覺。生于無佛之世,遇到外面成、住、壞、空的境界,忽然覺悟,叫獨覺。

  獨覺過去有一個公案:有一位國王帶著宮女去山上遊玩,看見山上的桃花開得很茂盛,遊玩一段時間,國王有點疲乏,坐著休息就睡著了。國王一睡著,宮女自由了,每個宮女摘幾枝桃花,准備拿回宮庭插。因爲宮女很多,就把桃花摘得幹幹淨淨!等國王醒來一看,剛才桃花盛開,怎麼一下子光禿禿的?忽然間大徹大悟,悟到一切法無常,這叫獨覺。

  此公案就證明佛經上說的:「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當作佛。」生于無佛之世,可以自己覺悟,因爲他有佛性,佛性就是覺義。由獨覺的道理就曉得,釋迦佛是無師成佛。覺得淺,是獨覺;覺得深,究竟圓滿,就是佛。

  十二因緣法,《心經》上只說第一、第十二個因緣,中間十個因緣略過去,因爲十二因緣法屬于小乘法,釋迦佛成佛以後,《阿含經》說了十二年,裏面每一個名相,都已經講得很清楚。方等經是大乘經,也講了八年。一共說了二十年以後,才說般若經,所以用不著一個名相、一個名相講。而且《心經》是般若之心,只有二百六十字,要把十二個因緣夾在中間,篇幅太多,所以把中間十個因緣略去。《心經添足》有一個一個解釋,初發心來聽的,你應該了解十二因緣的名相。你們看著《心經添足》上十二因緣的注解,我們依著講解:

  (下面這段要用標楷體)

  此名十二因緣,亦名緣起,亦名緣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言無明者,昏暗義也。(謂過去世,煩惱之惑,蓋覆真性,無妙覺之明,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故名無明。《大般若經》雲:「如無所有,如是而有,若于如是無所有法,不能了達,說名無明。」何等法無所有?謂蘊處界,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彼由無明,及愛勢力分別,執著斷常二邊,由此不知,不見諸法無所有性。)行者,造作也。(謂過去身口,造作善、不善業,故名行。)識者,心王也。(真妄和合名之爲識,由過去惑業相牽,致令此神識,投托母胎。)名色者,名即心,色即身也。(從托母胎,至第五個七日,生諸根形,四肢差別,是爲名色。)六入者,六根也。(從名色後,至第七個七日,六根開張,有入六塵之用,故名六入,亦名六處。)觸者,觸對也。(從出胎已來,至叁、四歲時,六根雖觸對六塵,然未能了知生苦樂想,故名爲觸。)受者,領納也。(從五、六歲,至十二、叁歲時,因外六塵,觸對六根,即能領納前境好惡等事,然猶未能起淫貪等心,故名爲受。)愛者,貪愛也。(從十五、六歲,至十八、九歲,貪于淫欲諸境,及勝妙等事,然又未能廣徧追求,故名爲愛。)取者,求取也。(從二十歲後,貪欲轉盛,于五塵境廣徧馳求,故…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于桃園正覺蓮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圓覺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