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于桃園正覺蓮社)▪P6

  ..續本文上一頁名爲取。)有者,後有也。(因馳求諸境,起善惡業,積集牽引,當生叁界有漏之果,故名爲有。)生者,受生也。(今現世所作善惡之業,後世還于六道四生中受生,故名爲生。)老死者,衰壞也。(謂來世受生已後,五蘊之身,衰已還壞,是名老死。)此十二法,展轉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名爲緣。叁世相續循環,無有間斷,如輪回轉,故曰輪回。始由過去世無明、行,爲因。招感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五者爲果。由現在果,起愛、取、有叁者,爲現在因。由現在因,而感未來世生、老死之果。

  《心經》上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此名十二因緣,亦名緣起,亦名緣生。」這一段講的就是十二因緣,又名十二緣起,又名十二緣生,是哪十二個呢?「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個法爲何叫因緣呢?因爲第一個法是因,第二個法是助緣,第二個法是第叁個法的因,第叁個法是第二個法的助緣,謂之因緣,這樣叁世因果不斷。

  先解釋「所謂無明緣行」,我們衆生是從前生前世來的,來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無明,二是行,這是過去世之因。

  一、無明,依《心經添足》解釋「言無明者,昏暗義也。」昏暗就是不明。再看解釋,(謂過去世,煩惱之惑,蓋覆真性,無妙覺之明),真性本來有妙覺之明,因爲被前生前世的煩惱之惑,蓋覆住我們原有的真性,所以真性本來光明,就變成無明。(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故名無明。)這兩句出自《圓覺經》,執著身心是我,起了我執。前面講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衆生沒有妙覺之明,起了妄想,把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的,當成自己的身體。裏面的「心」是妄想心,是六塵緣影,是六根攀緣外面的六塵,落謝到心裏的影子。我們起執著的心,就是六塵緣影,本來沒有本體自性,認爲自己有個心,因此之故,叫做無明。

  再引《大般若經》解釋:「如無所有,如是而有,若于如是無所有法,不能了達,說名無明。」在真如理體上,本來無所有的法,但是依著如是因緣,才生起來一個法。假若對于因緣生起來的法,不能明了通達,叫做無明。

  (何等法無所有?)是什麼法無所有呢?再看解釋:(謂蘊處界,乃至十八不共法),所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凡夫法,乃至于叁乘聖人各不同的十八不共法,都無所有。(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智」是聲聞、緣覺的智慧。「道相智」是菩薩的智慧。「一切相智」是佛的智慧。這叁種聖人法,本來無所有,怎麼由因緣而有了呢?(彼由無明,及愛勢力分別,執著斷常二邊),由根本無明,以及愛勢力的分別,不是執著斷,就是執著常二邊。(由此不知,不見諸法無所有性。)諸法本無所有,妄執爲有,就是由無明執著出來的,因此無明是十二因緣的根本之因。

  二、行,「行者,造作也。」(謂過去身口,造作善、不善業,故名行。)「行」是行爲、行動。由無明再起執著,就起行爲、行動,發動身口二業,造作善業、不善業,第二生就分出叁善道、叁惡道,都是由造業造出來的。造了善業,生叁善道;造了惡業,生叁惡道。

  再解釋「行緣識」,「識者,心王也。」「識」是第八識心王,也就是阿賴耶識,再看解釋:(真妄和合名之爲識,由過去惑業相牽,致令此神識,投托母胎。)《大乘起信論》說,由真法與妄法合成如來藏,由如來藏再變爲阿賴耶識,所以阿賴耶識有一部份是真法,一部份是妄法。由過去的煩惱,起惑,造善惡業,牽引第八識來投胎。第八識是由過去的惑業,牽引到今生今世,因此第八識稱爲神識,投托于母胎。《八識規矩頌》講第八識:「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去後」,最後去;「來先」,它先來投胎。我們人要死的時候,第八識最後走;來的時候,第八識先來投胎。有過去世、今生、來世,所以有叁世因果。

  人怎麼會受胎呢?佛經上說是叁法和合而成,就是父精母血,和第八識。古時候醫學不發達,沒有精子、卵子這些名詞,都說父親的精、母親的血,現在說父親的精子、母親的卵子,和第八識叁法和合而成。第八識要投到母親肚子裏面作胎,得藉父親的精子,母親的卵子,實際還是第八識轉生的。

  再講「識緣名色」,「名色者,名即心,色即身也。」「名」就是心,因爲心沒有形相,只有一個名。「色即身也」,色就是身體。「名色」就是心與身。再看解釋:(從托母胎,至第五個七日,生諸根形,四肢差別,是爲名色。)第八識投到母親肚子作胎以後,經過叁十五天,眼、耳、鼻、舌、身五根的形,和手腳四肢,剛有了差別,叫名色。

  再講「名色緣六入」,「六入者,六根也。」六入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再看解釋:(從名色後,至第七個七日,六根開張,有入六塵之用,故名六入,亦名六處。)從名色以後,到了四十九天,六根就慢慢顯明。將來出胎以後,六根有涉入六塵的作用,所以叫六入,又叫六處。

  再講「六入緣觸」,「觸者,觸對也。」觸是出胎以後,觸對外境。再看解釋:(從出胎已來,至叁、四歲時,六根雖觸對六塵),從出胎以來,到叁、四歲時,六根雖然能夠觸對六塵,(然未能了知生苦樂想,故名爲觸。)他只能觸對外境,不能了別外面的境界,不知道什麼是苦樂?所以叫做觸。

  再講「觸緣受」,「受者,領納也。」受是領納的意思。再看解釋,(從五、六歲,至十二、叁歲時,因外六塵,觸對六根,即能領納前境好惡等事,然猶未能起淫貪等心,故名爲受。)小孩子從五、六歲,長到十二、叁歲這一段時間,他六根能領納外面六塵境界,能知道苦受、樂受,他能夠知道所對的境界,是善的境界、惡的境界,但是還沒生起淫欲貪心,所以叫做受。

  再講「受緣愛」,「愛者,貪愛也。」再看解釋:(從十五、六歲,至十八、九歲,貪于淫欲諸境,及勝妙等事,然又未能廣徧追求,故名爲愛。)從十五、六歲到十八、九歲,淫欲心已經生起來,開始貪愛外面五欲的境界,但是還沒廣徧追求,所以叫做愛。

  再講「愛緣取」,「取者,求取也。」再看解釋:(從二十歲後,貪欲轉盛,于五塵境廣徧馳求,故名爲取。)從二十歲以後,貪欲心越來越熾盛,對于五塵的境界,執著越來越厲害,廣徧追求,一定要取得,所以叫做取。

  再講「取緣有」,「有者,後有也。」,再看解釋:(因馳求諸境,起善惡業,積集牽引,當生叁界有漏之果,故名爲有。)因爲他馳求五塵境界,起了善業、惡業,積集牽引起來,到來生來世,一定會有生死,所以叫做有。

  再講「有緣生」,「生者,受生也。」再看解釋:(今現世所作善惡之業,後世還于六道四生中受生,故名爲生。)由現世所作善業、惡業,這是業因,因此來世還是要六道輪回,在胎卵濕化四生中受生,所以叫做生。

  再講「生緣老死」,「老死者,衰壞也。」由生老而衰壞而死亡。再看解釋:(謂來世受生已後,五蘊之身,衰已還壞,是名老死。)來生來世,你受生以後,有五蘊之身,身體衰老,還要壞就死亡了,所以叫做老死。

  「此十二法,展轉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名爲緣。叁世相續循環,無有間斷,如輪回轉,故曰輪回。」由這十二因緣法,才叁世相續,循環不間斷,如車輪轉來轉去,故叫輪回。「始由過去世無明、行,爲因。」衆生輪回之苦,都由過去世無明、行,這兩個所作的因。「招感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五者爲果。」招感到現在的識、名色、六入、觸、受,這五個現在世所受的果。「由現在果,起愛、取、有叁者,爲現在因。」由現在所受的果,又起惑造業,愛、取、有,這叁個爲現在世所作的因。「由現在因,而感未來世生、老死之果。」有現在所作的因,才能感未來世生、老死所受的果,受苦無窮。

  「是諸法空相,……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在凡夫位上,有十二因緣、叁世因果。在真空實相之中,空一切相,沒有十二因緣。

   無明  過去世所作之因

   行

   識 

   名色

   六入  現在世所受之果

  十二因緣 觸

   受

   愛 

   取  現在世所作之因

   有

   生  未來世所受之果

   老死

  緣覺是小乘聖人中的利根人,他觀察生死的根本是無明,因爲有無明才緣行,行是造了業才受報。要是沒有無明,不再造業,也不受報。所以根機銳利的緣覺人,就用功把無明斷滅。無明一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一直到生滅則老死滅。就是把無明斷滅,下面十一個因緣就斷滅,這叫還滅門。本來無明緣行,流轉下來,把它還回去,從根本上把無明斷滅,十二因緣就都沒有了。

  《心經》的經文「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流轉門和還滅門一起講。「無明」是流轉門第一個,「老死」是流轉門最後一個。「無明盡」是還滅門第一個,「老死盡」是還滅門最後一個。

  雖然是叁界以外的聖人法,還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根本沒有流轉門十二個因緣可以生出來,哪有還滅門叫你去滅呢?所以如幻如化。比如魔術師拿一條手巾,變出一匹馬,但是他把幻術一收,馬沒有了。根本沒有馬生,哪有…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于桃園正覺蓮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圓覺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