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于桃園正覺蓮社)▪P8

  ..續本文上一頁出世間的因。修道,就可以證得涅槃之果。果在後,因在前,因爲他們沒有聽過佛法,果容易看見,因看不見,所以先說苦果,當下就可以證明苦果從哪裏來,再跟他們說集的因,叫「知苦斷集」。先說出世間的果,是涅槃的寂滅,叫他們要仰慕寂滅,好發心修道,修出世間的因,叫「慕滅修道」。

  佛初轉*輪,度五個比丘,第一個憍陳如得了道,叁界內的見思二惑,說斷一起斷,四果同時證得,他是善根成熟的人,見佛就得度。憍陳如就是《金剛經》上說的歌利王,過去歌利王把忍辱仙人節節肢解的時候,忍辱仙人發了願:我要是成佛,我先度你。所以釋迦佛成了佛,歌利王轉成憍陳如,是佛最初度的人。

  第二、勸行轉:這五個人其中一個人得道,還有四個人未得道,佛勸他們修行說:「此是苦,汝應知。」世間法都是苦果,你應知道。「此是集,汝應斷。」知苦斷集,你不應該起煩惱再造業,應該把煩惱斷掉。「此是滅,汝應證。」這個寂滅,不生不滅的涅槃,你應該證得。「此是道,汝應修。」叁十七道品你應該修,它是證入涅槃的正因,第二轉又有兩個人得道。

  第叁、佛證轉:釋迦佛拿自己作證明,「此是苦,我已知。」世間法的苦果,我已經知道。「此是集,我已斷。」貪瞋癡煩惱叁惡業,我都已經斷掉。「此是滅,我已證。」涅槃寂滅之道,我已證得。「此是道,我已修。」叁十七道品我已經修,且得了道。第叁轉拿他自己作證,又有兩人得道,把這五個比丘,都度成四果阿羅漢。

  從此以後,釋迦佛遇見聲聞的根機,就說四谛法門,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無量數的比丘,都叫聲聞衆。這是世間、出世間對待地說,凡夫、聖人對待地,因與果對待地說,有苦集滅道四谛法。要是在真空實相之中,本來沒有世間法,也沒有出世間法,哪裏有苦集滅道?所以叫「無苦集滅道」。

  以上把「戊叁、染淨因果門」講完。

  戊四、境智能所門

  無智亦無得。

  前面講過,在真空實相之中,沒有世間凡夫法: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沒有二乘聖人法:緣覺法、聲聞法。

  現在要講的「無智亦無得」,是沒有菩薩法,叁乘聖人法都是空的。「智」,是能證的智慧,「得」,是所證的真理,前面經文「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般若波羅蜜多」,是深的般若智慧,就是這裏的「智」——真空妙智。「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了真空之理,就是這裏的「得」——所證得的真理。菩薩修的是六度法門:一、布施,二、持戒,叁、忍辱,四、精進,五、禅定,六、般若。這裏能證之「智」,深般若的智慧,就是《金剛經》上說的第一波羅蜜。因爲六度法門,前五度如盲,第六度如導。前面五度都像瞎子一樣,第六度如眼睛明亮的人,能夠引導前面五個瞎子走到彼岸。六度法門,沒有「般若度」,前面五度不能到達彼岸。前面五度和外道相同,但是外道沒有般若度,修來修去,不能出輪回、了生死。

  前面說觀自在菩薩用功修行,用的是深般若,這裏怎麼說「無智」,沒有智呢?因爲觀自在菩薩修行,不會著法相,在不著法相之處修般若,所以才能照見五蘊皆空。我們要和觀世音菩薩學習,不著相修行,將來我們也能照見五蘊皆空,沒有能證的般若妙智,也沒有所證的真空之理,有個真空之理,還是有所得。照見五蘊皆空,心裏面沒有能證的心,也沒有所證的真空之理,就是「無智亦無得」,簡單地說,就是無能、無所,真空理境清清淨淨,一法不立,一塵不染。真空理境,就是你我本具的真心、佛性。真心、佛性之中,沒有一切法,不但沒有凡夫法,也沒有叁乘聖人法。如果最後有能證的智慧,有所證的真理,有能、有所,真空還是不清淨。所以能、所這兩個差別的念頭,還要把它空掉,真空理體才清清淨淨現前。

  我們的真心、佛性,就是《心經》所講的「諸法空相」,空一切相。譬如一個大圓鏡子,清清淨淨,一塵不染,鏡子上面不能塗黑煤。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凡夫法,是黑的顔色,把它塗到鏡子上,把鏡子弄得不清淨。修聖人法,把叁乘聖人十二因緣法、四谛法、六度法的白粉,點上去,鏡子又被白粉染汙了。把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黑煤擦掉,把十二因緣、四谛法、六度法的白粉也擦掉。最後,還有一個能證之智、所證之理,點上能證之智、所證之理的白粉,鏡子還是不清淨,被能證之智、所證之理染汙了。一定要把能證之智、所證之理,兩個白點也擦掉,這時的大圓鏡,才是清清淨淨。

  「無智亦無得」,完全講真空,一空一切空。下面一段經文翻出妙有來。由于「無所得」,結果有所得,大乘般若的妙行,就妙在這裏。

  丁四、辨所得(分二) 戊一、結前起後 戊二、正明所得

  戊一、結前起後

  以無所得故,

  「以無所得故」,承上啓下,「以」字作「由」講,由于無所得,你學真空妙理,學到這裏,結果無所得。你學般若妙智,沒有般若妙智,也沒有證得的真空之理,這時候空得清清淨淨,翻出妙有來,下面是不可思議的妙有,不是凡夫執著的幻有。

  戊二、正明所得(分二) 己一、明菩薩得涅槃斷果 己二、明諸佛得菩提智果

  己一、明菩薩得涅槃斷果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菩提薩埵」,簡稱菩薩,菩薩怎樣用功修行呢?先了解「無智亦無得」,了解到「以無所得故」,下面就要起行門,「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依著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來修。「心無罣礙」,菩薩的心清清淨淨,無所罣礙。你是個凡夫,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沒有空掉,處處是罣礙,被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罣礙了。你是叁乘聖人,十二因緣法、四谛法、六度法不空掉,被叁乘聖人法罣礙了。最後一切都空掉,還有一個能證之智、所證的空理,有個能、有個所,被能、所罣礙了。大乘法門講我空、法空,空也空,空得清清淨淨,連能、所都空掉,心裏就沒有罣礙。

  觀自在菩薩爲什麼叫觀自在?因爲他的心裏無罣無礙,一法不立,一塵不染。有一個法,被一法罣礙;有一點塵,被一塵罣礙。觀自在菩薩的心清清淨淨,無罣無礙,所以才叫做「觀自在」。自在,就無罣礙;有罣礙,就不自在。

  講得太高,離我們太遠,我們凡夫的罣礙,就是五欲之樂:貪財、貪色、貪名、貪食、貪睡,這五種都是貪煩惱。你貪五欲之樂,被五欲之樂所罣礙,永遠不能自在。你貪一種法,被一種法罣礙,比如你爲什麼要貪財呢?因爲我們凡夫沒有衣食住不能生活,衣食住跟財有關,所以沒有一個人不貪財。你一貪財,就被財罣礙,不得自在。白天從早上到晚上,忙忙碌碌就爲財;晚上睡覺作夢,也是想著得到財。這就是自己找煩惱,找罣礙,不得自在。佛法說的是通叁世,你若是前生沒有行布施,今生怎樣貪,怎樣求,也求不到財。

  有人歎說:「佛法難學、難修!」我說:不難修、不難學,只要「看破、放下、自在。」六個字就夠了。看不破,放不下,永遠是罣礙,永遠不自在。明明不該發財,你盡打妄想發財,不是自尋煩惱嗎?看破,我命裏不該發財,求它做什麼呢?把它放下,根本不要想、不要求,就自在了。

  講了半天,還是距離現實太遠,我要生活,沒有錢,你叫我不貪求怎麼可能?你叫我看破、放下,我不要活了嗎?大家要知道,佛法不離世間法,不是叫你不要活,只是叫你不要貪求,任運自然的求財。你明明不該發財,盡想發財,發不了!你看破放下,不罣礙,就得自在。比如你是做生意的,還是做你的生意;你是做工的,還是做你的工,只要不動貪求之心,任運自然的求財,不會不能活著。

  孔子是人間的聖人,有人勸他去求財富,他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他說:假如財富可以追求,你叫我當馬夫,拿馬鞭子去侍候人,這種微賤的事,我可以去做。如果不能求,把我的身份丟掉,還是求不到財富,不如修我的道,這就是孔子看破、放下。

  孔子又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他說:吃糙米飯、喝白開水,彎著胳臂當枕頭,樂趣也在其中。以不合理的方法求得富貴,對我來說,像天上的浮雲一般。

  這是講到菩薩的境界,離我們太遠,所以講淺一點,貪財,被財所罣礙;不貪,沒有罣礙。乃至于到最高,有一個能證的智慧,有一個所證的空理,被能、所罣礙。「無智亦無得」,能所雙亡,這時候才清清淨淨,一無罣礙。

  再看著經文,開經時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裏要一切菩薩都這樣修,「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菩薩要跟觀世音菩薩學,依著深般若的智慧來修,心裏沒有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你要修行用功,想了生脫死,心裏有罣礙,就害怕,外面有魔王、冤家來害你。因爲你心裏有罣礙,外面才有境界,才有魔王、冤家來害你。你心裏沒有罣礙,什麼都空了,外面哪裏有魔王、冤家呢?

  「遠離顛倒夢想」,內無煩惱之心,外無恐怖之境,就遠離顛倒夢想。因爲顛倒心,才有妄想,顛倒心沒有了,妄想也沒有了,心裏把一切煩惱,都空得幹幹淨淨。我們是博地凡夫,白天睜著眼睛,想的是五欲之樂,實際叁界以內沒有樂,苦是苦苦,樂是壞苦,不苦不樂是行苦,你想要求樂,還是顛倒夢想。把凡夫的顛倒夢想空掉了,你想得到叁乘之法,真空理境上沒有叁乘之法,還是顛倒夢想。真空理境上,沒有能證之智、所證之理,你要想求得智慧、證得真理,還是顛倒夢想,所以一空一切空,空得幹幹淨淨,一點煩惱都沒有,才能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梵語「涅槃」,翻成中國話爲圓寂,圓滿寂滅。德無不備謂之圓,障無不盡謂之寂。這是斷盡一切煩惱,得到成佛的真理果、涅槃果。成了佛,功德沒有不具備,叫圓滿。煩…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于桃園正覺蓮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圓覺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