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于基隆海會寺)▪P3

  ..續本文上一頁定要修福修慧,今生修福報、修智慧的因緣,命運就轉變了。你本來沒有智慧,變成有智慧的人;你本來沒有福報,變成有福報的人。

  成佛是從你發心那一天成起,你今天發菩提心要成佛,今天就成起。你發菩提心,得行菩薩道,一方面求智慧,一方面求福報,福慧雙修。你發成佛的心,你的身體相貌,就轉變成福慧之相,佛教是腳踏實地的哲學,不是空談,你依著佛說的道理去做,現在就成佛,有何憑據?現在你的相貌就轉變成福慧之相。你的智慧越大,相貌上越看得出,你的智慧大;你的福報越大,相貌上越看得出,你是有大福報的人。頓超的根機,一下子就轉變了。不是頓超的根機,慢慢地轉變,到成佛那天,智慧福報圓滿具足,就是兩足尊了。

  福慧二嚴之相,是福報智慧表現出來的相,不是化妝打扮出來的。現代人要相貌好看,就要化妝,先從臉孔化起,畫眼睛、修眉毛、抹粉、抹胭脂口紅,再卷燙頭發變花樣,身上穿名牌衣服,變得很好看,但這是世俗之相。修道的人一看,太俗氣了,並不好看!要怎樣才好看呢?你得修福、修慧,修出來的智慧相、福報相,不必化妝,不必穿好的衣服,任運自然好看,這是一種道相,別人看見你的相貌有智慧、有福氣。所以「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我們要行菩薩道度衆生,先不要和衆生結冤家,還要結好緣。一方面學般若智慧,講給衆生聽,跟衆生結智慧緣;一方面行布施,上供叁寶,下救衆生,跟衆生結福報之緣。你和衆生結智慧緣、福報緣,衆生看見你就生歡喜心,你的相貌不是變莊嚴了嗎?

  這是全部《心經》兩大科的大意,前面顯了般若,能使我們開智慧,滅煩惱障。後面的秘密般若,能令我們生福報,滅罪業障。《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經心,裏面的名相不熟,才不好懂。世尊說般若經,是在成佛廿年之後,前面說了十二年阿含經,屬于小乘法,這些弟子都修到阿羅漢或辟支佛。接著說了八年方等經,弟子們都證到權教菩薩位,名相早就聽熟,再講般若經時,他們聽起來很容易。我們現在學佛沒有幾年,所以難懂。這部《心經》所談的最高道理,就是空一切相,和《金剛經》講的一樣,你沒有腳踏實地從煩惱障、罪業障下手用功,盡聽空一切相的道理,結果不得實益,還得一種狂慧,覺得什麼法都空,人也空、法也空,但是吃飯、穿衣、睡覺都沒空,這樣學佛就走錯路了。

  前面「顯了般若」,是滅煩惱障,因此我們先要認識什麼是煩惱?它怎會障礙我們不容易修善法、證聖果?煩惱是昏煩惱亂之法,能令我們身體不安,心裏也不安。煩惱分二大科,一、十纏,二、十使,纏是纏縛,使是驅使,我們衆生沒有學佛法,執著一個我,我是主宰之意,自己能夠作主宰才叫我。我們凡夫可憐,自己一點作不了主,因爲十纏像繩子一樣,把我們纏縛起來。十使像趕馬的鞭子,驅使著我們,叫我們走哪裏,我們就要走哪裏,所以凡夫叫可憐愍者。

  先講十纏:

  一、無慚,二、無愧,慚愧合起來一個詞,分開來是兩個。慚是恥己,愧是羞人,合起來叫羞恥之心。自己做了犯戒的事,心裏覺得羞恥,是「有慚」。自己做了犯戒的事,心裏不覺得羞恥,是「無慚」。見到別人覺得不好意思,臉上感覺發紅,這是「有愧」。犯戒犯習慣,見了人沒有慚心,臉不發紅,這是「無愧」。

  愧字比慚字惡性重,譬如中國佛弟子持戒,第一要吃素,他不能吃素,很想吃衆生肉,去偷買一塊肉吃,吃了自己覺得羞恥,這叫「有慚」。可是過了幾天,他還想吃肉,又去偷買一塊肉吃,吃了叁次以後不難過了,這叫「無慚」。剛吃一塊肉就有人來,人家並沒有看見他吃肉,他自己很難爲情,想到人家看到了,臉上發熱,叫「有愧」。等到他吃肉吃習慣,天天吃肉,被人家看見,他覺得反正已經吃了,管他的,見人也不覺得羞恥,叫「無愧」,這樣簡直無可救藥!

  叁、嫉,是嫉妒,不耐他榮。他自己不做好事,見不得別人做好事,看到別人做好事,心裏就起了嫉妒心。

  四、悭吝,悭吝比貪心輕一點,他不貪圖別人的東西,但是自己的財物,不肯施舍人家,布施是善法,他不肯做。

  五、悔,這不是忏悔的悔,是做了善法以後,心裏生了後悔。譬如行布施,大家提議今天要放生,他也隨喜出錢放生,可是事後他後悔花了錢,以後不再做善事,心裏生了障礙。

  六、睡眠,睡眠是人的果報法,人不睡眠不行,人如果活一百年,至少睡掉叁十年,實在劃不來,但是人不僅不睡不行,還要貪睡。世間一般人不說,修行人也考究床鋪、毛毯、床單等,越考究越貪睡,一睡叫不起來,這樣還能用功修行嗎?所以睡眠也是一種纏煩惱。

  七、掉舉,是喜歡輕動,包括心掉舉、身體掉舉。心裏面老打妄想,東想西想。身體歡喜走動,到處走來走去。譬如坐禅,人坐著心裏在想,不叫它想,還是要想,心不能靜下來。人住在山上,沒有事就下山走動走動,身體、心裏都不能安定。

  八、昏沈,等于輕睡眠,不是睡在床上。大家在聽經或打坐用功,他在那兒打瞌睡,聽經不行,參禅也用不上功。

  九、瞋恚,脾氣不好,喜歡發脾氣。

  十、覆,是覆藏,犯了過失覆藏起來,犯了戒不發露忏悔。佛訂的戒規,我們不犯就清淨,但是凡夫犯了戒,要趕快求忏悔,說出來犯什麼戒,叫還複清淨。他不說出來,覆藏起來,罪過一天一天加重,這是纏覆煩惱。

  次講十使,是馭使衆生的十個煩惱,分爲五鈍使、五利使。鈍是很遲鈍,五鈍使是慢慢生出來,但是要斷也不容易,要慢慢斷。五利使生起來很快,很銳利,要斷也很快,一下子就能斷掉。

  先說五鈍使,就是:貪、瞋、癡、慢、疑,這五個根本煩惱。一、貪心,二、瞋恨心,叁、愚癡心,這叁個根本煩惱,大家比較熟悉不必講。四、慢,我慢心,一般凡夫衆生,本身既沒有智慧,又沒有福報,可是有個我慢。你教佛法,他不愛聽、不接受。五、疑,就是猶疑不決,對什麼道理都不能決斷。疑和信相對待,疑者不信,信者不疑。來學佛法要先發信心,他疑煩惱偏重,對佛法的信心不堅固,雖然聽了佛法,還是不肯完全相信。要修行用功,乃至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都猶疑不決,不能自利利他,被疑煩惱障礙了。

  再講五利使,也叫五種不正見:

  一、身見,「見」當「執著」講。他認爲這個是對的,實際上是錯的,這是他的執著,先執著他的身體是我,這是凡夫的第一個不正見,要叫身體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一切都要考究。他不曉得身體這臭皮囊,活幾十年遲早要壞掉,這是凡夫起的身見。

  二、邊見,邊是偏到一邊,不是落到常見,就落于斷見。譬如人死了,他認爲就斷滅沒有了,人死了變成鬼或中陰身,有誰看見?這是斷見。或說人死了,永遠轉世爲人,佛教講的六道輪回,他不相信,這是常見,斷見、常見都屬于邊見。

  叁、邪見,五利使其實都是屬于不正見,不正就是邪,爲什麼要特別列出邪見呢?因爲邪見最厲害,撥無因果,他不相信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果,不相信有因果存在,這叫大邪見。

  四、見取見,上面的「見」,是見了一部份道理,「取」是取著,他見了一部分道理,起了一種執著,認爲他見的是全部的道理,這叫以偏概全。下面的「見」,是他起了這種知見,他認爲什麼道理都了解了,這叫見取見。這是社會上有學問的人,或學哲學、佛學常犯的毛病。

  五、戒禁取見,其他的外道宗教都訂有戒律,認爲他們的戒律最完善,他取著了,再起知見,就是戒禁取見。例如基督教訂的戒律,可以吃衆生肉,而衆生的血不能喝,他認爲這個道理最對。又像回教不准吃豬肉,而牛肉、羊肉可以大吃特吃。

  以上講的十纏、十使,都屬于煩惱,能礙善法、障聖道,所以叫煩惱障。你把《心經》研究懂了,依著經文作真空觀想,就能開智慧,智慧一開,就能把煩惱障滅掉。

  什麼叫做罪業障呢?「罪」者,指五逆重罪:一、弒父,二、弒母,叁、弒阿羅漢。弒就是殺,殺害長輩父母,殺害聖人阿羅漢,都是重罪。四、破和合僧,出家人的僧團,能住持並宏揚佛法,破壞和合僧團,是重罪。五、惡心出佛身血,佛在世時,提婆達多要害佛,從山上推下一塊大石頭,要把佛打死,被護法神擋開,結果一塊碎石頭碰到佛,佛的腳趾頭出血,這是惡心出佛身血。佛滅度後惡心破壞佛像,也是出佛身血,這些罪過都很重,叫五逆重罪。

  「業」者,指十惡業:身叁、口四、意叁。

  身叁者,身體上叁種惡業:殺、盜、淫。即殺生害命、偷盜財物、邪淫男女,這叁種都是屬于身體上造的惡業。

  口四者,口業,也叫語業,說話造的四種惡業。一、妄言,就是說謊話。二、绮語,說些不正當的話。叁、兩舌,講些挑撥是非的話。四、惡口,說傷人、罵人的話。

  意叁者:動貪、瞋、癡的念。

  以上合起來叫五逆十惡。

  十種惡業中,意業叁種是惑,屬于煩惱障。前面講,念顯教經文,依著經文作觀想,可以生智慧,能滅除煩惱障。身口七支,屬于罪業障。念秘密真言,可以滅除罪業障,就是已經在行爲上造成罪業,依著顯教的觀想滅除不掉,真言咒語有不可思議的力量,你念《心經》後面的咒語,可以把造的罪業滅掉。

  下面解釋經文,開始分科。

  甲二、釋經文(分二) 乙一、顯了般若 乙二、秘密般若

  乙一、顯了般若(分二) 丙一、略標綱要 丙二、廣陳實義

  丙一、略標綱要(分四) 丁一、能觀人 丁二、所行行

  丁叁、觀行境 丁四、明觀益

  前面講過全部《心經》分爲兩大科,第一大科顯了般若(前面經文),第二大科秘密般若(後面咒語)。先講第一大科顯了般若,再分兩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丙一、「略標綱要」,「略」是簡略,「標」是標舉,「綱」是大綱,「要」是宗要。把全部《心…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于基隆海會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