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讲于基隆海会寺)▪P2

  ..续本文上一页根,一定要发心听,听了依着经文起观照修行,将来才有到彼岸的一天。

  「心」字是比喻,如人的心脏。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般若经说了廿二年之久,玄奘大师全部翻译过来,是六百卷《大般若经》,有廿万个偈颂,是最大的一部佛经。《心经》共二百六十字,是廿万个偈颂的经心,等于人体的五脏六腑,以心脏为主一样。把这部《心经》研究清楚,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就懂了。

  「经」字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契者合也,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中国人好简略,单翻「经」字。把全部经题合起来解释,「般若波罗蜜多」是「法」,「心」是「喻」,叫法喻立题。「般若波罗蜜多心」是别题,别于其他经。「经」是通题,通于一切经。

  以上「乙一、经题」讲完,下面讲「乙二、人题」。

  乙二、人题

  唐三藏玄奘法师奉诏译

  「唐」,指唐朝唐太宗的时候。「三藏」,是经藏、律藏、论藏。「藏」字有含藏之意,把经、律、论分别归为一类叫藏,总而言之,三藏含摄一切经、律、论,也就是一切佛法都在里面。「法师」,「法」指佛法,有法则、规矩的意思,这个法不是世间的规矩,是令众生成佛的法则。「师」是模范、师范。法师就是以法自师,以法师人。大乘佛弟子,为自利利他,先要学佛法,以佛法作为自己师父,名以法自师。学成之后要宏扬佛法,教化众生,名以法师人。以一切佛法作为众生的师父,令众生来学佛法,称为法师。以法自师,是自利;以法师人,是利他。大乘佛弟子要自利利他,二利具足,所以称为法师。

  「三藏法师」,是最尊敬的称呼,过去不可随便称法师,必须讲经说法的师父,才能称为法师。普通受过比丘戒,没有讲经说法的师父,称某某师,就很贴切。要是对佛教贡献比较多,特别尊重,称某师父。过去称出家人的法名,仅称下面一字,如称道源为源师父,后来大家对于道理不太研究,都称上面一字,称道师父。普通称为道源师,已算贴切了,因为没有讲经说法,不能称为法师。要讲经说法,才能称为道源法师。年岁高,才称为道源老法师。在大陆上大和尚、老和尚不能乱称呼,必须在十方丛林做过住持,才能称为大和尚;必须在十方丛林退居之后,才能称为老和尚。在大陆上要被称为三藏法师很不简单,通经藏的法师,称经师;通律藏的法师,称律师;通论藏的法师,称论师。过去对此称呼极为严格,如民国的弘一,因为专弘戒律,大家都恭称他为弘一律师。被称为大师,表示比法师还恭敬。贯通经藏、律藏、论藏,就称三藏法师。中国人称三藏法师的,只有玄奘大师,极为稀有难得!其他都是西域来的高僧,如鸠摩罗什法师等。「三藏法师」是通名,「玄奘法师」是别名,「译」是翻译梵文为华文。「奉诏译」,是奉皇帝的命令翻译。

  玄奘大师是了不起的划时代高僧,在他之前《心经》的译本称为旧译,他的译本称为新译。更了不起的,他是创立唯识法相宗的开宗祖师,这里对于他的历史多讲几句,好让我们仰慕效法他为法忘躯的精神。玄奘大师是河南省偃师县人,俗家姓陈,兄长捷,先出家于洛阳净土寺,玄奘师十一岁亦入净土寺出家,当时要出家必须经政府考试,玄奘师文章斐然,年幼即被录取,蒙主考官特别约见,视其相貌庄严,特别欢喜。在当沙弥时,是一个好学的童子,勤听经论,亲近很多大德。廿一岁受具足戒以后,继续遍访善知识,学习经论,兼学戒律,也讲经说法。当时,宏扬相宗与性宗的法师,各讲一番道理,不能融会贯通,他听了起疑惑:为什么都是世尊所说的佛理,却不能融会贯通?因为那时候翻译过来的经典不多,他遍研经典不能解决疑惑,于是决定去印度求法,他在唐太宗贞观三年八月出发,沿途受到很多艰难困苦,简单介绍一下,使大家知道佛法很难闻到,都是过去大德用生命换来的。

  玄奘法师想去印度求法,当时不许人民出境,他说服边境把关的人,一道一道关口都放他走。当地人告诉他要到印度,必须经过一望无际的沙漠,第一个困难,没有水喝。第二个困难,沙漠起风时,沙尘飞扬,分不清方向,走不出沙漠,一定会丧失生命。因为被他求法的热忱感动,当地人为成就他求法的心愿,送他一匹识途老马,又为他准备一个皮袋装水,告诉他水喝完时,半路上有个野马泉,再灌一袋就可走出沙漠。于是他就启程进入沙漠,走了一段路,想喝水,把皮袋解开,一不小心,把整袋水倒到沙地里,没水喝,干粮吃不下去,还是继续往前走。经过五天四夜,一滴水没喝,人马皆支持不了,倒了下去。他心里想:自己死不足惜,但是要去印度求佛法,利益众生,怎么可以死呢?于是一心念《心经》,祷告观世音菩萨。他当时所念的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心经》,到了夜晚,忽然热滚滚的沙漠,起了凉风,吹到身上,觉得很舒服,人马都能站起来,继续前进。马认识路,找到了野马泉,如遇到甘露,喝了水又灌上一袋,终于渡过沙漠。此外,沿途还遇到许多难关,光是强盗就碰上三次,一次比一次厉害。第一次,只把他的衣物抢走。第二次,不但把东西抢去,还要杀死他。第三次,强盗看他相貌堂堂,想把他杀掉当祭品,他心想这次非死不可,就一心念弥勒菩萨圣号,求生弥勒内院。正在一心念弥勒菩萨圣号的时候,好像作梦一样,梦见弥勒菩萨坐在法座上说法,还有很多菩萨围绕着,玄奘法师一见赶快顶礼,这个时候,土匪正拿起刀要杀他,天空忽然变色,狂风大作,掣电打雷,飞沙走石,土匪看到这种情形害怕起来,赶紧把他的绳子解开,向他求忏悔,请求饶命。

  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沿途遭遇到很多魔难,以上所说的都是逆境的魔。他还遇到顺境的魔,经过西域高昌国时,高昌国王跟他特别有缘,硬把他留下,请他的母亲作证明,跟玄奘结拜为兄弟,不让他去印度。玄奘法师没有法子,就绝食三天不吃饭,高昌国王才答应让他去印度。

  他从贞观三年出发,到贞观七年,走了四年之久,才到达印度,亲近了很多大德,还到那烂陀寺亲近最有名的戒贤论师,学习《瑜伽师地论》。当时那烂陀寺有比丘一万多人,玄奘法师名列前十名,声名远扬,有一个大国的国王戒日王,为他开大法会,请各国的大法师及外道头,来参加辩论大会,以玄奘法师为大会论主,他宣示「制恶见论」,立大乘义,破诸异见,十八天竟没有人敢来论难,于是轰动全印度。玄奘法师在贞观十九年返国,带回梵文经本六百七十五部,唐太宗很欢喜,就请他翻译,共译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六十五岁圆寂,欲知详情,请参阅玄奘法师着的《大唐西域记》。前面讲到,《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经心,此经为玄奘法师到印度将梵本携回,又千辛万苦翻成中文。民国太虚大师就是看《大般若经》开了智慧,看一遍需时三个月,大家要是能发心看一遍,说不定也能得大智慧,以上把「乙二、人题」讲完。

  下面开始讲解经文,这部《心经》,前面有一段经文,后面有一段咒语,等于有显教、有密宗,是显密圆通的一部经典。

  全部《心经》分成两大科,第一大科是显了般若,第二大科是秘密般若。下面依贤首国师的解释,先解释第一大科「显了般若」,「谓显了明说,令生慧解,灭烦恼障。」《心经》前面的经文,完全是「显了明说」,经文很显明,道理都说得很明白。「令生慧解」,「解」是解悟、开悟。能够让读经的人生起智慧解悟、开悟。依着经文解释,随文作观想,就是观照般若的功夫,能启发本具的智慧,能够大开圆解、大彻大悟。「灭烦恼障」,众生有烦恼是个障碍,能碍善法、障圣道。有烦恼不先灭除,想修善法,修不成,想修佛道被障碍,修行难以成就,这是因为被烦恼障碍住的缘故。我们依着显了般若的道理,随文作观,生起智慧解悟,就能把烦恼障灭除。

  第二大科是秘密咒语,属于「秘密般若」,「令诵生福,灭罪业障。」咒语不必解释,只要诵持秘密咒语,便能生起福报,福报生起来,能灭罪业障。众生因为造了罪业,能障碍善法、障圣道。你想修善法、修佛道,修不成功,因为被自己的罪业障碍了。罪与福是相对的,有了罪就没有福,有了福就没有罪,诵秘密咒语,福报生起来,能灭罪业障。第二大科「秘密般若」,能令众生得生福灭罪的利益。

  「为灭二障,成二严故。」把《心经》两大科,显了及秘密般若合起来讲,「为灭二障」,二障是烦恼障、罪业障,能得到灭除烦恼障、罪业障的利益。「成二严故」,二严是福报与智慧,能成就福报与智慧的利益。

  释迦牟尼成佛,现出来是相好庄严之相,分开来讲,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总括来说,就是具足福报相与智慧相。佛的相好庄严,对我们来说太高了,我们凡夫得不到究竟圆满的佛相。但是我们可以观察一般人,有的人经常研究佛教的经典,面貌会转变成智慧相,大家看到都会觉得他有智慧。他要是多行布施,上供三宝,下救众生,天天做修福的事,他的相貌会转变成福报相。但是他不是佛,因为成佛,按大乘的阶级,要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位子。成了佛,福慧二严,圆满具足,叫两足尊,即智慧具足,福报也具足。刚才讲的人是现身转,有的人此生并未见他研究教典,但具有智慧相。有的人未见他多行布施,上供三宝,下救众生,但他有福报相,那都是前生前世修行带来的。

  刚才为什么先讲今生的修行福慧呢?因为前生前世是否带来福慧,已无济于事,佛法不是定命论,而是因缘论。定命论是社会上算命、批八字之类的学说,你今生应该穷困潦倒,或升官发财,他只算今生,算不到前生,对今生也没有转变的方法,定命论把你定死了。相反的,佛教不主张算命,你如果受了菩萨戒,要特别注意:算命、算卦,犯菩萨戒。佛教讲因缘论,你前生是否修福、修慧,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今生一…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讲于基隆海会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