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根,一定要發心聽,聽了依著經文起觀照修行,將來才有到彼岸的一天。
「心」字是比喻,如人的心髒。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般若經說了廿二年之久,玄奘大師全部翻譯過來,是六百卷《大般若經》,有廿萬個偈頌,是最大的一部佛經。《心經》共二百六十字,是廿萬個偈頌的經心,等于人體的五髒六腑,以心髒爲主一樣。把這部《心經》研究清楚,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就懂了。
「經」字梵語「修多羅」,華言「契經」,契者合也,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中國人好簡略,單翻「經」字。把全部經題合起來解釋,「般若波羅蜜多」是「法」,「心」是「喻」,叫法喻立題。「般若波羅蜜多心」是別題,別于其他經。「經」是通題,通于一切經。
以上「乙一、經題」講完,下面講「乙二、人題」。
乙二、人題
唐叁藏玄奘法師奉诏譯
「唐」,指唐朝唐太宗的時候。「叁藏」,是經藏、律藏、論藏。「藏」字有含藏之意,把經、律、論分別歸爲一類叫藏,總而言之,叁藏含攝一切經、律、論,也就是一切佛法都在裏面。「法師」,「法」指佛法,有法則、規矩的意思,這個法不是世間的規矩,是令衆生成佛的法則。「師」是模範、師範。法師就是以法自師,以法師人。大乘佛弟子,爲自利利他,先要學佛法,以佛法作爲自己師父,名以法自師。學成之後要宏揚佛法,教化衆生,名以法師人。以一切佛法作爲衆生的師父,令衆生來學佛法,稱爲法師。以法自師,是自利;以法師人,是利他。大乘佛弟子要自利利他,二利具足,所以稱爲法師。
「叁藏法師」,是最尊敬的稱呼,過去不可隨便稱法師,必須講經說法的師父,才能稱爲法師。普通受過比丘戒,沒有講經說法的師父,稱某某師,就很貼切。要是對佛教貢獻比較多,特別尊重,稱某師父。過去稱出家人的法名,僅稱下面一字,如稱道源爲源師父,後來大家對于道理不太研究,都稱上面一字,稱道師父。普通稱爲道源師,已算貼切了,因爲沒有講經說法,不能稱爲法師。要講經說法,才能稱爲道源法師。年歲高,才稱爲道源老法師。在大陸上大和尚、老和尚不能亂稱呼,必須在十方叢林做過住持,才能稱爲大和尚;必須在十方叢林退居之後,才能稱爲老和尚。在大陸上要被稱爲叁藏法師很不簡單,通經藏的法師,稱經師;通律藏的法師,稱律師;通論藏的法師,稱論師。過去對此稱呼極爲嚴格,如民國的弘一,因爲專弘戒律,大家都恭稱他爲弘一律師。被稱爲大師,表示比法師還恭敬。貫通經藏、律藏、論藏,就稱叁藏法師。中國人稱叁藏法師的,只有玄奘大師,極爲稀有難得!其他都是西域來的高僧,如鸠摩羅什法師等。「叁藏法師」是通名,「玄奘法師」是別名,「譯」是翻譯梵文爲華文。「奉诏譯」,是奉皇帝的命令翻譯。
玄奘大師是了不起的劃時代高僧,在他之前《心經》的譯本稱爲舊譯,他的譯本稱爲新譯。更了不起的,他是創立唯識法相宗的開宗祖師,這裏對于他的曆史多講幾句,好讓我們仰慕效法他爲法忘軀的精神。玄奘大師是河南省偃師縣人,俗家姓陳,兄長捷,先出家于洛陽淨土寺,玄奘師十一歲亦入淨土寺出家,當時要出家必須經政府考試,玄奘師文章斐然,年幼即被錄取,蒙主考官特別約見,視其相貌莊嚴,特別歡喜。在當沙彌時,是一個好學的童子,勤聽經論,親近很多大德。廿一歲受具足戒以後,繼續遍訪善知識,學習經論,兼學戒律,也講經說法。當時,宏揚相宗與性宗的法師,各講一番道理,不能融會貫通,他聽了起疑惑:爲什麼都是世尊所說的佛理,卻不能融會貫通?因爲那時候翻譯過來的經典不多,他遍研經典不能解決疑惑,于是決定去印度求法,他在唐太宗貞觀叁年八月出發,沿途受到很多艱難困苦,簡單介紹一下,使大家知道佛法很難聞到,都是過去大德用生命換來的。
玄奘法師想去印度求法,當時不許人民出境,他說服邊境把關的人,一道一道關口都放他走。當地人告訴他要到印度,必須經過一望無際的沙漠,第一個困難,沒有水喝。第二個困難,沙漠起風時,沙塵飛揚,分不清方向,走不出沙漠,一定會喪失生命。因爲被他求法的熱忱感動,當地人爲成就他求法的心願,送他一匹識途老馬,又爲他准備一個皮袋裝水,告訴他水喝完時,半路上有個野馬泉,再灌一袋就可走出沙漠。于是他就啓程進入沙漠,走了一段路,想喝水,把皮袋解開,一不小心,把整袋水倒到沙地裏,沒水喝,幹糧吃不下去,還是繼續往前走。經過五天四夜,一滴水沒喝,人馬皆支持不了,倒了下去。他心裏想:自己死不足惜,但是要去印度求佛法,利益衆生,怎麼可以死呢?于是一心念《心經》,禱告觀世音菩薩。他當時所念的是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心經》,到了夜晚,忽然熱滾滾的沙漠,起了涼風,吹到身上,覺得很舒服,人馬都能站起來,繼續前進。馬認識路,找到了野馬泉,如遇到甘露,喝了水又灌上一袋,終于渡過沙漠。此外,沿途還遇到許多難關,光是強盜就碰上叁次,一次比一次厲害。第一次,只把他的衣物搶走。第二次,不但把東西搶去,還要殺死他。第叁次,強盜看他相貌堂堂,想把他殺掉當祭品,他心想這次非死不可,就一心念彌勒菩薩聖號,求生彌勒內院。正在一心念彌勒菩薩聖號的時候,好像作夢一樣,夢見彌勒菩薩坐在法座上說法,還有很多菩薩圍繞著,玄奘法師一見趕快頂禮,這個時候,土匪正拿起刀要殺他,天空忽然變色,狂風大作,掣電打雷,飛沙走石,土匪看到這種情形害怕起來,趕緊把他的繩子解開,向他求忏悔,請求饒命。
玄奘法師到印度取經,沿途遭遇到很多魔難,以上所說的都是逆境的魔。他還遇到順境的魔,經過西域高昌國時,高昌國王跟他特別有緣,硬把他留下,請他的母親作證明,跟玄奘結拜爲兄弟,不讓他去印度。玄奘法師沒有法子,就絕食叁天不吃飯,高昌國王才答應讓他去印度。
他從貞觀叁年出發,到貞觀七年,走了四年之久,才到達印度,親近了很多大德,還到那爛陀寺親近最有名的戒賢論師,學習《瑜伽師地論》。當時那爛陀寺有比丘一萬多人,玄奘法師名列前十名,聲名遠揚,有一個大國的國王戒日王,爲他開大法會,請各國的大法師及外道頭,來參加辯論大會,以玄奘法師爲大會論主,他宣示「製惡見論」,立大乘義,破諸異見,十八天竟沒有人敢來論難,于是轟動全印度。玄奘法師在貞觀十九年返國,帶回梵文經本六百七十五部,唐太宗很歡喜,就請他翻譯,共譯出七十五部,一千叁百叁十五卷。六十五歲圓寂,欲知詳情,請參閱玄奘法師著的《大唐西域記》。前面講到,《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經心,此經爲玄奘法師到印度將梵本攜回,又千辛萬苦翻成中文。民國太虛大師就是看《大般若經》開了智慧,看一遍需時叁個月,大家要是能發心看一遍,說不定也能得大智慧,以上把「乙二、人題」講完。
下面開始講解經文,這部《心經》,前面有一段經文,後面有一段咒語,等于有顯教、有密宗,是顯密圓通的一部經典。
全部《心經》分成兩大科,第一大科是顯了般若,第二大科是秘密般若。下面依賢首國師的解釋,先解釋第一大科「顯了般若」,「謂顯了明說,令生慧解,滅煩惱障。」《心經》前面的經文,完全是「顯了明說」,經文很顯明,道理都說得很明白。「令生慧解」,「解」是解悟、開悟。能夠讓讀經的人生起智慧解悟、開悟。依著經文解釋,隨文作觀想,就是觀照般若的功夫,能啓發本具的智慧,能夠大開圓解、大徹大悟。「滅煩惱障」,衆生有煩惱是個障礙,能礙善法、障聖道。有煩惱不先滅除,想修善法,修不成,想修佛道被障礙,修行難以成就,這是因爲被煩惱障礙住的緣故。我們依著顯了般若的道理,隨文作觀,生起智慧解悟,就能把煩惱障滅除。
第二大科是秘密咒語,屬于「秘密般若」,「令誦生福,滅罪業障。」咒語不必解釋,只要誦持秘密咒語,便能生起福報,福報生起來,能滅罪業障。衆生因爲造了罪業,能障礙善法、障聖道。你想修善法、修佛道,修不成功,因爲被自己的罪業障礙了。罪與福是相對的,有了罪就沒有福,有了福就沒有罪,誦秘密咒語,福報生起來,能滅罪業障。第二大科「秘密般若」,能令衆生得生福滅罪的利益。
「爲滅二障,成二嚴故。」把《心經》兩大科,顯了及秘密般若合起來講,「爲滅二障」,二障是煩惱障、罪業障,能得到滅除煩惱障、罪業障的利益。「成二嚴故」,二嚴是福報與智慧,能成就福報與智慧的利益。
釋迦牟尼成佛,現出來是相好莊嚴之相,分開來講,有叁十二種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總括來說,就是具足福報相與智慧相。佛的相好莊嚴,對我們來說太高了,我們凡夫得不到究竟圓滿的佛相。但是我們可以觀察一般人,有的人經常研究佛教的經典,面貌會轉變成智慧相,大家看到都會覺得他有智慧。他要是多行布施,上供叁寶,下救衆生,天天做修福的事,他的相貌會轉變成福報相。但是他不是佛,因爲成佛,按大乘的階級,要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個位子。成了佛,福慧二嚴,圓滿具足,叫兩足尊,即智慧具足,福報也具足。剛才講的人是現身轉,有的人此生並未見他研究教典,但具有智慧相。有的人未見他多行布施,上供叁寶,下救衆生,但他有福報相,那都是前生前世修行帶來的。
剛才爲什麼先講今生的修行福慧呢?因爲前生前世是否帶來福慧,已無濟于事,佛法不是定命論,而是因緣論。定命論是社會上算命、批八字之類的學說,你今生應該窮困潦倒,或升官發財,他只算今生,算不到前生,對今生也沒有轉變的方法,定命論把你定死了。相反的,佛教不主張算命,你如果受了菩薩戒,要特別注意:算命、算卦,犯菩薩戒。佛教講因緣論,你前生是否修福、修慧,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今生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于基隆海會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